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在阻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应该如何破解?~中日高层在北大对话“中日关系与亚洲未来”~

云河都市研究院

2007年8月28日下午,第三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与亚洲未来”分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编者按:

15年前,亚洲的GDP是全球的25%,现在这个比重已经达到了34%。从GDP在全球的占比来看,今天的确已经是“亚洲的世纪”。亚洲国家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在经济贸易上还是人员交往上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亚洲的合作与融合在过去的15年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然而无论是中日关系还是日韩关系,亦或是日俄关系,在政治上却都在大开倒车。相比15年前正在步入“正常化”进程的的中日关系,今天的中日关系可谓是正走在“不正常化”的路上。

为什么在亚洲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大,亚洲的分工和交流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中日关系会出现如此严峻的势态?这是一个值得警觉和深思的现象。在“北京—东京”论坛创建过程中,周牧之教授坚持提倡设立一个讨论亚洲未来的分会,希望通过把中日关系放大到亚洲未来的范畴去讨论,会让视野更开阔,思路更富有建设性。

2022年1月1号,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亚洲终于有了自己的经贸合作机制,一个占全球GDP和人口三分之一的巨大经济圈悄然成型,给亚洲的未来带来了制度上的保障。但是,中日关系的不正常化却正在给亚洲的未来蒙上阴影。

安倍晋三原首相遇刺身亡已近三个月,16年前,安倍作为首相曾经力挺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但是同样也是在安倍漫长的首相在任期间,中日关系滑向了不正常化的轨道。

是什么真正在阻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应该如何去破解这些障碍?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之际,回放15年前的第三届“北京—东京”论坛上,由周牧之教授与国分良成教授共同主持的关于亚洲未来的高层对话,对了解和思考中日关系以及亚洲未来应该是有所裨益的。


■ “北京—东京”论坛的背景


▶▶贾庆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我们现在开始论坛,我们分会的主题是“中日关系与亚洲未来”,我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非常高兴第三届“北京—东京”论坛的分论坛今天下午在北大召开,首先我想代表北京大学向今天到这里来参加分论坛的嘉宾、还有所有参加分论坛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北京-东京”论坛从开始举办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了,三年前中日关系正处于低谷,很多人对中日关系的走向持一种非常悲观的态度。在那个背景下,中国日报社、日本言论NPO,还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些同仁,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来改善中日关系。于是有了举办“北京-东京”论坛这样一个想法。在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包括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这个论坛2005年第一次在北京举办。去年在东京举办,今年又回到了北京。按照现在的设想,我们希望这个论坛能够连续举办10年。过去三年,在论坛举办的过程中,中日关系得到了改善,现在可以说已经破了冰,正在融冰进程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北京-东京”论坛是有贡献的。去年在东京举办的第二届“北京-东京”论坛上,当时的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现任首相)到会上致辞,表达了改善中日关系的愿望。此后,他又到中国来访问,今年早些时候,温总理又去日本回访,经过首脑互访,经过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努力,中日关系可以说正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这个论坛的背景。

中日关系非常重要,这是我们所有参加论坛人员的共识。正像今天上午吴建民院长指出的,中日关系不仅对两个国家重要,而且对亚洲的未来,对世界的未来都很重要。所以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望的。当然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建立一种新型的战略互惠型关系,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今天上午赵启正部长在讲话中也谈到,改善中日关系要靠积累,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做出我们的一份贡献。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这个论坛会办得越来越好,中日关系会得到不断的改善,一种新型的战略互惠关系将成为现实。

周牧之、国分良成

■ 为什么要讨论亚洲的未来


▶▶周牧之(中方主持,东京经济大学教授)谢谢贾院长,我是东京经济大学的周牧之,有幸主持今天的会议。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到会的嘉宾,今天请来的日本嘉宾有日本驻中国大使宫本雄二先生,日本众议院议员冈田克也先生,众议院议员竹下亘先生,众议院议员上田勇先生,日本丽泽大学教授松本健一先生,以及庆应大学教授国分良成先生,他是一位在日本很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将与我共同主持今天的会议。

我们中方的嘉宾有大家都熟悉的赵启正先生,曾经担任过国务院新闻办主任,有曾经担任过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的王英凡先生,以及曾经担任过我国驻法大使的吴建民外交学院院长,还有刚才致辞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贾庆国院长,另外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白岩松先生,因为航班误点还在路上,可能要晚到一会。

接下来我想花两分钟时间向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开这个分会。刚才贾庆国先生已经介绍了“北京-东京”论坛的大背景,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开这个分会,这个分会怎么开。

