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20”发布—北京、上海、深圳蝉联综合排名三甲,成都、合肥上升势态强劲—


  国际智库云河都市研究院编制的“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20”正式发布。北京、上海连续4年蝉联综合排名首位和亚军,深圳、广州连续3年获得综合排名第3位和第4位。成都表现卓越,与2017年该指数第一次发布时相比提升了3个位次,跃进第5位。

  天津从2019年第5位下跌为第6位。排名第7位、第8位、第9位的杭州、重庆和南京,都保持了2019年的位次。

  西安排名第11位,与 2019年相比提升了2个位次。相反,武汉受新冠疫情重挫从2019年第11位下跌至第13位。宁波保持了第12位。

  在36个中心城市中还有,郑州、长沙、济南、合肥、福州、哈尔滨、南昌、南宁、海口、呼和浩特、拉萨等城市的综合排名位次有所提升,其中合肥提升最明显,从2019年第23位提升至2020年第19位。青岛、昆明、长春保持2019年的位次。

  厦门、沈阳、大连、贵阳、石家庄、太原、乌鲁木齐、兰州、西宁、银川等城市综合排名位次有所下降。其中大连下跌幅度较大,从2019年的第18位下跌至2020年第23位。从综合排名总体来看,北方中心城市位次下降趋势明显。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是由从“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882组基础数据中精选出来442组与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评价关系紧密的基础数据构成,包括统计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互联网大数据。因此,“指数”是能够运用不同领域的数据资源,可以用“五感”来高度感知和判断城市的、先进的多模态指标体系(Multimodal Index) 。

  例如“指数”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对DID(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人口高密集地区)进行分析,能够准确地把握都市圈的人口规模、分布和密度,以及其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生态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将都市圈研究一举提高到了更高层次。

  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是“指数”的一大看点。通过多年的努力,云河都市研究院攻克了通过卫星数据解析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准确计算各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难关,大幅度地提高了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精准度与分析的深度。

  “指数”的另一大特点是将4个直辖市、22个省会城市、5个自治区首府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共36座城市定义为“中心城市”来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放在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大盘中进行评价。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苏州(第10位)、东莞(第20位)、无锡(第25位)、佛山(第27位)4个非中心城市跻身综合排名前30。

  “指数”显示,2020年36座中心城市创造了全国39.2%的GDP、50.9%的出口额、50.3%专利授权量,集中了全国26.6%的常住人口、42%的DID人口、67.3%的主板上市公司,拥有全国94.8%的981&211高等学府、57.5%的五星级酒店、47.5%的三甲医院。中心城市主导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势态明显。

  “指数”由城市地位、都市圈实力、辐射能力、广域枢纽、开放交流、商务环境、创新创业、生态资源环境、生活品质与安全、文化教育等10个大项和30个小项,116组指标数据组成,科学、系统、详尽地对中心城市的都市圈发展品质进行了全方位诊断和评价。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20” 的最大特色是聚焦评价中国中心城市在抗疫与恢复经济上的表现。

 

1.生活品质与安全大项:新冠武汉受创,清零政策控制疫情


  2020年新冠疫情拷问了城市的生活品质与安全。从疫情本身来看,2020年62.8%新增新冠确诊病例(不含境外输入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集中在武汉。迅速的封城措施和彻底清零的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较快地控制了疫情,使得湖北省以外其他城市虽也偶有疫情,但没有发生爆发性蔓延,中国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得到较快恢复。

  城市的安全与宜居是生活品质与安全大项关注的首位,因此新冠疫情是2020年该大项评价的重中之重。同时,该大项还注重对生活消费水准的评价,关注城市的医疗卫生福祉水准。生活品质与安全大项设置安全宜居、生活消费、医疗福祉3个小项指标,由新冠感染人数、执业(助理)医师数、三甲医院、平均寿命等16组指标数据组成。

  从生活品质与安全大项排名来看,受新冠疫情重创,武汉从2019年第8位跌落至榜末。北京、上海、重庆位列该大项排行榜前3位,第4到第10位的中心城市还有成都、杭州、广州、南京、郑州、天津。与2019年比较,排名前10的城市中,重庆、成都、郑州的位次有所提升,重庆还首次跻身前3。北京、上海的位次保持不变。深圳、武汉跌出前10。

