城市群实力:来自“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的评价

云河都市研究院

编者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城市群正在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有多少个城市群?应该如何比较和评价城市群的发展?谁是中国发展最好的城市群?云河都市研究院运用“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对中国城市群发展做出了综合评价的尝试。


  城市群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云河都市研究院在“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1”(以下简称“指标”)出炉之际,对目前政府规划的19个城市群中的前10个城市群进行全面体检,综合评价各城市群的实力和发展水平。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山东半岛、北部湾、中原、关中平原,这10个城市群涵盖173个地级及以上的城市,人口和GDP的全国占比分别高达69.9%和77.7%,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平台。

  对此,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指出,“我觉得这一版‘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一大特色就是对城市群的聚焦分析,这是我长久以来对‘指标’研究的期盼。当下,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体形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指标’针对10个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发展差异、问题点所做的分析和评价,对如何理解城市群政策,以及如何思考城市发展,具有可贵的价值。希望能够引起中国各城市领导层与社会学家的重视和关注”。


  根据人均GDP优势指数(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人均GDP / 全国人均GDP平均值 × 100),首先可以将这10个城市群划分为三种类型。①人均GDP优势指数远高于100,相对全国其他地区具有强大经济优势的大城市群;②该指数在100前后的城市群;③该指数远低于100的城市群。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三大城市群的人均GDP优势指数分别高达171、158、124,属于第一个类型,三大城市群GDP总量的全国占比高达36.6%。强大的经济优势,从全国各地吸引了大量人口前来谋求发展。今天生活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分别多达3,186万、3,909万、908万。三大城市群是10个城市群中唯一人口净流入的一组区域。特别是在珠三角的9个城市中,只有一个城市是人口净流出的。最突出的深圳,常住人口中的非户籍人口比率竟然高达66.3%。

  大量人口的长期流入导致三大城市群常住人口总量在全国的占比高达23.5%。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教授指出,“三大城市群引领中国发展是一个不争的现实,今天中国已经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这里。得益于青壮年移民人口,珠三角、长三角的劳动力人口(15—64岁)比率分别高达72.9%、65.2%,年轻的人口结构给这两个地区赋予了强大的活力。需要注意的是京津冀的劳动力人口比率只有62%,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3.4%。”

  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山东半岛四个城市群的人均GDP优势指数维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下,分别为91、103、102、101,属于第二个类型。在三大城市群强大的虹吸效应之下,这四个城市群也都沦为人口净流出地区,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山东半岛的流失人口分别达到723万、781万、359万、20万。

  北部湾、中原、关中平原三个城市群的人均GDP优势指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69、68、73,属于第三个类型。经济水平的差距造成大量人口流失,北部湾、中原、关中平原的流失人口分别达到521万、2,474万、169万。

图1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1综合评价10城市群

2.中心城市与普通城市的互动大城市群发展的关键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覆盖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由882组数据构成27个小项,9个中项,3个大项,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综合评价中国城市的发展。“指标”在评价方法上运用“偏差值”概念,反映出在每个指标上各城市相对于全国其他城市所处的位置。通过使用偏差值,将各种指标中使用的单位转换为统一的尺度进行比较。以环境、社会、经济三大项偏差值叠加出的综合评价偏差值的全国平均值为150。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各城市群的发展水平,本文将10个城市群所涵盖的173个城市的“指标2021”综合评价偏差值按城市群类别,进行了箱形图和蜜蜂图叠加分析, 一目了然地展示出各城市群城市综合评价偏差值的分布状况和差异程度。

  箱形图箱框内的水平线表示样本的中位数,箱框的顶部表示上四分位数(75%),箱框的底部表示下四分位数(25%),箱内表示50%样本的分布状况。蜜蜂图是一种绘制单个数据点分布状况的统计图表,叠加箱形图和蜜蜂图可以同时展示每个样本的位置和样本整体的分布状况。

  如图1所示,在10个城市群综合评价偏差值的中位数中,只有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超过了全国平均值,其中珠三角的表现又远高于长三角。

  长三角拥有上海、杭州、南京、宁波、合肥5座中心城市,其数量是中国城市群中之最,而且上海的综合排名更是位列全国第二。相反珠三角只有广州、深圳两座中心城市,综合排名也都位列上海之后。珠三角城市群的中位值远高于长三角是因为以佛山、东莞等普通城市的综合评价普遍较高,拉高了总体水平,该城市群中偏差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只有一个。相反,长三角城市群中却有10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对此,深圳市原副市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指出,“我国进入了城市群发展的时代,超大城市与大中小城市在空间上构成相互支持推动的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周牧之教授也认为,“城市群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有中心城市的强大,另一方面是否将大批普通城市带动到较高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其发展的重要表现。”

  从这一点看,京津冀的城市发展差异就显得比较突出,该城市群虽然有综合排名全国第一的北京领衔,更有直辖市的天津压阵,但综合评价偏差值的中位数在10个城市群中排名却只能屈居第8位。这是因为不仅另一个中心城市石家庄的综合表现不佳,而且该城市群所有普通城市的综合评价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图2 10城市群城市常住人口比较分析

3.包容、多元是城市社会发展的根本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中国今天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10个城市群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作为唯一的一组人口净流入的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化人口大迁徙的第一级蓄水池,从全国范围内接纳了大量人口。

  人口迁徙的第二级蓄水池是中心城市。从10个城市群中的23个中心城市来看,三大城市群的10个中心城市是当然的人口净流入城市。在其他7个城市群的13个中心城市中,有12个都是人口净流入的,这些中心城市对所在区域以及周边拥有一定的人口虹吸效应,吸引了大量的移动人口。只有重庆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基数庞大,中心城市区无法消化区域内的外溢人口,属于人口净流出城市。

  周牧之教授指出,“大量的人口流入导致上述10个城市群的23个中心城市中已经有14个成长为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城市,更有宁波、合肥、南京、济南等一批人口已经超过900万的特大城市紧随其后,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晋阶超大城市。”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强调,“二十大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这是在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对超大、特大城市提出的发展方向。转变什么呢?一是要促进经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三个发展’的空间均衡,不能只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一开始就立足于经济、环境、社会‘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评价城市发展,因而是科学的。二是要增强城市的包容性、多元性,促进城市不同职业的人口相均衡。只要白领,不要蓝领,只要大学生,不要农民工,城市的生活成本也会提高,最终会损害城市的发展。”

图3 10城市群示意图


  该文发表在2023年3月24日的中国网上,并被众多媒体和平台转发。

超大城市时代: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1排行榜

云河都市研究院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1”综合排名出炉,北京连续6年蝉联综合排名首位,上海排名第2位,深圳排名第3位。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杨伟民评价,“我的老朋友,‘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又如约与我们见面了。该指标自创设以来,常有常新,每一年都有新鲜感。这次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1’,新增了按城市规模和按区域的分析,把综合指标及其经济、环境、社会评价,放到不同规模的城市和不同区域的城市进行比较,又别有一番味道。可以观察到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Ⅰ城市、大Ⅱ城市和中小城市在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重大战略中各自的吸引力、影响力;可以体会到二十大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背后的深邃思考”。


1.多模态指标体系的中国城市发展评价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以下简称“指标”)覆盖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大项)综合评价中国城市的发展。每个大项下设置3个中项,每个中项下设置3个小项,形成3×3×3结构,每个小项又由多个指标支撑。这些指标共由882组数据构成,其中统计数据占31%、卫星遥感数据占35%、互联网大数据占34%。从这种意义上讲,“指标”是能够运用不同领域的数据资源,可以用“五感”来高度感知和判断城市的,先进的多模态指标体系(Multimodal Index) 。

  深圳市原副市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指出,“一年一度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如期而至,相对于2020年,本年度综合排名前10位的城市保持稳定,杭州的排名由第8位上升至第6位。中国城市版图中,蓉杭宁渝苏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渐趋稳定,快速追赶老一线城市的动能更加强劲。“指标”特色鲜明,以经济活动的总量结构质量营商环境及城市辐射能力9项指标构成城市的经济能力指数,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空间网络状态等9项指标构成环境评价,以社会管理人口素质文化交流等9项指标构成了城市社会发展水平标准,这27项指标(指上述‘小项指标’)加权构成了对城市的综合发展评价。从一定意义上説,这27项指标就是我国城市从数量型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的标志。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社会发展,物的增长要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社会治理与教育文化发展是高质量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结果。同时,高质量发展必然表现为高质量的环境”。

  “指标2021”综合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杭州、重庆、南京、苏州、天津。这10个城市分布在4个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4个、珠三角城市群2个、京津冀城市群2个、成渝城市群2个。

  综合排名第11位到30位的城市分别是武汉、西安、厦门、宁波、长沙、青岛、东莞、福州、郑州、无锡、佛山、昆明、珠海、合肥、济南、沈阳、南昌、海口、三亚、贵阳。

  在综合排名前30位城市中,有24个属于中心城市(全国36个中心城市: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也就是说,近7成的中心城市位居综合排名前30位,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可见一斑。

图1 2021年综合排名 前1-100位城市

2.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引领中国城市发展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城市规模与发展水平的关系,“指标2021”将城市的综合评价偏差值按城市人口规模类别,进行了箱形图和蜜蜂图叠加分析,直观地展示出不同类型城市综合评价偏差值的分布状况和差异程度。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原一级巡视员、中国驻日本使馆原公使衔参赞明晓东点评道,“打开‘指标2021’惊喜地发现又有重要创新。即在各类指标排名后,以箱形图和蜜蜂图叠加的方式,展示了不同城市类型、不同地理区域城市的分布状况和差异程度,十分精准地展现了2021年我国城市的总体发展状况,以及不同人口规模和不同空间位置城市的发展差异,使读者对全国城市的年度表现有了更加立体、直观的印象,这真是一项重要创新,一下子让读者对我国城市发展了然于胸”。

  “指标2021”根据人口规模将城市划分为: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特大城市;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Ⅱ型大城市;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这一划分与《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的城市划分类别相同,不同的是《通知》用的是城区人口,而“指标”用的是常住人口。

  按照上述分类,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以划分为:17个超大城市;73个特大城市;107个Ⅰ型大城市;79个Ⅱ型大城市;21个中小城市。

  17个超大城市的常住人口达到2.7亿,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两倍以上。超大城市加特大城市更多达90个,人口总量高达7.8亿,是美国人口的两倍。对此,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教授指出,“我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这些城市,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已经是中国今天的现实”。

  箱形图箱框内的水平线表示样本的中位数,箱框的顶部表示上四分位数(75%),箱框的底部表示下四分位数(25%),箱内表示50%样本的分布状况。蜜蜂图是一种绘制单个数据点分布状况的统计图表,叠加箱形图和蜜蜂图可以同时展示每个样本的位置和样本整体的分布状况。

  “指标”在评价方法上运用“偏差值”概念,反映出在每个指标上各城市相对于全国其他城市所处的位置。通过使用偏差值,将各种指标中使用的单位转换为统一的尺度并进行比较。以环境、社会、经济三大项偏差值叠加出的综合评价偏差值的全国平均值为150。由图2可以看到,各类型城市综合排名偏差值的中位数中,只有超大城市超过了全国平均值。

  周牧之教授强调,“超大城市无疑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引擎,但值得注意的是,超大城市中也有综合评价偏低的城市。例如临沂的综合评价偏差值就低于全国平均值。又如石家庄,综合排名屈居全国第46位,而比石家庄少180万人的南京,虽然只是特大城市,但却能位列综合排名第7位”。

  这是由于“指标”是环境、社会、经济综合评价的原因。通过对城市人口规模与综合评价偏差值进行相关系分析发现,人口规模与环境大项的相关性较弱,与社会大项的相关性略强,与经济大项的相关性最强。也就是说,一些人口规模庞大的经济大市甚至强市,可能会由于环境大项得分低,拉低综合排名的位次。

图2 2021年综合排名 各类型城市比较分析

3.华东、华南领跑区域发展


  我国国土广袤,各区域的气候地理环境、社会发展条件千差万别。“指标2021”对7大地区的城市表现进行了比较分析。

图3 2021年综合排名 各区域城市比较分析

  各地区的城市数量和人口规模分别为:华北33个城市,1.6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6%;东北34个城市,0.96亿人,同比占6.8%;华东77个城市,4.25亿人,同比占30.1%;华中42个城市,2.14亿人,同比占15.1%;华南39个城市,1.82亿人,同比占12.9%;西南39个城市,1.71亿人,同比占12.1%;西北33个城市,0.79亿人,同比占5.6%。

  如图3所示,没有一个地区综合评价偏差值的中位数超过了全国平均值150。其中,东北地区的中位数最低,不仅4个中心城市的综合排名都不太突出,而且大部分普通城市也都集中分布在其全国最低中位数的附近。西北地区得益于综合排名第12位的西安,拉高了整体的中位数水平。

  综合排名首位的北京和第10位的天津,提升了在华北地区的得分,是该地区中位数得以高于东北和西北的主要原因。

  华中地区主要也是依靠武汉、长沙、郑州三大中心城市的牵引,普通城市中只有宜昌的综合偏差值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中位数最高的华东地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既有以上海为首的一批中心城市牵引,还有以苏州、无锡为代表的一批普通城市表现卓越,致使箱形图箱框面积较大,呈现中心城市与普通城市合力拉高中位数的势态。华南地区情况类似,既有深圳、广州作为中心城市的强势,也有东莞、佛山等非中心城市的抢眼。这两个地区已经有一批普通城市步入了全国城市发展的前列。