我们知道,今天中国的发展,特别是这10年的发展非常快。中国的发展影响了现在整个世界的格局,特别是亚洲的格局,带来了亚洲新一轮的发展局面。今天亚洲的GDP已经占到了全球的25%。大家都在预测,可能20年,或者是30年以后,亚洲的GDP将会占到全球的过半,这是大家对亚洲未来的一种憧憬。亚洲的发展促使亚洲各国的相互交流变得越来越密切。在过去20年,亚洲的区域内贸易率大幅度提升,已经很接近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率。实际上今天亚洲的发展建立在一个大分工、大协作、大交流的基础之上。现在很多国家的媒体都把中国称为新的世界工厂,其实准确的来讲,亚洲本身才是真正的世界工厂。但是亚洲现在存在很多问题,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障碍,民众之间的感情还有很多隔阂,还有很多历史问题没有克服,而且又不断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更加严峻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今天亚洲的机制和社会环境远远跟不上大分工、大协作的时代。所以我们论坛专门设置了讨论亚洲未来的分会,希望通过讨论亚洲的未来,明确需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共同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机制,这是我们分会的宗旨所在。

这个会议怎么开呢?我和国分先生商量分两轮进行,第一轮是先请中日双方的嘉宾做一轮发言,第二轮是跟今天到会的同学们进行互动。第一轮由国分先生主持,第二轮的互动由我来主持。下面我就把主持的接力棒交给国分先生。

赵启正、冈田克也

■ 如何造就亚洲人的自我认同


▶▶国分良成(日方主持,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谢谢周先生,大家下午好,我是国分良成。我在庆应义塾大学任教,对中国的发展一直看好。我很高兴今天来到北大,可以说我也算是一个北大的校友,10年前我在北大做过三个月左右的访问学者。

过去中日关系有很多问题,所幸现在正在好转。可以说,现在的中日关系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我们这个会就是研讨中日关系的未来。首先我们邀请中方和日方各出一位代表来开题,中方有请赵启正先生,日方有请冈田先生。

▶▶赵启正(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谢谢主持人,因为我是第一个发言,所以应当是抛砖引玉式的。上午我已经做了一个大会主旨发言,在发言之后又与几位日本朋友谈了谈,有一些即兴的思考。在讨论亚洲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和欧洲相比,只有比较才容易发现问题,但是在比较当中一定要注意亚洲和欧洲的区别。亚洲的土地占世界的30%,人口占世界的60%,但是GDP却只有世界的25%。也就是说,亚洲现在人均GDP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一半还不到,并且亚洲的财富集中在日本。所以亚洲的贫富不均比欧洲要严重得多,这是一个与欧洲不同的大背景。这种区域内的差异越大,构建区域共同体就越困难。就像现在的欧盟,匈牙利、捷克申请加盟的时候就很困难,因为他们的经济和欧盟共同体的平均值差异很大。

亚洲虽然没有成为一个亚盟,但是现在亚洲的GDP在上升的同时,亚洲的区域内贸易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相比,相差得并不太多,就是说我们还有有利的方面,虽然还没有建立起一体化的自由贸易区,但自由贸易做得不错,这是我们的一个基础。

中日关系在亚洲整体范围内到底多么重要,这也需要讨论。在这当中,亚洲各国要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联合?为什么要走向一体化?我们有什么共同利益?或者说我们有什么共同的价值观?亚洲有这么多国家,这么多民族,这么多宗教信仰,要求全面的共同价值观是不可能的。中国人喜欢说求同存异,我们应该把同找出来,而留下的异也不要成为我们互相往来的障碍。那么这种共同价值观应当是亚洲全部国家的,而不是几个国家或部分国家的,这样对亚洲发展的思想基础就说清楚了。

在这个合作当中,当然不能只顾本国的利益,而要千方百计地照顾大家共同的利益,形成共识。为什么中日关系对亚洲的建设和发展责任重大,这也是需要我们认识的。在这个当中,我们也不能排斥其他国家,比如说印度,那也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因为文化和地理上的接近,似乎应该承担起带头的责任。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亚洲各国开始了合作,但是和欧洲相比,差异还是很大的。欧洲人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丘吉尔就说过,能不能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来个欧盟合众国呢?欧盟就是有这样的想法,他们想有共同的宪法。欧洲人在50年代会说我是法国人,我是英国人,我是意大利人,但到了60年代,特别是到70年代的时候,他们会说我是欧洲人,而不再强调是哪个国家了。那么亚洲到哪一年才可以开始说我是亚洲人呢?