  从36个中心城市来看,与2019年相比还有西安、济南、沈阳、合肥、青岛、宁波、大连、哈尔滨、长春、昆明、呼和浩特等城市的位次有所上升。

2.都市圈实力大项:北京、上海、深圳稳坐前3位


  都市圈实力是衡量中心城市最基本的条件之一。都市圈实力大项设置经济规模、都市圈质量、企业集聚3个小项指标,由 GDP规模、常住人口、DID人口、主板上市企业指数等14组指标数据构成。该大项不仅注重评价城市的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还注重评价都市圈的人口集中度和结构,以及其作为经济中枢的能力。

  2020年全国中心城市中,除受新冠疫情重挫的武汉以外,都实现了经济增长,36座中心城市GDP平均增长3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强大的韧性带动中国经济在全球主要各国普遍经济负增长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2.3%的增长。

  北京、上海、深圳蝉联都市圈实力大项排名前3位,且偏差值优势明显。排名前10的中心城市还有广州、重庆、杭州、成都、天津、武汉。与2019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大多保持位次不变,只有成都上升1个位次,天津下跌了3个位次。

  从36个中心城市来看,与2019年相比还有西安、青岛、济南、昆明、贵阳、长春、太原、海口、西宁、银川、呼和浩特、拉萨等城市的位次有所提升。


3.
生态资源环境大项:上海、北京、天津为二氧化碳排放最多3城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生态环境品质和资源效率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生态资源环境大项设置资源环境品质、环境努力、资源效率3个小项指标,由空气质量指数(AQI)、单位GDPCO2排放量、人均CO2排放量、气候舒适度等15组指标数据组成。该大项在关注环境品质和资源效率的同时,还兼顾对环境努力的评价。

  生态资源环境大项的一大看点是导入了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评价。目前,36座中心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全国的29%。

  从二氧化碳排放量来看,中心城市中排放量最多的前10位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哈尔滨、宁波、青岛、重庆、济南、郑州。

  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来看,中心城市中排放量最多的前10位城市分别为呼和浩特、太原、兰州、银川、天津、乌鲁木齐、宁波、青岛、北京、上海。

  生态资源环境大项前3位分别为深圳、上海、北京,深圳超越上海首次荣登榜首。跻身排名前10的中心城市还有广州、重庆、厦门、武汉、成都。

  与2019年相比,在36个中心城市中,深圳、厦门、武汉、天津、长沙、宁波、合肥、沈阳、西安、青岛、济南、拉萨、石家庄等城市在该大项中的排名位次有不同程度上升。

4.辐射能力大项:北京、上海、深圳蝉联前3位


  中心城市之所以能称之为“中心城市”是因为它有着对周边甚至全国的辐射能力。因此,衡量城市的辐射能力成为中心城市评价的一大关键。辐射能力大项设置产业辐射力、科学技术·高等教育辐射力、生活服务辐射力3个小项指标,由制造业辐射力、IT 产业辐射力、科学技术辐射力、医疗辐射力等9组指标数据组成。该大项不仅考量城市在产业、科技、高等教育等领域的辐射能力,还特别注重其在生活服务领域辐射能力的表现。

  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产业受到重挫,但是下半年反弹力道强劲。“中国城市制造业辐射力2020”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苏州、东莞、上海、宁波、佛山、成都、广州、无锡、杭州。值得玩味的是,这10个城市中非中心城市的苏州、东莞、无锡3市出口呈现负增长,而深圳、上海、宁波、成都、广州、杭州等中心城市都实现了出口增长。正是这些制造业强市的底蕴使得中国出口在2020年仍然实现了4%的增长。

  2020年是IT产业大发展的一年,数字抗疫、远程办公、网络授课、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网上购物等成为常态,疫情猛推各行各业以及生活的数字化转型。“中国城市IT产业辐射力2020”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南京、重庆、福州、武汉,都是中心城市。这10个城市拥有全国58.3%IT业就业人数、77.6%主板IT业上市公司、62.5%中小企业版IT业上市公司和75.3%创业板IT业上市公司,IT产业更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中。

  北京、上海、深圳蝉联辐射能力大项排名前3位,特别是首位的北京囊括了所有小项的第1位,偏差值大幅领先其他城市。排名前10位的中心城市还有广州、成都、杭州、南京、西安、武汉。与2019年比较,排名前10的中心城市中,除西安替代武汉上升至第8位,武汉下降为第10位外,其他城市保持了位次。