  明晓东公参指出,“透过指标排名,可以准确看到2021年我国成功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努力”。 


  该文发表在2023年2月21日的中国网上,并被众多媒体和平台转发。

机遇与挑战: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排行榜

云河都市研究院

编者按:

  在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的今天,所有的城市都正在寻找自己的双碳战略之路。云河都市研究院利用卫星数据解析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的最新成果,发布“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排行榜”。周牧之教授对碳排放排名前30位的城市进行类型分析,为中国城市思考双碳战略提供了一次体检报告。


  2022年由于俄乌战争的影响造成的全球性能源危机,致使全球煤炭产量骤然提升到80亿吨新高,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创下新高记录。但同时,新能源开发、新能源汽车等二氧化碳减排领域也正在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和经济进步的新引擎。在去年全球新晋的独角兽中,与新能源相关的企业众多。就广东省而言,这类企业占到新晋独角兽企业的近五成。新能源汽车更是受到热捧,特斯拉早在2020年就已经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企业,比亚迪也在去年6月超过大众,成为全球市值第三的汽车企业。如何把节能减排打造成一条全新的高品质发展之路是中国城市需要应对的一场逆袭之战。


1.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排名


  我国经济的主要区域由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构成。这些城市的人口占到全国的94.7%,GDP占到全国的96.6%。因此,要真正了解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结构,寻求双碳战略之路,需要降维到这些城市的层面进行分析。

  云河都市研究院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不仅全面覆盖这297个城市,而且运用统计数据、大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等不同领域的数据资源,实现了多模态指标(Multimodal Index) 分析,立体地感知和判断城市的发展品质,一举将城市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经过多年的努力,云河都市研究院攻克了通过卫星数据解析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准确计算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难关,实现了对城市碳排放状况的全面把握和深度分析。

  通过对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碳排放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如图1所示,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发布了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的2019年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排名前30位城市的排行榜。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天津、苏州、广州、唐山、哈尔滨、宁波、青岛和重庆。这10个城市碳排放的总和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6.2%,是全球碳排放第4位俄罗斯排放量的1.1倍,是全球碳排放第5位日本排放量的1.6倍。

  排名第11位至第30位的城市分别是东莞、无锡、济南、郑州、徐州、台州、长春、枣庄、张家口、太原、保定、鄂尔多斯、武汉、大庆、南通、西安、南京、呼和浩特、杭州、深圳。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前30位城市碳排放量的总和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2.6%,是全球碳排放第3位印度排放量的1.3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分析这30个城市碳排放结构的意义重大。

图1 2019年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排名 前30城市

出处:根据云河都市研究院《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制作。

2.二氧化碳排放前30位城市类型分析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排名前30位的城市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由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构成的中心城市;第二类是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发达城市;第三类是石油·煤炭能源产地或电力·钢铁等大量碳排放产业发达的能源·重化工业城市。在分类中,也有像上海这样的复合型城市,不仅是中心城市,也是沿海制造业超级城市,还拥有相当规模的电力、钢铁等能源·重化工业。

(1)中心城市

  我国目前有36座中心城市,碳排放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有18个是中心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哈尔滨、宁波、青岛、重庆、济南、郑州、长春、太原、武汉、西安、南京、呼和浩特、杭州、深圳。这些作为人口与经济的大集聚地,生活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在碳排放上占有很大的比重。

  进入碳排放排名前30位的18个中心城市的碳排放总和占全国总排放量的22.2%,36个中心城市的碳排放总和更是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30.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心城市如何率先步入低碳社会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2)制造业超级城市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每年对“中国城市制造业辐射力”进行评价分析。辐射力是评价城市广域影响力的指标,制造业辐射力是对城市制造业的出口实力,以及制造业从业人数规模等的综合评价。

  如图2所示,“中国城市制造业辐射力2020”排名前30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苏州、东莞、上海、宁波、佛山、成都、广州、无锡、杭州、厦门、惠州、中山、青岛、天津、北京、南京、嘉兴、金华、郑州、珠海、泉州、绍兴、烟台、常州、西安、台州、南通、大连、威海。这些城市中,深圳、苏州、东莞、上海、宁波、广州、无锡、杭州、青岛、天津、北京、南京、郑州、西安、台州、南通等16个城市进入上述二氧化碳排放排名前30位。其中除郑州、西安外,其余城市都隶属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

  作为全球供应链重要的产业基地,这些拥有强大出口能力的制造业超级城市,同时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市。中国城市制造业辐射力排行榜前10位的城市中只有成都与佛山没有进入碳排放排名前30位,但仍然分别排名在第34位和第43位的高位。

  中国城市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10位城市的碳排放总和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2.3%,同排名前30位城市的碳排放总和更是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30.7%。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制造业大市的碳中和之路任重道远。

图2  2020年中国城市制造业辐射力排名 前30城市

出处:根据云河都市研究院《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制作。

(3)能源·重化工业城市

  碳排放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有许多是能源·重化工业城市。本文以“城市发电量”指标为例,对能源·重化工业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火力发电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代表性产业。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采用“城市发电量” 指标,对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电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

  如图3所示,“中国城市发电量2020”排名前30位的城市依次是榆林、宣昌、鄂尔多斯、滨州、苏州、银川、上海、嘉兴、重庆、深圳、福州、天津、宁波、包头、烟台、淮南、丽江、成都、唐山、聊城、昭通、阳江、通辽、呼和浩特、济宁、大连、徐州、乌兰察布、宁德、雅安。其中有10个城市进入了碳排放排名前30位,它们分别是鄂尔多斯、苏州、上海、重庆、深圳、天津、宁波、唐山、呼和浩特、徐州,这些城市的火力发电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在城市发电量排行榜前10位中,榆林、宣昌、滨州、银川、嘉兴虽然没有进入碳排放排名前30位,但是榆林、嘉兴、滨州、银川分别以第31位、第44位、第78位、第84位排列在较高的位次。只有主要依靠三峡大坝进行水力发电的宣昌,其巨大的发电量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较少。

  中国城市发电量排名前10位城市的碳排放总和占全国总排放量的9%,同排名前30位城市的碳排放总和更是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20.9%。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尽快转变电力结构对火力发电的严重依赖是中国碳中和之路的重中之重。

图3  2020年中国城市发电量排名 前30城市

出处:根据云河都市研究院《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制作。

3.实现碳中和需要在结构上多管齐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碳排放前30位的城市中,有既是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心城市,同时又是制造业超级城市和能源·重化工业城市的上海、天津、武汉;也有依靠出口产业吸引大量人口在极短时间内成长为制造业超级城市的深圳、苏州、东莞、无锡、宁波、青岛、南通;还有凭借煤炭资源发展成大型电力基地的鄂尔多斯、枣庄、呼和浩特、徐州;依靠石油资源成长为一大石油化工城市的大庆;更有成为全球最大钢铁城市的唐山。

  中国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口规模、生活水准,城市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复杂地纠葛在一起。因此,城市的双碳战略之路需要多管齐下。

  城市结构上:优化城市生活模式,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建筑物节能效果将是城市碳减排的重点。如何解决过去20年多来急速城市化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是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务。

  产业结构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制造业超级城市的技术水准、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同时还需要加速电力、钢铁、化工等能源·重化工业的技术革命,追求尽快实现能源·重化工业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能源结构上:需要尽快地改变过分依赖煤炭资源的能源结构,加大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力度。

  需要强调的是,节能减排不应该被看成是消极打压经济的措施,而应该成为以拉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机遇。当下,新能源汽车以及电池等相关领域已经成为拉动中国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和新优势;在全球的光伏产业中,中国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光伏制造端主要环节的全球产量占比超过80%;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正在迅速增长,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

  要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和挑战,需要科学地降维和分解碳中和的路径,凭借智慧与不懈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云河都市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栗本贤一、甄雪华、赵建参与了本文的数据整理和图表绘制)


  本文摘译自周牧之论文《从城市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结构与课题-仍在增长的中国与已过峰值的美欧日-》,《东京经大学会志 经济学》第317号,2023年。

谁是全球最赚钱的电影票房大国? ー 2021年中国城市影院消费指数排行榜

云河都市研究院

编者按:

又要到票房收入旺季的春节档了,今年的春节档会是一个怎样的成绩?谁是全球最赚钱的电影票房大国?谁是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最高的城市?谁又是中国最肯花钱看电影的城市?国产电影凭什么跻身电影票房收入全球排名前10?云河都市研究院运用《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中采用的“影院消费指数”,图文并茂地进行详细分析解说。


1.中国电影票房连续两年蝉联全球第一


  新冠疫情下遭受重创的电影票房在2021年迎来了全球性的回暖势头。北美(美国+加拿大)电影票房从2020年的22亿美元倍增到2021年的45亿美元。日本的电影票房也从上一年的13亿美元微增到15亿美元。

  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势头更加迅猛,从2020年的30亿美元猛增至73亿美元。特别是2021年春节档以78.2亿元的电影票房创下同期的新纪录,并且改写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电影票房以及周末电影票房的记录。

  新冠疫情是影响电影票房的最大因素。2021年美国全年新增新冠感染人数达到3,464.4万人,新冠死亡人数达到47.5万人。相比之下,这一年中国的新增新冠感染人数为1.5万人,新冠死亡人数只有2人。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教授认为,“2021年是中国清零政策最成功的一年,人们基本上可以正常地出入电影院。结果是中国电影观影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了112.7%,电影市场规模更是扩大到了北美的1.6倍”。

图1 2021年主要国家·地区电影票房收入排行榜 前20位

出处:云河都市研究院根据MPA(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THEME REPORT 2021》制作。

2.电影票房收入全球排名


  2021年全球电影票房收入排名前10位的电影中,国产片《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分别夺得了第2位、第3位、第6位的好成绩。

  琵雅全球娱乐公司董事长白井卫表示,“在全球娱乐产业遭受新冠疫情的重创下,中国电影市场正在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不仅有3部中国作品跻身全球电影票房收入排行榜前10,而且都取得了5亿美元以上的票房收入”。

  针对国产电影票房的好成绩,希肯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警示,“与演出作品一样,电影是属于需要去特意看的艺术,影院与剧院都是观众产生特意消费的场景。其特意消费的程度取决于作品的质量与影响力,供给侧的数量+质量决定了整个市场的规模、内涵与可持续性。在海量视听信息随观随赏,随看随过的现实环境中,电影行业如何给观赏者更多特意欣赏的理由,让更多的观赏者变身欣赏者,是电影行业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的必答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票房收入的几乎都来自中国市场的贡献。对此,周牧之教授表示,“仅凭一国市场之力就能登榜全球电影票房排行前10,足见中国市场的庞大。但同时这也体现了国产电影对本土市场高度的依赖性,中国电影如何迈向国际市场将是今后的一大课题”。例如《唐人街探案3》虽然在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上映,但海外票房收入仅占该片总票房的0.2%。白井卫董事长期待,“希望今后中国能制作出世界级的影片以及中国原创的动漫大作”。

  对于外国电影来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例如,2021年全球电影票房排名第5位的《速度与激情》和第8位的《哥斯拉大战金刚》分别在中国斩获2.2亿美元和1.9亿美元的票房。在这两部影片的全球票房中,中国市场的份额高达29.9%和40.1%。

  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好莱坞电影在制作上开始注重中国元素。与此同时,中国籍的导演、演员以及中国资本也积极参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荒野猎人》、《绿皮书》等奥斯卡获奖影片的背后就有中国资本的身影。周牧之教授评价道,“这种国际交流对提高中国电影水平的作用巨大”。

图2 2021电影票房收入全球排名 前10位

3.谁是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最高的城市?


