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述评】杨伟民:全新视角评价中国城市发展状况

杨伟民

全国政协常委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是一篇用全新视角评价中国城市发展状况的报告,是真正的综合评价,真正的发展评价。如果仅看经济发展成果就说某个城市发展得如何是有欠缺的。如果没有社会的、环境的指标,即使经济方面的指标再多,也不是综合的评价。

  发展要确立空间均衡的理念和原则。空间均衡,就是在一定空间单元内,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均衡。确立空间均衡的理念和原则,对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推进绿色城镇化,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例如,部分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当地的人口规模以及为提高生活水平进行的经济开发超出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空间失衡了。若一味强调就地实现小康、实现现代化,就挡不住这类区域根据“发展权”进行的经济开发,也就无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的恶化。当生态环境被破坏,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等一批又一批的“生态建设”工程。再如,部分区域开发强度已经过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脆弱,不推动这类区域调整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产业结构,就挡不住其继续消耗更多的能源、更多的水资源,难以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当缺水、环境恶化影响到人民生活,就不得不为其建设一个又一个的输水工程、污染治理工程。还有,部分城市已经患上“城市病”,原因是城市功能过多,过于集中于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失衡。如果不推动这类中心城区适度疏解一些城市功能,放任其继续拓展和强化经济中心、工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交通枢纽、航运中心、教育中心、研发基地、医疗中心等,也就堵不住人口的蜂拥而入,挡不住房价的“蒸蒸日上”,难免交通拥挤不堪,雾霾频频光临。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视角评价城市发展,体现了空间均衡的理念,因而我说是真正的综合评价、真正的发展评价。这样来评价城市发展,才是科学的,有利于引导城市发展得更全面、更协调、更可持续。

  城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载体。前30年,中国有几亿人口进入城市,未来还会有几亿人口进入城市,现在以及未来,面临的最大压力、最大的短板在生态环境。城市发展不能因为追求经济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长、建筑越来越高、住房越来越宽敞,而让星星不那么清晰了、河湖不那么清澈了、鸟儿不是那么喧闹了。

  中国的城市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要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绿色指标,每一个城市都应该对照检查一下在哪些指标方面有差距,找到城市发展的努力方面。因此,《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不仅是评价,也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简介

杨伟民(Yang Weimin)

  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
  1956年出生。历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司长,委副秘书长、秘书长。
  长期从事宏观政策和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参与和组织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参与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报告起草工作,参与中央“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建议起草,参与协调多项重大改革。
  主编:《中国未来三十年》(2011年,香港三联书店、与周牧之共同主编),《第三个三十年:再度大转型的中国》(2010年,人民出版社、与周牧之共同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2004年,中国市场出版社),《规划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2003年,中国物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