  从36个中心城市整体来看,与2019年比较,还有合肥、宁波、昆明、南昌、贵阳、兰州、呼和浩特、银川、拉萨等城市位次有所提升,其中合肥、银川、拉萨的提升幅度较大。

5.广域枢纽大项:凭借海陆空全方位优势,上海连续4年蝉联首位


  交通枢纽是中心城市极其重要的功能,也是强化和放大其他中心功能的基础。广域枢纽大项设置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陆路运输3个小项指标,并由集装箱港口便利性、机场便利性、铁路便利性、公路运量指数等10组指标数据组成。该大项全面综合地衡量城市水运、陆运和空运的设施条件和运量成绩。

  2020年航空运输是备受新冠疫情冲击的领域。特别是在国际旅行长期受限的情况下,各城市机场的旅客吞吐量都大幅度下降,致使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下降了36.6%。所幸国内新冠疫情迅速受到压制,国内航空运输得到恢复,较之欧美日各国,中国机场旅客吞吐量的降幅相对较小。

  2020年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深圳、重庆、昆明、西安、杭州、郑州,都是中心城市。前10位城市的旅客吞吐量在全国的占比达到44.9%,中国航空运输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的趋势明显。

  相比旅客吞吐量,全国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只下降了6%,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广州、深圳、北京、杭州、郑州、成都、重庆、南京、西安,也都是中心城市。在这些城市之中甚至有深圳、杭州、郑州、南京4城市还实现了货邮吞吐量的增长,显示疫情下物流的活跃和制造业供应链的较快恢复。前10位城市货邮吞吐量在全国的占比达到72.8%,相比旅客运输,航空货邮对中心城市的集中度更高。

  虽然疫情之下全球海运出现混乱状况,甚至延续至今。但是2020年大多数中国港口城市的集装箱吞吐量都还有所增长,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实现1.2%的增长。2020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宁波、深圳、广州、青岛、天津、厦门、苏州、营口、大连,其中只有苏州、营口是非中心城市。前10位城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到全国的70.8%,凸显港口运输向沿海中心城市高度集中的现象。

  凭借海陆空全方位的优势,上海连续4年蝉联广域枢纽大项排名第1位,偏差值大幅领先其他城市。排名第2位到第10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北京、天津、宁波、青岛、成都、厦门、重庆。

  从36个中心城市整体来看,与2019年比较,深圳、宁波、成都、杭州、郑州、西安、昆明、长沙、海口、合肥、南昌、石家庄、兰州、南宁、长春、西宁、拉萨等城市位次均有提升,其中拉萨、西宁、兰州提升幅度较大,显示了西部地区广域枢纽交通的发展力度。

6.开放交流大项:中心城市主导全国进出口贸易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交流是城市的命脉。开放交流大项设置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交流业绩3个小项指标,由进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指数、入境游客、国际会议等11组指标数据组成。该大项是衡量城市人、财、物在国际交流交易中全方位成绩的重要指标。

  2020年,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阻断了国际间人员的往来,对游客入境、国际会议、会展等国际交流活动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全球性的供应链和国际间物流的紊乱也给进出口贸易带来了巨大影响。所幸随着中国迅速压制疫情,各城市进出口贸易在2020年下半年迅速复苏。结果,全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实现了1.9%增长。

  2020年,36个中心城市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9%。全国进出口总额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苏州、东莞、天津、宁波、广州、成都、厦门,其中8个是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主导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趋势强劲。

  开放交流大项排名前10位的中心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成都、重庆、宁波。与2019年比较,前10位中上海连续4年蝉联榜首,北京替代深圳从第3位上升至第2位。广州、天津位次有所提升,重庆、宁波位次有所下降。

  从36个中心城市整体来看,与2019年比较,北京、广州、天津、武汉、南京、郑州、长沙、福州、济南、南昌、哈尔滨、海口、南宁、乌鲁木齐、银川、西宁、拉萨等城市位次均有提升,其中海口、银川、西宁上升势态较快。

7.创新创业大项:中心城市引领创新创业势态鲜明


  创新创业作为交流交易经济大融合、大重组、大爆发的载体,是中心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动力。该大项设置研究集聚、创新创业活力、政策支持3个小项指标,由R&D内部经费支出、R&D人员、专利申请授权量指数、创业板 • 新三板上市企业指数等10组指标数据组成。创新创业大项指标既注重研究开发的资源和投入,也重视研发的结果,更注重创业的成就,同时还对在这一领域的政策支持予以评价。

  2020年,36个中心城市贡献了全国50.3%的专利授权量。专利授权量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北京、广州、上海、苏州、杭州、东莞、佛山、天津、南京,其中有7个是中心城市。