  根据“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云河都市研究院每年发布覆盖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中国城市影剧院消费指数”。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1》中“中国城市影剧院消费指数2021”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广州、重庆、杭州、武汉、苏州、长沙。长沙超越西安成功跻身十强。同排名前11位至第30位的城市分别是西安、南京、郑州、天津、东莞、佛山、宁波、合肥、无锡、青岛、沈阳、昆明、温州、南通、南昌、福州、济南、金华、南宁、长春。

  由于中国在2021年成功地控制了新冠疫情,市民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大部分城市在观影人次上都实现了成倍增长。

图3 2021中国城市影院消费指数排名 前30位

出处:根据云河都市研究院《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1》制作。

4.院线市场向特定城市高度集中


  通过对“中国城市影剧院消费指数2021”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院线市场向特定城市高度集中的状况。

  影剧院数量“中国城市影剧院消费指数2021”排名前5位城市的影剧院数量占全国总数的比重为12.6%,前10位城市的比重达到20.9%,前30位城市的比重更是高达39.4%。也就是说,排名前10位城市拥有全国五分之一,排名前30位城市拥有近四成的影剧院资源。与上一年相比,2021年影剧院集中度没有太大的变化。

图4 2021中国城市影剧院集中度

出处:根据云河都市研究院《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1》制作。

  观影人数“中国城市影院消费指数2021”排名前5位城市的观影人次占全国总人次的比重为16.9%,前10位城市的比重达到27.4%,前30位城市的比重更是高达48.9%。也就是说,排名前10位的城市集中了全国近三分之一,排名前30位的城市集中了全国近一半的观影人次。

  周牧之教授指出,“与影剧院数量相比,观影人次向特定城市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不过由于地方城市观影人次增加,观影人次的集中程度比上一年略有下降”。

图5 2021中国城市观影人次集中度

出处:根据云河都市研究院《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1》制作。

5.从电影看城市的个性


  从“中国城市影剧院消费指数2021”的数据还可以看到城市在电影消费上的个性。

  中国电影票房规模最大的城市:全国电影票房排名前10位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广州、重庆、杭州、武汉、苏州、长沙。

  中国观影人次最多的城市:全国观影人次规模排名前10位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广州、重庆、武汉、杭州、苏州、西安。

  中国最喜欢看电影的城市:全国人均观影次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珠海、武汉、杭州、南京、深圳、上海、北京、海口、广州、长沙。

  中国最肯花钱看电影的城市:全国人均票房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珠海、南京、武汉、广州、三亚、海口。

图7 2021中国最喜欢看电影城市排名 前30位
(人均观影次数)

出处:根据云河都市研究院《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1》制作。

图8 2021中国最肯花钱看电影城市排名 前30位
(人均电影票房)

出处:根据云河都市研究院《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1》制作。

  周牧之教授点评,“电影票房收入规模最大城市、观影人次最多城市、最喜欢看电影城市、最肯花钱看电影城市等排行榜这一组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城市的特色和娱乐气质,值得玩味”。

图9 2021中国城市影院消费指数排名前30位城市分析图

出处:根据云河都市研究院《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1》制作。

  该文发表在2023年1月18日的中国网上,并被众多媒体和平台转发。

疫情下仍持续增长的中国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2021年中国城市GDP排行榜

云河都市研究院


编者按:

疫情之下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如何?谁是全球经济复苏最快的国家?经济发展与疫情控制有什么关系?2021年中国城市GDP排名告诉我们什么?中国哪些城市已经富可敌国?云河都市研究院运用全球主要国家及中国各城市的数据,图文并茂地进行详细分析解说。


1.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正在改变世界格局


  全球经济在惨遭新冠疫情冲击导致大幅下滑之后,2021年实现大幅反弹,实际GDP增长6%。

  如图1所示,2021年名义GDP规模排名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印度、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和韩国。在新冠疫情第二年的经济反弹下,经济规模排名前10位国家的名义GDP增长率平均达到5.7%,其中,中国、印度的增速超过8%。

图1 2021年全球各国·地区GDP排名 前30位

  2021年全球经历了三波新冠肺炎的冲击。年初,从2020年延续下来的新冠疫情趋于收敛,然而2月份开始受变异毒株“Delta”的影响,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再次扩大,4月份达到第一波峰值,8月份达到第二波峰值。此后疫情虽然一度出现收敛势头,但11月9日在南非确认新变异毒株“奥密克戎”之后,感染人数爆发性增长。结果,2021年全球累计新冠感染人数达到2.1亿人,累计新冠死亡人数多达356万人,致死率为1.7%,略低于2020年的2.2%。致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新冠病毒的毒性弱化、治疗方法的进步、疫苗的效果等。

  这一年,中国通过实施清零政策,成功地控制了疫情。2021年全年中国的新冠感染人数被控制在1.5万人,死亡人数只有2人。同年,中国将新冠致死率降至0.01%。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教授指出,“2021年是中国清零政策最成功的一年”。

图2 全球各国和地区累计新冠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截止到2021年末)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原一级巡视员、中国驻日本使馆原公使衔参赞明晓东认为,“2021年,面对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新冠疫情起伏反复等挑战,我国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经济保持持续复苏态势,GDP总量突破110万亿元,较好地完成了发展预期目标”。

  继2020年之后,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下仍然实现持续增长的中国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如图2所示,全球名义GDP从1990年到2021年增长3.1倍。其间,美国的名义GDP增长了2.9倍。在过去的30年中,美国维持了接近全球的经济增长率,到2021年仍然保持了23.7%的全球份额。

  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维持了份额相比,中国可谓是实现了大跃进。2021年中国名义GDP规模达到1990年的43.7倍,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也从1990年的1.7%,猛升到2021年的18.3%。

  周牧之教授指出,“中国持续经济发展的结果,在全球经济中形成了中国与美国两大巨头的态势。2021年中美两国的经济规模合计占到全球的42%,与从排名第3位的日本至第25位的瑞典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和匹敌”。

图3 全球名义GDP以及中国占比的变化(1990 ~2021年)

2.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等排名前10城市的位次不变


  2021年中国城市GDP排名前5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这5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大幅领先其他城市。排名第6位至第10位的城市分别是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

  明晓东公参认为,“从GDP排名前10城市看,2021年与上年相比,城市名次虽然没有变化,但城市发展呈现出增长加速、区域协调和占比提升等特点。从增长速度看,这 10个城市经济一改上年因疫情影响均在4%以下低位徘徊的态势,增速大幅回升。除深圳、南京经济增速在7%左右以外,其他8个城市经济均取得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为全国经济平稳较快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武汉市,面对上年经济萎缩4.7%的严峻态势,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以赴补回因疫情造成的损失,取得了经济增长12.2%的好成绩”。

3.中国城市经济实力已经发展到“富可敌国”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虽然在人口规模、行政区域面积、中枢功能等资源配置上得天独厚,但是今天,深圳、广州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重庆、天津,与北京、上海并驾齐驱成为中国的“一线城市”。

  四个“一线城市”的经济实力究竟如何?周牧之教授指出,“2021年上海的经济规模超过全球GDP排名第24位的瑞典,北京超过同排名第25位的比利时,深圳超过同排名第32位的尼日利亚,广州超过同排名第33位的埃及。四个一线城市都已经跻身在全球经济排名前30位左右,堪称富可敌国”。

  明晓东公参强调,“GDP排名前10的城市,是我国主要的产业创新策源地,对内承担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使命,对外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这10个城市将带动中国更多城市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4.中心城市与制造业超级城市引领中国经济发展


  在覆盖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GDP排名中,由四大直辖市、22个省会、5个自治区首府,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组成的36个“中心城市”的存在突出。在GDP排名前10位城市中有9个是中心城市。同排名前30位城市中共有19中心城市,凸显了中心城市的优势。

  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另一个重要存在是“制造业超级城市”。跻身GDP排名前30位的苏州、无锡、佛山、泉州、南通、东莞、常州、烟台、唐山、徐州、温州这11个非中心城市都是沿海地区的制造业超级城市。

  周牧之教授指出,“正是这些制造业超级城市引领中国成为了全球供应链的中枢”。

图4 2021年中国城市GDP排名 前30位

5.集中与协调发展并进


  从GDP集中度可以看到中心城市与制造业超级城市的重要性。2021年中国城市GDP排名前10位城市占全国GDP总量的23.2%,前30位城市占42.8%。在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上位10%的城市占据了全国超过4成的财富。

  在经济向大城市集中的同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东部地区的集中度正在有所下降。明晓东公参诠释,“从区域协调看,GDP排名前10 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体现了东部率先、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位于东部地区的上海等7个城市,经济较快复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北京和广州三市经济增长较上年加快了5个百分点以上。位于中部地区的武汉,经济快速复苏,增长速度较上年加快了10个百分点以上。位于西部地区的重庆和成都,经济稳定复苏,增速较上年加快了4个百分点以上。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为我国东西差距持续缩小、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2021年,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1.53、1.68”。

图5 2021年中国城市GDP集中度

6.三大城市群地位突出


  2021年中国城市GDP排名在地理分布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占比突出,三大城市群共有18个城市进入GDP排名前30,显示了极其强大的存在感。

  周牧之教授认为,“这是制造业超级城市集聚于三大城市群的结果。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形成了世界最强的全球供应链型产业集聚。”

  明晓东公参进一步解释,“从全国占比看,位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深圳、广州市,生产总值分别达4万亿元、4.3万亿元、2.3万亿元、1.8万亿元、1.6万亿元、3.1万亿元、2.8万亿元,这些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提高到17.4%,发挥了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一梯队的作用”。

  同时,明晓东公参指出,“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武汉市,生产总值分别达2.8万亿元、2万亿元、1.8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5.7%。这些城市的发展,有力地提高了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对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云河都市研究院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原司长徐林评点,“周牧之教授和团队所做的全球和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的研究,展现了中国经济2021年在成功防控新冠疫情后率先经济复苏的基本格局,不仅经济表现是十分亮眼的,结合疫情防控感染和死亡人数对比,也毫无疑问是亮眼的。特别期待这一亮眼的表现能在奥密克戎变种病毒防范过程中得到延续,让科学专业防疫能够更好地支撑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就业和民生的持续改善”。

图6 2021年中国GDP排名前30位城市分布图


  该文发表在2022年11月23日的中国网上,并被众多媒体和平台转发。

谁是全球新冠肺炎损失最大的国家?〜2021年中国城市新冠肺炎新增感染人数排名〜

云河都市研究院


编者按:

谁是全球新冠疫情损失最大的国家?谁是2021年中国新冠肺炎新增感染人数最多的城市?目前全球新冠感染人数又在暴增,正迎来新一波疫情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刻意强化“新冠共存政策”色彩的西方国家,批判中国“清零政策”的报道泛滥。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清零政策?云河都市研究院运用全球主要国家及中国各城市的数据,图文并茂地进行详细分析解说。


1.新冠疫情损失的国家和地区差异


  截止到2022年8月末,全球新冠肺炎感染人数累计超过6亿,占全球人口的7.6%,新冠死亡人数达到649万人,新冠疫情名副其实地造成了“全球性灾难”。

1)全球各国和地区新冠肺炎感染人数比较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教授指出,“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冠疫情造成的损失具有很大的国家和地区差异”。

  如图1所示,截止到2022年8月末,从WHO管辖区域划分来看,欧洲地区累计新冠肺炎感染人数最多,达到2.5亿人。其次是由北美和南美组成的美洲地区,达到1.8亿人。也就是说,在全球新冠感染总数中,这两个地区的占比高达70.6%。

  由中国、日本、韩国、大洋洲等组成的西太平洋地区的累计新冠感染人数为0.8亿人,相对这个地区的庞大人口而言,感染人数的比率要远低于欧美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采取了清零政策。

  由印度和东南亚组成的南东亚地区的累计新冠感染人数为0.6亿人,由中东和地中海沿岸组成的东地中海地区的同感染人数为0.2亿人。非洲地区的同感染人数只有0.09亿人,这个数字被认为与该地区由于医疗体制不完善导致的统计不彻底有关。

图1  全球各地区累计新冠感染人数
(WHO管辖区域划分,截止到2022年8月末)

2) 全球各国和地区新冠肺炎死亡人数比较

  从全球来看,在新冠肺炎死亡人数上也存在明显的国家和地区差异。

  截止到2022年8月末,从WHO管辖区域划分来看,美洲地区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多达282万人,欧洲地区为208万人。与欧洲相比,美洲的死亡人数更多。这两个地区合计占到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三。

  其他地区的新冠死亡人数依次为,南东亚洲地区80万人,东地中海地区35万人,西太平洋地区26万人,非洲地区17万人。包括有中国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的新冠死亡人数只比统计数据不完善的非洲地区稍多,清零政策功不可没。

3)主要国家新冠疫情损失的比较

  在过去3年的新冠疫情期间,各国的疫情损失情况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第一种是新冠感染和死亡的损失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美国就属于这种类型。周牧之教授指出,“美国从2020年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开始,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就非常突出,这个趋势已经持续了3年。无论是感染人数还是死亡人数,美国的规模都比其他国家要多一个量级。即使按平均每10万人口的新冠死亡人数来看,美国也属于全球最严重的水准”。

  第二种是欧洲各国,新冠感染和死亡的损失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类型。虽然与美国相比,欧洲各国遭受的新冠损失相对较小,但每10万人口的新冠死亡人数在所有时期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在新冠大流行第一年的2020年,欧洲各国的新冠致死率非常突出。

  第三种是像日本,新冠感染和死亡的损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类型。日本的新冠致死率和每10万人口的新冠死亡人数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四种类型就是中国,新冠感染和死亡的损失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新冠致死率和每10万人口的新冠死亡人数都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周牧之教授认为,“考虑到中国的巨大人口规模,可以说清零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新冠疫情防控效果”。

  图2显示截止到2022年8月末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每百万人口新冠肺炎的累计感染人数及累计死亡人数,从该图可以看到在新冠感染和死亡的损失上亚洲地区和欧美地区的明显差异。而且即使在亚洲地区,以色列、土耳其、伊朗等与欧洲邻近的国家,其新冠损失情况也较接近欧美地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放宽防疫政策,东亚各国和地区的新冠损失正在扩大。

  以国家为单位来看,每百万人口新冠肺炎的累计感染人数及累计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比利时、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欧美国家。 

  截止到2022年8月末,新冠肺炎的累计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是人口大国的美国、巴西和印度。

  2022年日本主由于不断采取放宽防疫政策的措施,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迅速增长,在图2的位置大幅向右上方移动。

  相反,中国由于坚持清零政策,保持了作为新冠疫情损失最少国家的位置。

  周牧之教授强调,“应该认识到虽然目前新冠肺炎的致死率已经大幅度下降,但其危害依然严重。截止到8月末,2022年的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01万人。正在放宽防疫政策的日本,今年截止到8月末的新冠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去年的1.5倍”。

图2  全球各国和地区累计新冠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
(截止到2022年8月末)