  36个中心城市更集中了58.7%的创业板上市企业。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成都、无锡、宁波、长沙,其中有8个是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引领创新创业势态鲜明。

  创新创业大项排名中,北京取代深圳跃居首位,上海保持第3位,前3位城市的偏差值大幅高于其他城市,优势突出。前10的中心城市还有,广州、杭州、成都、南京、武汉、天津。

  从36个中心城市来看,与2019年相比,北京、武汉、宁波、合肥、长沙、青岛、济南、大连、沈阳、南昌、兰州、呼和浩特等城市的位次有所提升,其中合肥、南昌上升势态强劲。

8.商务环境大项:顶级餐饮酒店向中心城市集中趋势明显


  交流交易经济的绽放需要相应的商务环境支持。商务环境是评价城市支持交流交易经济能力的大项,设置园区支持、商务支持、城市交通3个小项指标,由国家园区指数、对企业服务业从业人数、星级酒店指数、国际顶级餐厅指数等10组指标数据组成。该大项不仅考量商务支持水准,还对城市的政策性支持水准予以评价,更把市内交通水准作为商务环境的重要一环进行评判。

  目前,36个中心城市集中了全国57.5%的五星级酒店。五星级酒店数量排名前10位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重庆、苏州、杭州、深圳、宁波、广州、南京、厦门,其中除苏州以外都是中心城市。

  36个中心城市还集中了全国87.2%的米其林等国际顶级餐厅。国际顶级餐厅数量排名前10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珠海、杭州、苏州、三亚、西安,其中有7个城市是中心城市。顶级餐饮酒店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

  北京、上海、广州蝉联商务环境大项排名前3位。深圳、成都、南京、天津、武汉、重庆、西安排在第4位到第10位。与2019年比较,排名前10位的中心城市中,重庆、西安位次有所提升,杭州跌出前10。

  从36个中心城市整体来看,与2019年比较,还有青岛、宁波、福州、哈尔滨、济南、西宁、呼和浩特、石家庄等城市位次有所提升。

9.文化教育大项:零新冠政策成就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


  文化和教育大项设置文化娱乐、人文表现、人才培育3个小项,由影剧院消费指数、博物馆 ・美术馆指数、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指数、杰出人才培养指数等13组指标数据组成。该大项不仅关注城市文化娱乐生活的场所和相关消费,同时还评价其全球性、全国性的人文表现,更聚焦教育的投入和杰出人才的培养。

  由于零新冠政策较快控制疫情,中国城市的娱乐生活得到较快恢复。以电影为例,受新冠疫情冲击,2020年中国的电影票房暴跌68.2%,但是相比以北美为代表的全球其他大票仓,中国的跌幅相对较小,而且反弹力道强劲,成就中国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国产片《八佰》夺得了2020年度全球票房的冠军,同时还有三部国产影片跻身全球年度票房前十。强劲反弹的中国市场硬是把一批国产电影抬进了全球票房榜单前列。

  北京、上海、广州连续4年蝉联文化教育大项前3甲,偏差值远高于其他城市。尤其是北京,在13组指标数据中有9组数据排名全国第1位,凸显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雄厚资源。南京、成都、天津、重庆、杭州、武汉、深圳分别排名第4到第10位。

  与2019年比较,在36个中心城市中,排名前4位的城市保持不变,成都、天津、重庆、济南、合肥、长春、宁波、石家庄、南昌、兰州、贵阳、海口的位次有所提升。

10.城市地位大项:北京、上海、广州定鼎三大城市群


  作为中心城市最重要的中枢功能是其政治行政的功能层级。城市地位大项不仅注重城市的行政层级,还注重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作用,以及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表现。该大项设置行政功能、大城市群&都市圈、一带一路3个小项指标,由行政层级、大使馆 • 领事馆、大城市群层级、一带一路区位指数等8组指标数据构成。

  作为首都,北京雄踞城市地位大项排名之冠,在偏差值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上海保持了第2位,广州提升2个位次跃居至该大项第3位。天津、重庆、南京、成都、深圳、杭州、武汉依次位居第4位到第10位。

  与2019年相比,在36个中心城市中,广州、南京、成都、昆明、福州、海口、南昌的位次有所提升。

  北京、上海、广州名列城市地位大项前三位,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已经在中国国土空间格局中占据定鼎地位。


该文发表在2022年1月26日的中国网上,并被众多媒体和平台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