2.2021年中国新冠疫情防控表现卓越


  2021年全球经历了三波新冠肺炎的冲击。年初,从2020年延续下来的新冠疫情趋于收敛,然而2月份开始受变异毒株“Delta”的影响,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再次扩大,4月份达到第一波峰值,8月份达到第二波峰值。此后疫情虽然一度出现收敛势头,但11月9日在南非确认新变异毒株“奥密克戎”之后,感染人数爆发性增长。结果,2021年全球累计新冠感染人数达到2.1亿人,累计新冠死亡人数多达356万人,致死率为1.7%,略低于2020年的2.2%。造成致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新冠病毒的毒性弱化、治疗方法的进步、疫苗的效果等。

  这一年,中国通过实施清零政策,成功地控制了疫情。2021年全年中国的新冠感染人数被控制在1.5万人,死亡人数只有2人。同年,中国将新冠致死率降至0.01%。

  周牧之教授指出,“2021年是中国清零政策最成功的一年”。

3.谁是2021年中国新冠肺炎新增感染人数最多的城市?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1》对中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冠新增感染人数(不含境外输入感染病例和无症状病例)进行了监测和评估。如图3所示,2021年新冠感染人数最多的10个城市分别是西安、石家庄、天津、扬州、呼伦贝尔、绥化、绍兴、北京、大连和通化。

  新冠感染人数排名第11位至第30位的城市分别是哈尔滨、黑河、厦门、南京、莆田、郑州、广州、长春、兰州、邢台、宁波、张家界、重庆、荆门、武汉、上海、天水、杭州、银川、成都。

  2021年新增新冠感染人数排名前10位城市的全国占比达到39.9%,排名前30位城市的全国占比更是高达55.1%。

  与2020年全国新增新冠感染人数的八成以上集中在湖北省12个城市相比,2021年全国新增感染人数的分布较为分散。在新增新冠感染人数排名前30位城市中,中心城市占20个,其他10个城市大多是中心城市的近邻城市,或者是边境城市。虽然感染性极强的Delta毒株在部分城市引发了市内感染,但即使在新冠感染人数最多的西安,该年度新增感染人数也被控制在1,468人。

  周牧之教授认为,“以城市为单位的精准防控清零政策在控制疫情上显示了强大的效力”。

图3  2021年中国城市新增新冠感染人数排名 前30位城市

4.如何看待清零政策的真正价值?


  中国的清零政策虽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是也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对出现感染者的区域实施的核酸筛查频率过高,造成了过大的负担;对密切接触者的定义宽泛,隔离时间过长。此外,核酸采样点的大量人群聚集也有可能造成疫情传播。

  对封控地区的物资供应支援也存在物资无法及时有效送达给居民的情况,这类问题在武汉、上海等城市都有发生。

  部分地区还出现层层加码地实施封控或限制出行的措施。

  对此,2022年11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在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的同时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的措施。

  中国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期望得到进一步优化。


  本文摘选自周牧之论文《比较研究:从疫情防控效果与经济发展双方验证“清零政策”和“与新冠共存政策”》(日文版),《东京经大学会誌 经济学》315期,2022年。

是什么在阻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应该如何破解?~中日高层在北大对话“中日关系与亚洲未来”~

云河都市研究院

2007年8月28日下午,第三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与亚洲未来”分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编者按:

15年前,亚洲的GDP是全球的25%,现在这个比重已经达到了34%。从GDP在全球的占比来看,今天的确已经是“亚洲的世纪”。亚洲国家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在经济贸易上还是人员交往上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亚洲的合作与融合在过去的15年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然而无论是中日关系还是日韩关系,亦或是日俄关系,在政治上却都在大开倒车。相比15年前正在步入“正常化”进程的的中日关系,今天的中日关系可谓是正走在“不正常化”的路上。

为什么在亚洲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大,亚洲的分工和交流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中日关系会出现如此严峻的势态?这是一个值得警觉和深思的现象。在“北京—东京”论坛创建过程中,周牧之教授坚持提倡设立一个讨论亚洲未来的分会,希望通过把中日关系放大到亚洲未来的范畴去讨论,会让视野更开阔,思路更富有建设性。

2022年1月1号,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亚洲终于有了自己的经贸合作机制,一个占全球GDP和人口三分之一的巨大经济圈悄然成型,给亚洲的未来带来了制度上的保障。但是,中日关系的不正常化却正在给亚洲的未来蒙上阴影。

安倍晋三原首相遇刺身亡已近三个月,16年前,安倍作为首相曾经力挺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但是同样也是在安倍漫长的首相在任期间,中日关系滑向了不正常化的轨道。

是什么真正在阻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应该如何去破解这些障碍?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之际,回放15年前的第三届“北京—东京”论坛上,由周牧之教授与国分良成教授共同主持的关于亚洲未来的高层对话,对了解和思考中日关系以及亚洲未来应该是有所裨益的。


■ “北京—东京”论坛的背景


▶▶贾庆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我们现在开始论坛,我们分会的主题是“中日关系与亚洲未来”,我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非常高兴第三届“北京—东京”论坛的分论坛今天下午在北大召开,首先我想代表北京大学向今天到这里来参加分论坛的嘉宾、还有所有参加分论坛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北京-东京”论坛从开始举办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了,三年前中日关系正处于低谷,很多人对中日关系的走向持一种非常悲观的态度。在那个背景下,中国日报社、日本言论NPO,还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些同仁,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来改善中日关系。于是有了举办“北京-东京”论坛这样一个想法。在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包括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这个论坛2005年第一次在北京举办。去年在东京举办,今年又回到了北京。按照现在的设想,我们希望这个论坛能够连续举办10年。过去三年,在论坛举办的过程中,中日关系得到了改善,现在可以说已经破了冰,正在融冰进程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北京-东京”论坛是有贡献的。去年在东京举办的第二届“北京-东京”论坛上,当时的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现任首相)到会上致辞,表达了改善中日关系的愿望。此后,他又到中国来访问,今年早些时候,温总理又去日本回访,经过首脑互访,经过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努力,中日关系可以说正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这个论坛的背景。

中日关系非常重要,这是我们所有参加论坛人员的共识。正像今天上午吴建民院长指出的,中日关系不仅对两个国家重要,而且对亚洲的未来,对世界的未来都很重要。所以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望的。当然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建立一种新型的战略互惠型关系,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今天上午赵启正部长在讲话中也谈到,改善中日关系要靠积累,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做出我们的一份贡献。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这个论坛会办得越来越好,中日关系会得到不断的改善,一种新型的战略互惠关系将成为现实。

周牧之、国分良成

■ 为什么要讨论亚洲的未来


▶▶周牧之(中方主持,东京经济大学教授)谢谢贾院长,我是东京经济大学的周牧之,有幸主持今天的会议。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到会的嘉宾,今天请来的日本嘉宾有日本驻中国大使宫本雄二先生,日本众议院议员冈田克也先生,众议院议员竹下亘先生,众议院议员上田勇先生,日本丽泽大学教授松本健一先生,以及庆应大学教授国分良成先生,他是一位在日本很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将与我共同主持今天的会议。

我们中方的嘉宾有大家都熟悉的赵启正先生,曾经担任过国务院新闻办主任,有曾经担任过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的王英凡先生,以及曾经担任过我国驻法大使的吴建民外交学院院长,还有刚才致辞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贾庆国院长,另外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白岩松先生,因为航班误点还在路上,可能要晚到一会。

接下来我想花两分钟时间向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开这个分会。刚才贾庆国先生已经介绍了“北京-东京”论坛的大背景,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开这个分会,这个分会怎么开。

我们知道,今天中国的发展,特别是这10年的发展非常快。中国的发展影响了现在整个世界的格局,特别是亚洲的格局,带来了亚洲新一轮的发展局面。今天亚洲的GDP已经占到了全球的25%。大家都在预测,可能20年,或者是30年以后,亚洲的GDP将会占到全球的过半,这是大家对亚洲未来的一种憧憬。亚洲的发展促使亚洲各国的相互交流变得越来越密切。在过去20年,亚洲的区域内贸易率大幅度提升,已经很接近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率。实际上今天亚洲的发展建立在一个大分工、大协作、大交流的基础之上。现在很多国家的媒体都把中国称为新的世界工厂,其实准确的来讲,亚洲本身才是真正的世界工厂。但是亚洲现在存在很多问题,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障碍,民众之间的感情还有很多隔阂,还有很多历史问题没有克服,而且又不断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更加严峻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今天亚洲的机制和社会环境远远跟不上大分工、大协作的时代。所以我们论坛专门设置了讨论亚洲未来的分会,希望通过讨论亚洲的未来,明确需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共同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机制,这是我们分会的宗旨所在。

这个会议怎么开呢?我和国分先生商量分两轮进行,第一轮是先请中日双方的嘉宾做一轮发言,第二轮是跟今天到会的同学们进行互动。第一轮由国分先生主持,第二轮的互动由我来主持。下面我就把主持的接力棒交给国分先生。

赵启正、冈田克也

■ 如何造就亚洲人的自我认同


▶▶国分良成(日方主持,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谢谢周先生,大家下午好,我是国分良成。我在庆应义塾大学任教,对中国的发展一直看好。我很高兴今天来到北大,可以说我也算是一个北大的校友,10年前我在北大做过三个月左右的访问学者。

过去中日关系有很多问题,所幸现在正在好转。可以说,现在的中日关系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我们这个会就是研讨中日关系的未来。首先我们邀请中方和日方各出一位代表来开题,中方有请赵启正先生,日方有请冈田先生。

▶▶赵启正(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谢谢主持人,因为我是第一个发言,所以应当是抛砖引玉式的。上午我已经做了一个大会主旨发言,在发言之后又与几位日本朋友谈了谈,有一些即兴的思考。在讨论亚洲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和欧洲相比,只有比较才容易发现问题,但是在比较当中一定要注意亚洲和欧洲的区别。亚洲的土地占世界的30%,人口占世界的60%,但是GDP却只有世界的25%。也就是说,亚洲现在人均GDP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一半还不到,并且亚洲的财富集中在日本。所以亚洲的贫富不均比欧洲要严重得多,这是一个与欧洲不同的大背景。这种区域内的差异越大,构建区域共同体就越困难。就像现在的欧盟,匈牙利、捷克申请加盟的时候就很困难,因为他们的经济和欧盟共同体的平均值差异很大。

亚洲虽然没有成为一个亚盟,但是现在亚洲的GDP在上升的同时,亚洲的区域内贸易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相比,相差得并不太多,就是说我们还有有利的方面,虽然还没有建立起一体化的自由贸易区,但自由贸易做得不错,这是我们的一个基础。

中日关系在亚洲整体范围内到底多么重要,这也需要讨论。在这当中,亚洲各国要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联合?为什么要走向一体化?我们有什么共同利益?或者说我们有什么共同的价值观?亚洲有这么多国家,这么多民族,这么多宗教信仰,要求全面的共同价值观是不可能的。中国人喜欢说求同存异,我们应该把同找出来,而留下的异也不要成为我们互相往来的障碍。那么这种共同价值观应当是亚洲全部国家的,而不是几个国家或部分国家的,这样对亚洲发展的思想基础就说清楚了。

在这个合作当中,当然不能只顾本国的利益,而要千方百计地照顾大家共同的利益,形成共识。为什么中日关系对亚洲的建设和发展责任重大,这也是需要我们认识的。在这个当中,我们也不能排斥其他国家,比如说印度,那也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因为文化和地理上的接近,似乎应该承担起带头的责任。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亚洲各国开始了合作,但是和欧洲相比,差异还是很大的。欧洲人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丘吉尔就说过,能不能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来个欧盟合众国呢?欧盟就是有这样的想法,他们想有共同的宪法。欧洲人在50年代会说我是法国人,我是英国人,我是意大利人,但到了60年代,特别是到70年代的时候,他们会说我是欧洲人,而不再强调是哪个国家了。那么亚洲到哪一年才可以开始说我是亚洲人呢?

在经济方面,在欧洲有很多共同的跨国大型合作,如空中客车。在1991年我访问日本的时候,日本三菱系统所有的公司一起开了一个欢迎会欢迎我,我当然很受感动。我在会上就说,我们亚洲有没有做空中客车的可能呢?当时我讲了一个故事,上海在80年代初曾经试制过大型的喷气式客机,并且也起飞了。但是由于试航证以及成本的问题,没有继续下去。如果说日本、印度、新加坡以及我们合作,就有可能成功,我就问三菱系统的诸位,我们亚洲的空中客车什么时候能够起飞呢?大家热烈鼓掌,到今天已经有15年了,掌声已经飘的很远了,飞机却还没有看到。

所以我想今天会议就是我们大家要出主意,探讨我们中日如何共同为亚洲做贡献。今天的讨论本来这边有一面墙的,是一个内部讨论,今天把墙拆开了,请同学们参加,所以后半段还要请同学们参加讨论,对北大的学生真是羡慕,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机会,谢谢。

“东京-北京论坛”主要发起成员,上排左起:赵启正、加藤纮一、陈昊苏;中排左起:福川伸次、周牧之、朱英璜;下排左起:安斋隆、唐闻生、横山祯德

■ 如果不能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亚洲没有未来


▶▶冈田克也(日本众议院议员,后来曾经担任副首相)大家下午好,我是冈田克也,今天能和中国的年轻人进行交流,我十分高兴,也希望能够坦率地和大家交换意见。

我希望了解中国年轻人的想法,当然对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可能也有一些不太理解,或者不太明白。在日本也是如此,比如说我有一个21岁的女儿,有的时候我无法理解她说的话。超越代沟来理解下一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加上国家不同,可能更加困难,希望今天能够从大家那里多学到一些东西,在这里我也提三个问题。

首先是关于民族主义的问题。2005年我担任民主党代表的时候,在中国爆发了以年轻人为主的反日示威游行,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当然日本也有反华思想的人。我认为如果不能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亚洲是没有未来的。

第二是关于大家如何看待战后日本的问题。60年前的战争的确是一场非常错误的战争,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对战争的反省出发,战后60年来日本一直在为成为和平国家而努力,自卫队在海外也从未使用过武器。基于对战争的反省,日本推崇民主走在亚洲民主国家的最前列,并将本身经济的发展以ODA的形式对亚洲进行援助,使日本的发展能够为整个亚洲的发展所用。

第三是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日本国内也有贫富差距问题,这在日本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但是在我们看来,中国的贫富差距比日本更加严峻。

大家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当然也欢迎同学们积极提问,包括竹下亘先生、上田勇先生,我们作为政治家,都会尽力回答大家的提问的。

▶▶国分良成冈田克也先生的民主党最近在选举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今天来中国访问的民主党的领导人可能很快将会掌握日本的政权。接下来我们就请各位讨论嘉宾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人5分钟。首先我们请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英凡先生发言。

王英凡、宫本雄二

■ 和平安全领域是中日关系的软肋


▶▶王英凡(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前驻联合国大使)谢谢,我是第二次参加“北京-东京”论坛,上一届分组会也有我们今天讨论的“中日关系与亚洲未来”这个题目。筹办论坛的周牧之先生坚持要有这样一个讨论题目,其用意我是理解的,就是要讨论中日关系在地区合作当中的作用。我为什么用地区呢?因为我上次在东京的时候就讲了一个想法,中日关系要讲到对地区未来的影响不一定是亚洲,可能要突破亚洲这个地理概念,所以我认为更准确的应该是中日关系对地区合作的影响。那么这个框架我想还是两个大方面,一个是和平安全,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就是邓小平讲的和平和发展这两个大方面。在这两个大方面上,中日关系扩展开来影响有多大?也就是说,中日对亚洲的和平和发展能发挥一些什么样的作用?

现在中日双方已经同意要努力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如果双方真能在构筑战略互惠关系方面有大的进展的话,我想这自然不仅是对两国有利,也对地区,对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关键是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能不能够比较平稳地向前发展,我想这也是我们论坛举行了三次,还要继续举行下去的一个根本目标,这个目标可以说就是怎么推动中日关系,怎么使其能够平稳健康的发展。

我想,现在应该说,有比较好的基础和比较好的外部环境。比较好的基础就是前两年中日关系有问题,“政冷”的时候还有一个说法叫“经热”,经济贸易关系比较热,这里就有互惠,没有互惠是热不起来的。中日的经贸关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这个对亚洲是有很大贡献的。从和平安全这个角度,现在也有进展,就在我们家门口上,朝鲜半岛的核问题,现在势头不错,如果搞好了,我们有可能建立东北亚的和平安全机制,六方会谈有这样一个工作组。在非安全领域,在东亚地区,或者是更广大一点的地区,对于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反恐,比如保卫海上通道的安全,比如应对传染病的扩散,比如应对自然灾害等这些非安全领域,中日的共同点比较多,也有不少有成效的合作。所以在这些方面,应该说中日两方做了不少工作,也为地区做了不少贡献,有很多积极的东西。

但是消极的问题也还不少,特别是和平安全领域,是中日关系的软肋。双方的疑虑、不信任很多,有的还很深。所以像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我们这个论坛也应该起到它的作用。关于战后日本的作用,温家宝总理今年4月在日本国会的讲话当中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中国政府的态度,我想也从根本上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一种声音。所以很多这一类的问题,我想我们还是需要交流,交流起来了,就会增进认识,从感情上我们就会更加接近。

吴健民、竹下亘

■ 在发生危机的时候,亚洲人只能自救


▶▶宫本雄二(日本驻中国大使)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下国家应该是为何而存在的。我认为,为生活在那里的国民创造能够充实生活的外在环境是国家的使命。为创造这样的环境而相互合作才是国与国之间应有的关系。中日之间虽然存在许多潜在的和显性的问题,但一定不能忘记在1978年缔结的和平友好条约中有相互确认都不谋求霸权这一条,中日关系的出发点应该在这里。

在交流的历史上亚洲与欧洲的情况大不相同。在亚洲,大规模的人员交流最近才开始。面对亚洲的现实,只能从能做的事情做起,努力地推进交流。

每个国家都应该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过上充实、满足的人生,我希望亚洲能成为这样的国家并存的集合体。现实的感受是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努力。

▶▶国分良成谢谢大使,接下来我们请吴建民院长发言。

▶▶吴建民(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刚才赵启正先生提出一个问题,亚洲为什么要合作?今年是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当时损失惨重,我那时在日内瓦工作,有人估计在那几天亚洲人损失了两万亿美元,当时很多人对亚洲的前途十分悲观,有些很有名望的经济学家断言,说亚洲的经济恢复过来起码要20年的时间。但是现在回头来看,不仅那些灾难性的预言没有实现,相反亚洲又成为了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地区。所以正如基辛格博士所讲的,世界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

我想讲两条。第一条,我们从亚洲金融危机当中学到了什么?我想大概有三点。

第一,在发生危机的时候,我们亚洲人只能自救。发生危机的时候,有些国家出了很多药方,有的国家吃了这个药方,没有效果。但是有的国家自己做了药方,中国坚持自己的方针,不仅减少了损失,而且推动了地区的增长,发生危机的时候,我们亚洲人只能自己救自己,这是第一点。

第二,在危机当中诞生了东亚合作。在地区合作问题上我们是滞后了欧洲,但是过去10年,东亚范围内的合作,突飞猛进。

第三,东亚地区对于我们走出危机,对于亚洲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是我讲的第一条。我们从亚洲金融危机当中学到了什么?孔夫子讲过,温故而知新,回顾这段历史是有益的。

周牧之:发展中日关系要有想象力,2007年2月1日《环球》杂志

■ 由东盟主导东亚地区的合作非常重要


▶▶吴建民第二条,为什么东亚合作搞的这么好?尽管我们滞后了,但是我们在10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关键在什么地方?我想有三点。

第一,东亚合作是东盟主导的,这个非常重要。为什么要东盟来主导,第一东盟是我们亚洲地区、东亚地区第一个搞地区合作的组织。第二,东盟主导比较开明,大家有什么意见东盟都愿意接受。第三,东盟来主导,大家都感到舒服。我看日本的报纸,欧盟的报纸,很多都说中国和日本在争夺主导权。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对主导权不感兴趣,邓小平早就讲过,不当头,这是邓小平给我们留下的一笔重要遗产。对于这个事情,我们不感兴趣,我说东盟来主导非常好,我们继续往前走。

第二,我们为什么成功?我想在合作的过程中,把注意力放在了共同点上很重要。我认为这是国家关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中国人很早就懂得这个道理,和而不同,我们能处在不同的位置看待我们的分歧。

第三,东亚地区的合作,我们奉行的是开放的共同主义。我在欧洲工作了10多年,比较了解欧盟的建设。我觉得我们东亚比欧盟要开放,这不是亚洲人的劣势,相反是亚洲人的优势。我们东亚搞合作,美国人有一点不放心。我有一次跟美国人谈,我说你们看一看,1997年的时候,东亚13国跟美国的贸易有多少,不过4300亿美元,现在多少?8000亿美元,我们东亚合作发展了,美国的利益不仅没有受到损害,反而得到了扩大。因为东亚人懂得要把东亚共同体建设起来,关起门来是不行的。所以我觉得,在亚洲金融危机10年的时候,回顾一下历史是有益的。

贾庆国、松本健一

■ 只有对话与合作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国分良成非常感谢吴院长清晰明了的发言,接下来日方的发言者是众议院议员竹下亘先生,他是竹下登前首相的弟弟,和中国有着特别的关系。

▶▶竹下亘(日本众议院议员,后来曾经担任复兴大臣)人们都说20世纪是一个战争的世纪,在座的各位可能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但是我觉得可以说的更大一点,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

21世纪也应该是环境的世纪,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6度。如果二氧化碳以这种速度增加的话,预计下个世纪气温将上升4~6度。对于大多数亚洲国家来说,这意味着人类的生存都将变得非常艰难。如何解决这个全球性的危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我们有必要更加认真地讨论这场有关人类生存的危机。

日本在环境领域很多的经验。例如,在水质、大气污染等领域都积累了一些成就。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光靠日本一个国家的努力,也不能够光靠中国一个国家的努力,这应该是全世界联手认真解决的问题。

过去中日之间曾经有过一段“政冷经热“的时期,但是在对立与抗争中什么建设性的东西都不会产生,只有对话与合作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中日之间现在大家都能明显感受到温度在变化,确确实实地能够感受到两国关系正在从对立与抗争向对话与合作转变。今后要不断积累对话与合作,把21世纪打造成和平的世纪世纪、亚洲的世纪、环境的世纪。

▶▶国分良成谢谢,接下来请非常有名的雄辩家,也是这所大学的老师,贾庆国老师来发言。

▶▶贾庆国我想谈这样一个看法,我觉得发展中日关系应该调整心态,这里可能需要做几个方面的调整。一个方面,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中国古人就讲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都包括了换位思考的内容。再一个,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来解读对方的言行,因为有的话可以从这方面理解,也可以从那方面理解,我想双方都以比较好的心态来理解的话,双方关系的处理会容易得多。第三就是要不断进行有效、平等的沟通。看到对方做出一些事情,说一些话,不太理解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积极和平等地进行沟通,好多事情成为矛盾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误解,我觉得人从根本上来讲不应该是坏人,他做的很多事情,他有自己的逻辑,只能通过沟通才能够发现。第四,要积极和建设性地推动两国关系,顺其自然是一种方式,积极和建设性的推动是另外一种方式。我觉得从两国的根本利益出发,两个国家都应该积极和建设性地来推动这个关系。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有效地进行沟通,探讨如何才能够积极和建设性地去解决问题。在不断的探讨过程当中,我们可能就会发现能源问题可以不成为中日之间冲突的根源,而且可以成为中日之间合作的机遇。比如说,中日两国都是能源消费大国,再加上美国,这三家能源消费大国如果能够合作的话,那么他们可以稳定这个世界的能源价格,就不会被有的能源国家牵着鼻子走。第二就是如果中日和美国这些能源消费大国能够合作,那么就可以保障能源的通道安全。对于中日两国来说,稳定的能源供应是非常有利的。如果中日两国能够积极推动合作,能够在节能、可替代能源这些方面共同开发、技术共享,这个又可以降低我们对能源的消耗,从而增加我们的能源安全。在合作的过程中,两国的关系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所以一个问题到底怎么看,怎么处理非常的关键,这可能就是我们选择冲突还是选择合作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我希望两个国家能够用一种比较积极和建设性的心态来处理之间存在的问题,使得两国的关系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

白岩松、上田勇

■ 应该设立亚洲货币基金来应对未来的金融危机


▶▶上田勇(日本众议院议员,原财务副大臣)公明党作为构成现在联合内阁的执政党之一是支持安倍内阁的,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公明党一贯积极致力于中日友好。我们的会长早在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前就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如何实现邦交正常化的会谈。

我认为今天很多日本国民都已经认识到中日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的经济交流不断发展,在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深,人员往来也越来越频繁,两国关系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果没有中日关系的持续稳定,就没有亚洲的发展和繁荣。东亚地区被称为世界发展的引擎,对于如此重要的地区而言,中日关系的改善和维持比什么都重要。

关于如何使中日关系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我认为首先要进一步加深中日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媒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也非常重要。第二是要认识到中日关系的互补性。各自要通过发展自己的长处,弥补对方的短板,努力构建起能够贡献亚洲地区的的关系。例如,日本在环境技术方面有自己的长处,而中国在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方面有很大的能量,从东亚地区整体来看,中国的人脉、技术等方面有非常优秀的一面。

第三,两国在内政上存在共同课题,有必要就如何解决这些共同课题进行合作。例如,日本已经步入少子高龄化社会,而在不远的将来,这也将成为中国的社会结构问题。环顾亚洲,今后还会出现其他共同的课题,拥有同样的问题意识很重要。

▶▶国分良成谢谢上田先生,接下来有请松本健一先生发言。

▶▶松本健一(丽泽大学教授,后来曾经担任日本内阁官房参与(东亚外交问题担当))21世纪被称为亚洲的世纪是在1990年代。1994年,我写了一篇题为《亚洲的世纪尚未到来》的论文。那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3年前,当时亚洲不仅在经济上还较脆弱,在政治上也被欧美指责为开发独裁。由于亚洲的货币并不稳定,如果欧美从亚洲地区撤回资金,亚洲的经济就可能会崩溃。所以当时我主张必须建立亚洲的货币基金。这个被称之为“亚洲公共基金”的方案,后来由于美国声称“不能允许没有美国的秩序”而成为泡沫。从这些经历出发,我认识到不仅是货币,应该在亚洲建立更广泛的共同框架,开始提倡“亚洲共同体”。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对国家的认同感很重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提出,在外部树立敌人可以团结民心,而我却认为这是一个“亨廷顿的陷阱”。我们在确立民族认同感的同时,还应确立对亚洲的认同感。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IMF开的药方让亚洲各国吃了大苦头。亚洲应该根据亚洲的特性设立亚洲货币基金来应对未来的金融危机。针对实际纷争和对立,亚洲还需要常设的机构进行协调,因此我主张要实现“亚洲共同体”。新加坡的李光耀首相和日本的中曾根首相等人也曾经提出要设立这样的常设机构。

▶▶国分良成感谢松本先生。到此为止,各位嘉宾都做了一轮发言。下面进入讨论环节,由周牧之先生担任主持。

第二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与亚洲未来”中日高层对话,2007年2月16日《环球》杂志

■ 相互承认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差异是发展中日两国关系的前提


▶▶周牧之:谢谢国分先生,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是讨论中日关系与亚洲未来,在上一个环节请各位嘉宾抛砖引玉,把他们的观点和思考展示给了大家,接下来想请学生们,用你们精彩的提问把研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我先讲一个期待,期待提问简短,少讲观点,直截了当地提问题。今天都是久经沙场的嘉宾,不怕问题尖锐,就怕问题模糊。请同学们讲清楚问题是对谁提的,也恳请嘉宾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简短,一个问题最好用一到两分钟来回答。

▶▶现场提问我是人民大学的学生,想问冈田先生一个问题。在中国,政府有相当大的能量,可以控制民族主义,那么日本政府有控制民族主义的能力吗?

▶▶冈田克也日本是个自由社会,政府控制民族主义的能量相当有限。我认为首先政治家必须保持冷静,但是确实存在一部分煽动民族主义的政治家,冷静的应对是政治家的责任。

▶▶现场提问我是外交学院的学生,我的问题是提给松本健一先生的。最近安倍首相访问印度,中国媒体上报导说,安倍首相想建立一个以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家,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新的亚洲体系,我想问一下,这种意识形态的差异会对中日两国关系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

▶▶松本健一日本的年轻人大多认为70年前的战争是和美国打的,打输了,但却没有输给中国的认识和实感。那场战争既有与美国的帝国主义“间”战争的一面,又有对中国的帝国主义“式”侵略战争的一面。我们需要认识到,后者在日本正在逐渐被淡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有责任要让年轻人认识清楚这场战争的本质。

▶▶宫本雄二我来回答关于意识形态的问题。日本和中国是在明确的原则下构建起的两国关系,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都是在相互承认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差异这个前提下发展起来国与国的关系,这一框架至今完全没有改变。

▶▶冈田克也关于安倍首相在印度的发言,我认为如果是在说作为民主主义国家的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需要加强合作,这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如果有针对中国的含义的话,那就不可取了。

▶▶吴建民我讲两点,第一点,就是关于价值观的问题。我非常赞成王英凡大使刚才讲的一番话,价值观这个问题有共同的部分,也有分歧的部分,我认为,在当今这样一个世界上,各国在文化、宗教、历史、传统、发展阶段很不一样,如果都强调分歧,这个思路是不可取的。

第二点,要增进中日两国之间青年人的交往。就关于战争的问题而言,刚才松本先生讲,你们教科书让多数人不了解当时日本的真实情况,是不是你们在适当的时候应该跟日本老百姓讲一讲。我在外交学院也有很多日本学生,日本学生和中国学生处的很好,他们加深了互相之间的了解。胡锦涛主席非常强调青年人之间的来往,因为青年人是未来。所以我觉得政治家的眼光要看的远一点,不要只说来了事情我就保持冷静。

周牧之:亚洲的世纪,亚洲人准备好了吗?2007年9月16日《环球》杂志

■ 在对待中日关系的态度上,政治家个人的差异比政党大


▶▶现场提问我是人民大学的学生,请问日本的三位政治家,日本的各个党派在对中国的政策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竹下亘我认为在这一点上,除了共产党和社民党以外,各政党之间没有特别大的不同。我一直看着家兄竹下登为改善中日关系所做的努力,如果这样的政治家再多一些的话,是不会出现三年前的悲剧的。

▶▶冈田克也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政治家是有个人差异的,但是从政党来看,没有太大的差异,基本上是相同的。

▶▶国分良成在外交问题上,各个政党在最终目标上没有太大的差异,我认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上有着利益关系的差异。

▶▶现场提问我是外交学院的学生,请问松本先生,在构建东亚共同体时应该怎么考虑它的地理界定?

▶▶松本健一今天亚洲国家都取得了独立,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富裕,但是却没有一个解决由于民族主义造成的各种对立和冲突的场所。“北京—东京”论坛的这一场分论坛是唯一的一个讨论亚洲未来的场地。现今的国际机构大都是欧美国家建立的,亚洲需要建立解决自己问题的场所。

2007年8月29日,第三届“东京-北京论坛”上周牧之做大会发言

■ 目前的中日关系,是重新进入正常化的过程


▶▶周牧之接下来介绍中方的另一位嘉宾,白岩松先生。现在给白先生一个特权,3分钟,讲一讲你眼中的中日关系,特别是跟代表中国未来的学生们讲讲中日关系和亚洲的未来。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今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因为大家都在谈论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性纪念。但是我觉得对于目前的中日关系来说,是重新进入正常化的过程。

今年谈中日关系的正常化要比30年前谈更有实际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目前中日关系的问题,双方还很难用正常的心态面对对方。在80年代,好像我们经历了一次双方的蜜月期,就像一对青年男女热恋了一样,结果热恋了一段时间发现门不当,户不对,于是出现了问题。在过去的五六年里,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反目成仇,天天砸东西摔碗,日子没法过。突然有一天冷静下来,我觉得既不可能回到一个蜜月期的状态,也不可能像敌人,像对手一样去相处,我觉得目前中日应该建立第三种关系,既不是蜜月期的恋人关系,但是也不是敌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正常人的交往。

我觉得正常人交往最大的特色就是存在很多问题,并且能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去向前走。因此很多问题没必要过于的敏感,但是要有更远大的心态。如果我们都期待中日两国将来能有非常近距离的关系的话,就要从目前可以像正常人相处开始。我觉得中日两国将有起码5到10年的时间,要学会像正常人相处,才可能避免不成为敌人,才有可能或许未来大家可以重新像蜜月期一样拥有感情,我觉得这是目前中日之间最大的问题。 

▶▶现场提问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生,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宫本雄二先生。尊敬的宫本大使,您好,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刚才您也提到了中日关系总体来讲是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在此过程当中,就像贾庆国教授讲的那样,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基于双方的不了解、不理解、不信任,最后导致了误解。我在人民大学与日本的留学生有很多的交流,发现日本同学对中国并不是很了解,他们似乎对欧洲和美国更了解。我想您作为代表日本政府在中国工作的最高级别的政府官员,您认为日本政府在推动日本青年人对于中国有更深刻的了解方面应该做出哪些工作?如何让两国的青年人共同肩负起建设亚洲的重任?

▶▶宫本雄二我认为中日关系在短期内变得特别好是不可能的,就像儿童时代班里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学生很难要好一样。现在中日之间几乎所有的要素都在显示中日关系正在向友好的方向发展,我认为这是因为没有别的选择。去年以来,日本邀请了两千名中国青少年到日本访问,中国也邀请了一千名日本青年到中国来访问,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两国的青少年之间能够建立起友好的个人关系。

在此之后,“北京-东京”论坛继续了关于亚洲未来的中日高层对话,2008年9月15日第四届论坛上,(左起)周牧之、李肇星、赵启正、陈昊苏

■ 两国媒体和知识界要更积极地了解和报道对方


▶▶周牧之我们不光有现场的提问,中国日报网站还征集了网友的提问,有些问题很尖锐。我现在选一个最尖锐的问题,问问赵部长,而且他是点名要赵部长回答的。请问,中日两国媒体在对方国家的报道方面有什么不对?

▶▶赵启正我们每天在阅读日本的报纸,日本报纸对华的态度我们也十分清楚,这些报纸并不一致,有的报纸对华比较缓和,有的报纸则十分尖锐。的确,有的报道是很荒唐的,我不点名说是哪个报纸,因为这个报社的社长也是我的朋友,我也当面给他提出过意见。比如说有涉及我的报道,说对外宣传也好,对内宣传也好,在中国是由安全部门负责的,登在该报的第一版。我在和他们座谈的时候说,这样的荒唐恐怕也影响贵报的名誉吧,他指着旁边的人说,不是我的错,是这个部门报道出来的,是不是要惩罚他?

中国对中日关系的报道应当说相对的是友善的,实事求是的,日本方面对中国很有意见,就是日本对华援助ODA,说中国怎么老不报道?其实中国报纸,像《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都多次整版报道,但是日本媒体并没有传达。他们的中文没有宫本雄二先生那么好,也没有传达这些报道,其实中国媒体应该把整版的报纸拆开,一段一段地报道,这样也许更能引起日本的注意。包括我本人在内,曾经多次表达对于这种援助的感谢,但是在日本方面得不到传达。

这种情形并不是没有改善,我觉得在安倍首相任职之后有相当的改善,中日之间的交流也活跃起来了。我在担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时候和日本的记者座谈是最多的,在座谈上,也直率地交换意见,我想双方媒体都要担当起促进中日友好的责任,这是义不容辞的。

▶▶宫本雄二希望两国媒体和知识界能够更积极地了解和报道对方的国家。

2008年9月15日,参加第四届“北京—东京”论坛“亚洲未来”高层对话的中日嘉宾,上排左起:周牧之(中方主持人)、李肇星、赵启正、陈昊苏;下排左起:松本健一(日方主持人)、加藤纮一、冈田克也、盐崎恭久

■ 对受害者的痛苦不能感同身受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


▶▶现场提问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我有两个问题。我注意到,松本健一先生在演讲当中明确承认,日本的青少年并没有看到日本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我想问松本健一先生,到底日本的青少年对于60年前的战争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第二个问题是,日本在一百年前提出了亚洲共同家园这样一个概念,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在大东亚共荣圈概念下的战争,所以我想问今天日本提出的亚洲共同体要如何确保带给亚洲人民的是和平?

▶▶松本健一现在的日本青少年,虽然通过教科书的文字学习了与中国的战争,但却没有当做自己的痛苦来感受,因为日本教育没有把他们培养成能够到感受邻国的痛苦一代人。我是在美军基地的附近长大的,我所接受的教育是现在日本的和平和富裕都是美国带来的,我认为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历史问题上正是由于不能够把邻国的痛苦作为自己的苦难来感同身受,才会在受到来自中国的批评时产生情绪上的反弹。

▶▶冈田克也受害者与加害者的感受是不同的。与受害者相比,施害者更容易选择忘却。在二战中沦为激烈战场的冲绳,当地的人们对这场战争仍然有着铭心刻骨的情感。同为日本人,我们可能变得忘却了冲绳人的情感,甚至无法接受他们的情绪。但是,受害者的感受是必须受到重视的。

周牧之与国分良成共同主持对话

▶▶周牧之白岩松先生听了这么久了,学生今天对你也挺客气,大概是照顾你的旅途劳累,请你对目前为止的中日双方问答做一个小点评。

▶▶白岩松我提醒大家注意一个新的事实,这两天德国总理默克尔正好在中国,简直像是一个暗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中国的GDP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跟日本不仅是历史中的邻居,文化中的邻居,地理当中的邻居,还将成为世界大经济体的邻居,这是一个马上将要到来的变化。默克尔在离开中国之后要去日本,不知道会不会谈到这个问题。

我个人有这样一个感触,中国的存在对于日本和日本的存在对于中国,恰恰是这两个国家提升自己能变成真正大国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觉得我们应该感谢彼此的存在,大家可以去回头看这么多年的历史,如果在我们的身边没有这样的邻居的话,有很多提醒是不会有的。

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要去看看德国和法国的关系,我去德国看世界杯足球赛的时候,只要谁让法国队难受,德国人就支持谁。但是在外交上他们极其正常,我觉得理性非常重要。亚洲的文化是跟着感觉走,对情感非常在意,但是亚洲要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舞台的话,理性因素的添加极其重要,中日两国都责无旁贷。

▶▶赵启正今天下午的讨论不仅是中日之间的交流,也是台上台下的交流,也可以说是隔代的交流,这对我们有很多启示。让我们这些年纪比较大的人对中国的大学生有了很多思考,相信学生们将来会超过我们。今天你们和台上的日本朋友对话,能够这样平等地与日本的政治精英对话,好像还显得很平衡,让我对中国青年充满了信心。

▶▶宫本雄二非常感谢有与学生们对话的机会。客观、公正地看待对方,换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解中国人的痛苦时我会假设,70年前我本人如果在河北省的某一个村子里遭受到日本军队侵略,自己会是怎样的感受。

2007年8月28日晚,论坛主要嘉宾共聚一堂。中谷元(左二)、竹下亘(左三)、冈田克也(左四)、赵启正(左五)、戴秉国(左六)、小林阳太郎(左七)、福川伸次(右一)、朱灵(右二)、上田勇(右三)、仙谷由人(右四)、周牧之(右六)

■ 活力和开放是中国今天的象征,也是亚洲的象征


▶▶国分良成中日关系现在正在步入正常化,今后要如何构建战略互惠关系?我认为第一是要向前看,通过换位思考来增进互相理解,摸索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第二是要明确中日的共同利益所在。中国和日本需要明确表明各自的国家愿景,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的国家目标,以此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中国和日本本身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彼此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当中找到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如何让人类的生活更富裕、如何创造和平稳定、如何维护国际秩序、如何保持和平共处,如何互不干涉内政,这些都是需要珍惜的人类价值。中国现在很重视市场经济原理,日本也一样,两者有很多共同的价值。我想说的是合作的空间是无限的。

第三,在亚洲这个框架内,我们如何进行合作。历史告诉我们,在这个地区内,没有良好的中日关系,一切都是不会顺利的。

最后由周牧之先生来做总结。

▶▶周牧之我想利用我作为主持人的特权最后讲两点感想,从一开始我就讲现在是一个亚洲的新时代,亚洲的经济总量正在越来越大,亚洲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正在越来越多。其实这两个特征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过去亚洲的经济总量也很大,鸦片战争之前亚洲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了全球经济总量的一半,亚洲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也有过很频繁的交流。我们今天虽然身处一个新时代,但并不是一个历史上特殊的时代。所以我们要有历史感地来面对现在的亚洲新时代。在今天上午的会上宫本大使讲,亚洲的国家,特别是中日之间还缺乏迎接亚洲新时代的心理准备。我认为今天我们这个会,对酝酿和成就我们如何面对未来的心理准备是有一定作用的,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感想。

第二点感想就是今天有这么多的同学们举手提问。提问学生有两个特征,一个特征是特别踊跃,踊跃代表什么?代表着活力。第二个特征就是很多提问的同学们来自其他的大学,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北大的开放性。活力和开放是中国今天的象征,也是亚洲的象征。所以我想,我们今天这个会场充分地体现了活力和开放,充满了对未来的寓意。

最后我想请大家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来谢谢嘉宾们的坦率,谢谢同学们的踊跃参与,谢谢相关工作人员的勤劳工作,谢谢!

2009年11月3日《中国日报》,周牧之在北京—东京论坛上

周牧之:发展中日关系要有想象力


中日关系新年伊始便有耐人寻味的互动。先是安倍首相在出访欧洲四国的时候,要求欧盟不要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引发中方不满,并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本表明严重关切。其后,温家宝总理与安倍首相在菲律宾宿务东盟10+3会议上进行了会谈。两位领导人都表示了发展中日关系需要克服困难和问题的意愿。中日双方并就两国首脑年内互访达成了一致。

中日并列而为世界大国的时代来临,必然导致两国关系出现这种阴晴相间的气象。问题是,如何才能像两国领导人所表示的那样,克服两国关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两国关系保持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这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亚洲发生了三个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

第一个就是中国经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个是中国经济、亚洲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分工合作的机制之上,是开放型的发展。亚洲除了朝鲜以外所有国家的经济都在转型,转向开放的、合作的经济发展形态。今天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实际上都已经转向分工合作的发展形态。过去谁也没有想到2004年中国会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2005年日资企业在中国雇佣的中国雇员会超过1000万人。中日进入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第三个就是中日一边走向开放合作的经济,但同时国粹主义、国家主义却比以前更加突出了。

中国在变化,日本在变化,亚洲也在变化。过去,我们对今天的变化有很多没有预测到,为此付出了很多代价。今天中日应该对未来认真地做一些工作,看能不能谋求一个能够共同享受的、共同拥有的未来。

第一个问题,就是亚洲各国今后应该谋求什么样的发展,追求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应该一起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亚洲,能不能有一个比较接近的,能够互相共有的亚洲未来蓝图;第二个问题,是要找出中日共同的问题,共同的课题;第三个问题,是一起来创造一些机制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一些合作机制来促进中日能有一个共享的未来。

要讨论未来,首先就需要有想象力。这个想象力不是科幻小说的想象力,也不是武侠小说的想象力,而是对未来能负起高度责任的想象力,充满智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的前提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对变化的认识。我们常常觉得现实如果和我们过去的认识不一样,那肯定是现实错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变化的现实永远是正确的。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负责任的想象力。

讨论未来所需要的第二个要素是思维模式的转换,即需要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消极的思维模式。积极的思维模式就是能够把问题变成课题,能够把课题变成合作契机,能够把合作契机变成合作机制这样的思维模式。

第三个要素是激情和行动。你找到了问题,找到了课题就要行动起来,要把问题变成合作的契机和机制。

最后,我们要思考,中日之间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们共通的问题有很多,环境的、能源的、安全保障的等等非常之多,但是最根本的共同问题是互相信赖。我们互相不信任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历史的问题,过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问题,是历史造成的中日互相不信任的根源。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迅猛的社会变革带来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中日之间,给亚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紧密感。但是紧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紧张。

我们可以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来考虑这个问题。系统工程最重要的定理是反馈原理。一个系统要让它安定运行下去必须有反馈系统。反馈有两种,一种是叫正反馈,一种叫负反馈。系统在运行中不断会受到周围信号的干扰,正反馈的作用是把这些干扰信号放到到无限大,让这个系统崩溃。负反馈的作用是把这些信号缩小到最小,让它不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

系统工程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一条,怎么样消灭正反馈,建立有效的负反馈。如果把中日的信赖关系比喻成一个系统,为了维护中日信赖关系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行,我们需要营建负反馈,消灭正反馈,或者是排除正反馈,来保证中日之间的互相信赖,来营造中日之间的互相信赖。如果中日有互相信赖的话,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2007年2月1日《环球》杂志


周牧之:亚洲世纪,亚洲人准备好了吗


继战后日本经过高速经济增长发展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亚洲四小龙在70年代工业化成功后,中国也在1980年以后实现了长期的高速发展,成长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快速的发展使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2005年亚洲在全球GDP中所占的份额超过25%,许多预测表示在不久的将来可望超过50%。今天的亚洲是世界上最富活力,最富成长性的地区。这种趋势被各国舆论称之为“世界政治经济的重心转移”、“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

亚洲的政治经济格局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亚洲区域内分工合作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亚洲进入了大分工、大交流的相互依存的时代。中国被称之为新的世界工厂,实际上,紧密分工合作的东亚地区才是真正的世界工厂。

第二个特征是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的建设在亚洲还刚刚起步,民众之间的感情还不够好。特别是在东亚,既还没有能够克服历史遗留的问题,也还没有建立起能够应对大分工、大交流时代的合作机制和相互诚信。

亚洲的世纪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实际上在鸦片战争之前,亚洲一直在全球经济中比重过半,亚洲各国间交往频繁,相互影响深远。应该说鸦片战争后的160年才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亚洲的交流合作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的。但如今,面对亚洲的时代,亚洲人还没有做好真正的心里准备。

由中国日报、北京大学、日本言论NPO举办的北京—东京论坛为了营造这种心理准备,让中日双方精英一起来讨论亚洲的未来,为此设置了“中日关系与亚洲未来”的分会,希望建立一个中日双方对亚洲未来的对话机制,这是目前中日之间唯一的探讨未来的平台。

在去年取得了成功的基础之上,今年8月28日,论坛把这场讨论搬到了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大讲堂,与代表未来的大学生们一起探讨亚洲的未来。

讨论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中日嘉宾阐述了各自对亚洲未来的认识。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启正首先指出,与欧盟相比,亚洲在一体化进程上步伐缓慢,各国在认识上还很不足,并强调了中日关系决定亚洲未来;日本民主党原党首、众议院议员冈田克也表示了对排他的国粹主义的忧虑,也希望中国对战后作为“和平国家”和“民主国家”发展起来的日本以及日本对改善中日关系所作的努力予以评价;外交学院吴建民院长总结和回顾了亚洲金融危机后这十年“十加三”(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东亚合作机制的发展经验;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提出亚洲的合作机制建设要从能做的事做起;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英凡则介绍了把处理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发展成东北亚和平安全机制的设想和进程。

讨论会的第二部分是与学生的对话。到会的200多名大学生给中日双方的嘉宾们提出了许多尖锐的问题。例如,对日本的政治家而言,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日本各政党在对华政策上是否有差异,等等。中日双方的嘉宾对这些问题做了坦诚、简洁的回答,而在某些问题上双方嘉宾之间也有交锋。这场讨论不仅使中国学生零距离地感知了中日各界领袖对亚洲未来的见解,同时也使嘉宾们了解了中国青年的思想。

讨论会上学生们的提问质量非常高,这表示中国青年对中日问题,对亚洲未来非常关注,并且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提问的踊跃更是显示了中国青年的活力。通过提问还发现到会的学生很多来自北大以外的学校,这说明了北大的开放。

活力和开放是这场讨论的关键词,是论坛的写照,也是今天中国的写照,更是今天亚洲的写照。作为北京—东京论坛的发起人和这场讨论的主持人,笔者为对话的成功感到由衷的欣慰。

2007年9月16日《环球》杂志

谁是机场便利性最高的城市?—2020年中国城市机场便利性排行榜

云河都市研究院

编者按:
疫情之下中国的航空运输受到了什么样的打击?谁是机场便利性最高的城市?什么产业的发展最离不开航空运输?云河都市研究院运用《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中的“机场便利性”指标,图文并茂地进行详细分析解说。

1.2020年中国航空运输旅客锐减,货邮微减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迫使全球锁国封城,航空运输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由于国际旅游长期受限以及上半年的封城等措施,2020年中国的航空旅客人数比上一年锐减36.6%。所幸由于中国及时控制了疫情,国内航空运输较快地得到恢复,与欧美日各国相比,中国航空旅客人数的减幅相对较小。

  相比航空旅客人数大幅下跌,2020年中国航空货邮吞吐量比上一年仅下降6%。这显示即使在新冠疫情下,物流依然活跃,制造业供应链也恢复迅速。

2.谁是中国机场便利性最高的城市?


  交通枢纽功能对城市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功能,也是强化和放大其他中枢功能的基础设施。《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采用“机场便利性”这一指标,每年对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机场进行追踪分析评价。

  “机场便利性”是将机场处理能力以及市中心到机场的距离等进行指数化处理后的指标,综合了城市中心到机场的直线距离、机场旅客人数、机场货邮吞吐量、年飞行航班数、准点率、跑道数量及长度等数据。

  如图1所示,“2020年中国城市机场便利性”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昆明、西安、杭州、厦门,这10个城市都是中心城市,而且排名顺序与2019年相同。

  “2020年中国城市机场便利性排名”第11位至第30位的城市分别是郑州、南京、海口、贵阳、长沙、青岛、天津、三亚、沈阳、武汉、乌鲁木齐、哈尔滨、大连、济南、南昌、太原、宁波、呼和浩特、兰州、南宁。这些城市中除海南岛度假胜地三亚之外,也都是中心城市。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教授指出,“新冠疫情导致国际旅游中断,国内旅游成为主体,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在排名上有所上升”。

图1  2020年中国城市机场便利性排名前30位

3.机场功能向中心城市高度集中


  “2020年中国城市机场便利性”排名前5位城市的机场旅客周转量占全国机场旅客周转量的比重为28.1%,排名前10位城市占45.5%,排名前30位城市占77.4%。中国的航空客运高度集中在排名前列的中心城市。

图2  2020年中国城市机场旅客周转量集中度

  另一方面,“2020年中国城市机场便利性排名”前5位城市的机场货邮吞吐量占全国机场货邮吞吐量的比重为56.8%,排名前10位城市为70.6%,排名前30位城市更是高达91.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城市当中,深圳、杭州、郑州、南京、长沙、济南、南昌等7个城市的机场货邮吞吐量,在疫情中不仅没有减少,还比上一年有所增长。

  周牧之教授指出,“与航空客运相比,航空货运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

图3  2020年中国城市机场货邮吞吐量集中度

4.IT产业发展与机场便利性高度相关


  云河都市研究院对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机场便利性、集装箱港口便利性、铁路便利性等交通枢纽功能与制造业辐射力、IT产业辐射力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如图4所示,与制造业辐射力相关关系最强的是集装箱港口便利性,相关系数达0.65,显示“强相关关系”。这是为什么制造业辐射力强势大多集中在港口条件比较好的沿海地区的原因所在。与此相比,制造业辐射力与机场便利性的相关关系较弱,相关系数目前仅为0.48。

  然而与制造业辐射力相反,IT产业辐射力与机场便利性的相关关系非常强,相关系数达到0.65,为“强相关关系”。

  周牧之教授认为,“航空运输不仅是支撑全球供应链的重要基础,同时更是人们跨越空间交往的基础,作为交流经济代表的IT产业,其发展需要人与人的交流与碰撞,这当然离不开航空运输的支持”。

图4  2020年中国城市交通枢纽功能与产业辐射力的相关关系

5.航空运输高度集中在三大城市群和内陆据点城市


  图5是将“机场便利性” 地理信息化(GIS)后的示意图,是将每个机场与所有城市对应计算,可视化排名前10位城市的状况。箭头的颜色、长度、粗细表示便利性的程度,数值越大颜色越红、粗细越粗,长度越长。

  周牧之教授解说,“从机场便利性排名前30位城市的分布可以看到,中国的航空运输高度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大城市群,同时也是支撑成都、重庆、昆明、西安等内陆枢纽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图5  2020年中国城市机场便利性排名前10位城市分析示意图


该文发表在2022年9月28日的中国网上,并被众多媒体和平台转发。

周牧之:对比中日的产业发展和城市治理

【导读】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观察者网专栏作者王淅在东京,围绕中日的产业发展和城市治理以及中日关系等话题,与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进行了交流。


王淅:周教授您好,大家对您的跨国学习和研究经历很感兴趣,您当年为什么要去日本留学?这段经历对您的工作和学术成就有什么样的影响?

周牧之:我在大学的专业是自动化,1985年分配到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了当时最大的国家重点项目——上海宝钢二期的建设工作,这个工作经历使我萌生了去日本学习产业政策的想法。

在日本读经济学博士期间,我在日本开发构想研究所工作,参与了一些与日本国土政策、东京湾规划相关的项目,这让我的学术研究范畴从产业政策扩大到了空间规划。

博士毕业后,我在日本国际开发中心从事对发展中国家政策以及规划能力提升的援助工作。在这一段时间,我们与国家发改委一起做了关于中国城市化政策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大城市群发展战略就是其中一个成果。

中国城市发展


王淅:早在2000年前后,您就提出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将出现人口规模巨大的三大城市群。事实证明,这个预测相当准确。为什么您在20多年前就能对中国城市发展做出如此准确的预测?

周牧之:第一,这得益于我是研究产业政策和供应链的,当时我们团队对产业链的全球扩张趋势特别敏感,前瞻性地认识到珠三角和长三角将成为全球供应链最好的新兴产业集聚地。

第二是在日本开发构想研究所参与的东京湾相关规划与研究,让我对临海发展模式,特别是湾区发展的优越性和巨大前景有了充分认识。

第三是长期踏实的调研使我对中国发展动态有了真实的认识。从1995年到2001年期间,我都带着一个国际专家团队在国内做实地考察调研和规划工作。我们当时提出的大城市群发展战略和关于三大城市群的预测是有科学依据和对未来的想象力的。

20年前的预测今天已经成为现实,三大城市群现今创造了全国65%的货物出口和37%的GDP,集中了全国24%的常住人口、61%的主板上市企业和70%的世界500强中国企业。
周牧之教授在2001年“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上做基调演讲。当时还有清成忠男法政大学校长、伊藤滋早稻田大学教授等日本著名专家专程前往参会。

2001年我们通过“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等活动在国内提出大城市群发展战略,获得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这一年,还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和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二是中国加入WTO。

2001年很像是历史的一道切换门。此后,出口和城市化作为两个强劲的引擎,将中国推入了一个全新的大发展时代。20年来,中国的货物出口增长了9倍,城镇人口翻番,实际市区面积增长了2倍,GDP增长了10倍,这些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淅:和日本比较,中国的城市发展呈现出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过去十年,您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精力研发“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

周牧之:日本的城市经过了多年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比如我居住的吉祥寺,属于东京卫星城武藏野市在JR中央线上的一个街区,交通非常方便。吉祥寺常年位居日本人“最向往居住地”的榜首,人均纳税金额也一直是全日本首位。

在吉祥寺车站周边半径500米范围内聚集了1500家以上的餐饮店和上千家的零售店,而且这些餐饮和零售店大多都是非常个性化的,在这里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连锁店比例很少。

个性化和多样化实际上是城市发展的成熟表现,正是个性和多样性吸引了高收入人群扎堆吉祥寺。

相比之下,在中国千城一面,千店一面的现象还较普遍,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还需要时间的积淀。这些年来,大多数的中国城市仍然注重追求体现“开发”的GDP、人口规模、工业产值等硬性指标,其实城市的成长模式和品质更重要。

2001年在上海和广州召开“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上,我在报告中就强调,“开发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并不是都会成功的,并不是可以无限制、无计划地进行下去的。与开发相比,保存和再生对城市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过去十年,我们花了大量精力研发了一套综合评价中国地级以上所有城市(297个城市)的指标体系——“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这套涵盖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由882组数据组成的评价体系已经正式发布了5次。希望它能够为推动中国城市更综合地、更智慧地、更成熟地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20综合排名前100位城市。

王淅:2001年有美国记者曾说,“日本的GDP虽陷停滞,GNC(Gross National Cool,国民“酷”总值)却有过人之处”,这对于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是什么?

周牧之:我觉得还是需要看到,日本战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比较高的国民素质,较好地融合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现代城市氛围。

因此外国人来日本观光时,能直观感受到所谓的“酷”。GNC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日本也走过弯路,比如泡沫经济时期自信心爆棚,出现了很多疯狂的言行和举动,引发了许多不必要的反感。

城市是一个大熔炉,城市的发展既需要自信,更需要包容,只有在自信和包容的锤炼下才能真正打造出城市自身的“酷”。

比如,东京新宿附近有一条叫新大久保的街区,聚集了很多外国人开的餐饮店。过去虽然韩国人在日本非常多,但是很少有他们开的狗肉店。因为长期生活在日本的韩国人比较顾忌日本人把狗当做宠物,抗拒这类食物的心理。但是,中国的朝鲜族人来到这条街上的时候,就很理所当然地把自己民族吃狗肉的习俗也搬来了。有趣的是,现在很多日本人也去那里吃饭,狗肉店成为了这条街上的一道风景。

王淅:近年来全球化出现了明显的倒退,2020年的疫情爆发似乎加重了这一趋势,中日的许多民间交流也陷入停滞,您认为后疫情时代,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交流的领军人物?

周牧之:国际交流的领军人物一定得是跑得快的人,会沟通并且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按现在的时髦说法就是对方的“算法”的人。只有懂得对方算法,才能融入对方社会的主流,去和关键人物对话。这倒不是后疫情时代的要求,其实一直都是这样。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


王淅:您有许多日本资深官员的朋友,比如日本东洋大学总长、原日本通商产业事务次官福川伸次,他最近写的一本书,《日本力——生存于世界的能力》,光从书名来看,好像具有很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您怎么看?像他这样的日本高官是如何定义中日关系的现在和未来的?

周牧之:福川伸次先生曾任大平正芳的首相秘书官,1978年陪同大平正芳首相访问中国,开启了对中国的日元贷款。他还做过日本通产省(现在的经济产业省)的事务次官(日本最高阶的官员),退休后不仅担任过多家日本大企业的负责人,还担任了东洋大学的理事长,是一位在政界、产业界、学术界都有影响力的人物。

福川先生具有国际视野,英文也很好,在这本书里讲的“日本力”,是指日本的“软实力”。这本书强调今天软实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日本需要运用软实力与世界、与中国建立更好更牢靠的关系。建议有机会去读一下这本书,以避免望文生义。

其实像福川先生这样的日本官员不在少数,尤其集中在财务省、经济产业省和外务省这样的“大脑”机构。我经常会请他们到大学的课堂上来和学生们开展对话,让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具有国际视野的思维。

我在2005年发起“北京——东京论坛”时,福川先生就是关键的发起人之一。论坛的倡议在国内首先得到了当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和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的支持。那时正值中日关系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中日双方最早的参与者们实际上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2006年8月3日,周牧之教授(右)在第二届北京—东京论坛上主持会议。

2006年8月,第二届论坛于东京举行,正值小泉禅让安倍在即之际,安倍晋三带领后来安倍内阁的主要成员悉数到会,首次阐述了他重视中日关系的外交政策,并向中国的参会要人发出了未来安倍内阁决定改善中日关系的明确信号。这次论坛对沟通东京与北京之间的信息,促使安倍上台后迅速访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安倍本人也在给第三届论坛的书面致辞上做出了肯定。

所以说,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敢于担当的人站出来对话危机。这次的俄乌战争,美俄之间就陷入了这种死局。

王淅:2009年,您和美国著名学者傅高义先生有一次非常有名的对话《日本第三》,剖析了中美日三国的过去与未来,老先生如今已经故去,回顾当年和他的讨论,您认为制约日本发展的最大要因是什么?

周牧之:日本的历史包袱很重,不论是与中国、俄罗斯还是朝鲜半岛的关系,都因为二战结束后没有能够很好地清算战争问题而纠结。直到今天,日本与俄罗斯还没有缔结和平条约,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的二战还没结束。

周牧之与傅高义对谈:中日经济崛起奇迹的异同。

过去两个国家一直还在就缔结和平条约谈判,但是俄乌冲突之后,由于日本制裁俄罗斯,现在连谈判都中断了。其实,从日本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来看,现在进入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时期。

中日关系的最主要问题也是历史问题,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几次关系的起伏都和历史问题有关。

这些年,日本其实错过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的风口期。究其原因,既有历史包袱的问题,更有政治家和政策官员对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发展的脉动把握不准的问题。

当然必须认识到,在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之前,美国对日本与中国关系的干预还不算强,中日关系还相对单纯一些,现在变得更加复杂了。

中日关系的起起伏伏一直都有,也不需要太悲观,随着双方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大,应该会越来越平稳的。

王淅: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今天的中日关系来之不易,您希望10年后迎来60周年时,中日关系是什么样的?

周牧之:疫情结束后,很快每年会有2000~3000万的中国人来日本旅游观光,我相信这个数字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超过5000万人,大规模的人员交往会对中日关系的改善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017年至2021年中日货物进出口额(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另外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这是一件影响亚洲未来,当然包括中日关系的大事。

RCEP涵盖中日韩、东盟十国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形成了一个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三分之一经济体量、三分之一贸易体量的,全球最大的经济体。RCEP意味着亚洲开始引领全球化,这是一个新格局。其中,中日韩是主导,我相信RCEP也会给中日关系带来重大转机。

总而言之,中日关系的未来,最主要还是取决于中国的发展,这个发展不仅是经济的体量和质量,也包括软实力,这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要懂得和尊重对方的“算法”,也就是对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发展、理解和包容决定亚洲的未来。


该文发表在2022年8月7日的观察者网上,并被众多媒体和平台转发。

谁是中国的制造业超级城市?—2020年中国城市制造业辐射力排行榜

云河都市研究院


编者按:

谁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大国?谁是中国制造业辐射力最强的城市?全球供应链与深水港是什么样的关系?中国的出口工业集中在哪里?云河都市研究院运用《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中采用的“制造业辐射力”指标,图文并茂地进行详细分析解说。

1.2020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快速回稳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一方面新冠疫情全球性大爆发,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在这一年陡然升级。这两件事对世界贸易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2020年全球出口总额比2019年大幅下降了7.2%。

在这双重强压之下,中国的出口产业遭受了莫大的打击,导致2020年上半年中国的出口额出现负增长。所幸的是,随着新冠疫情在国内得到控制,中国出口产业展示出强大的韧性,出口业绩下半年快速恢复。结果2020年全年,在全球主要贸易国的出口均有所下滑的情况下,按美元计算的中国出口额仍然实现了3.6%的增长。

图1  2020年主要国家·地区出口额排名前30位

如图1所示,在2020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出口额排名中,中国以绝对性的优势位居榜首。排名前10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中国、美国、德国、荷兰、日本、中国香港、韩国、意大利、法国和比利时。其中,只有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出口实现了增长。

对此,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教授评价说,“这个增长一方面象征着中国零新冠政策的成功,一方面也展示了在中国形成的全球供应链型产业集聚的强大韧性。”

结果,2020年位居榜首的中国与排名第6位的中国香港地区的合计占到了全球出口总额的17.8%,是美国的2.2倍。

2.谁是中国制造业辐射力最强的城市?


根据“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云河都市研究院每年发布中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中国城市制造业辐射力”。辐射力是评价城市广域影响力的指标。制造业辐射力是对城市制造业的出口实力,以及制造业从业人数规模等的综合评价。

图2  2020年中国城市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

在“中国城市制造业辐射力2020” 中,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苏州、东莞、上海、宁波、佛山、成都、广州、无锡和杭州。这10个城市中,除苏州、东莞、无锡3个城市的出口略有下降外,其他城市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出口增长。

周牧之教授指出,“排名前10位城市中的深圳、苏州、东莞、宁波、佛山、无锡这6座城市,在改革开放前几乎没有什么工业积累,也不是行政上的中心城市,都是些普通的中小城市,深圳当年甚至是个连城市都算不上的渔村。而使这些普通的地方中小城市甚至渔村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能够跃进成为具有强大出口能力的城市,正是供应链的全球性扩张。”

3.出口产业高度集中在制造业超级城市


如图3所示,“中国城市制造业辐射力2020”排名前5位城市的出口额合计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2.5%,排名前10位城市的比重达到44.2%,排名前30位城市占比更是高达71.7%。

周牧之教授认为,“这些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列的城市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都可以称作是制造业超级城市,中国的出口产业正是高度集中在这些制造业超级城市。”

图3  2020年中国城市出口总额集中度

4.深水港的重要性


“中国城市制造业辐射力2020”排名前10位城市中,除成都之外都具有利用大型集装箱港口的区位优势。

对此,周牧之教授认为,“集装箱运输是支撑全球供应链的基础,深水港对全球供应链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全球供应链型产业集聚大多集中在有深水港的地区,出口产业与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可谓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妹。”

2020年中国大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名列世界榜首,全球占比高达30.1%。如果将排名第1位的中国大陆和第10位的中国香港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合计起来,竟然超过全球排名前12位中,美国、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日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德国、西班牙和印度等其他10个国家的总和。周牧之教授解说,“集装箱运输吞吐量是一把反映全球供应链活跃程度的尺度,在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中压倒性的占比,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云河都市研究院将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制造业辐射力与城市交通中枢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制造业辐射力和集装箱港口便利性的相关系数最高,表现出0.65的“强相关关系”。相比之下,制造业辐射力与铁路便利性,特别是与机场便利性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分别为0.62和0.48。这一相关分析也证实了周牧之教授之前的解说。

图4  2020年中国城市制造业辐射力与城市交通枢纽功能相关分析

5.三大城市群引领中国出口产业发展


从大城市群的角度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4%、36.6%和23.1%。三大城市群的出口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高达65.1%。

周牧之教授断言:“三大城市群,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两个大城市群是中国出口工业发展的引擎,也是全球供应链最活跃的区域。”

图5 中国城市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示意图


该文发表在2022年8月26日的中国网上,并被众多媒体和平台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