在经济方面,在欧洲有很多共同的跨国大型合作,如空中客车。在1991年我访问日本的时候,日本三菱系统所有的公司一起开了一个欢迎会欢迎我,我当然很受感动。我在会上就说,我们亚洲有没有做空中客车的可能呢?当时我讲了一个故事,上海在80年代初曾经试制过大型的喷气式客机,并且也起飞了。但是由于试航证以及成本的问题,没有继续下去。如果说日本、印度、新加坡以及我们合作,就有可能成功,我就问三菱系统的诸位,我们亚洲的空中客车什么时候能够起飞呢?大家热烈鼓掌,到今天已经有15年了,掌声已经飘的很远了,飞机却还没有看到。

所以我想今天会议就是我们大家要出主意,探讨我们中日如何共同为亚洲做贡献。今天的讨论本来这边有一面墙的,是一个内部讨论,今天把墙拆开了,请同学们参加,所以后半段还要请同学们参加讨论,对北大的学生真是羡慕,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机会,谢谢。

“东京-北京论坛”主要发起成员,上排左起:赵启正、加藤纮一、陈昊苏;中排左起:福川伸次、周牧之、朱英璜;下排左起:安斋隆、唐闻生、横山祯德

■ 如果不能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亚洲没有未来


▶▶冈田克也(日本众议院议员,后来曾经担任副首相)大家下午好,我是冈田克也,今天能和中国的年轻人进行交流,我十分高兴,也希望能够坦率地和大家交换意见。

我希望了解中国年轻人的想法,当然对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可能也有一些不太理解,或者不太明白。在日本也是如此,比如说我有一个21岁的女儿,有的时候我无法理解她说的话。超越代沟来理解下一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加上国家不同,可能更加困难,希望今天能够从大家那里多学到一些东西,在这里我也提三个问题。

首先是关于民族主义的问题。2005年我担任民主党代表的时候,在中国爆发了以年轻人为主的反日示威游行,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当然日本也有反华思想的人。我认为如果不能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亚洲是没有未来的。

第二是关于大家如何看待战后日本的问题。60年前的战争的确是一场非常错误的战争,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对战争的反省出发,战后60年来日本一直在为成为和平国家而努力,自卫队在海外也从未使用过武器。基于对战争的反省,日本推崇民主走在亚洲民主国家的最前列,并将本身经济的发展以ODA的形式对亚洲进行援助,使日本的发展能够为整个亚洲的发展所用。

第三是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日本国内也有贫富差距问题,这在日本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但是在我们看来,中国的贫富差距比日本更加严峻。

大家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当然也欢迎同学们积极提问,包括竹下亘先生、上田勇先生,我们作为政治家,都会尽力回答大家的提问的。

▶▶国分良成冈田克也先生的民主党最近在选举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今天来中国访问的民主党的领导人可能很快将会掌握日本的政权。接下来我们就请各位讨论嘉宾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人5分钟。首先我们请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英凡先生发言。

王英凡、宫本雄二

■ 和平安全领域是中日关系的软肋


▶▶王英凡(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前驻联合国大使)谢谢,我是第二次参加“北京-东京”论坛,上一届分组会也有我们今天讨论的“中日关系与亚洲未来”这个题目。筹办论坛的周牧之先生坚持要有这样一个讨论题目,其用意我是理解的,就是要讨论中日关系在地区合作当中的作用。我为什么用地区呢?因为我上次在东京的时候就讲了一个想法,中日关系要讲到对地区未来的影响不一定是亚洲,可能要突破亚洲这个地理概念,所以我认为更准确的应该是中日关系对地区合作的影响。那么这个框架我想还是两个大方面,一个是和平安全,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就是邓小平讲的和平和发展这两个大方面。在这两个大方面上,中日关系扩展开来影响有多大?也就是说,中日对亚洲的和平和发展能发挥一些什么样的作用?

现在中日双方已经同意要努力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如果双方真能在构筑战略互惠关系方面有大的进展的话,我想这自然不仅是对两国有利,也对地区,对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关键是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能不能够比较平稳地向前发展,我想这也是我们论坛举行了三次,还要继续举行下去的一个根本目标,这个目标可以说就是怎么推动中日关系,怎么使其能够平稳健康的发展。

我想,现在应该说,有比较好的基础和比较好的外部环境。比较好的基础就是前两年中日关系有问题,“政冷”的时候还有一个说法叫“经热”,经济贸易关系比较热,这里就有互惠,没有互惠是热不起来的。中日的经贸关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这个对亚洲是有很大贡献的。从和平安全这个角度,现在也有进展,就在我们家门口上,朝鲜半岛的核问题,现在势头不错,如果搞好了,我们有可能建立东北亚的和平安全机制,六方会谈有这样一个工作组。在非安全领域,在东亚地区,或者是更广大一点的地区,对于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反恐,比如保卫海上通道的安全,比如应对传染病的扩散,比如应对自然灾害等这些非安全领域,中日的共同点比较多,也有不少有成效的合作。所以在这些方面,应该说中日两方做了不少工作,也为地区做了不少贡献,有很多积极的东西。

但是消极的问题也还不少,特别是和平安全领域,是中日关系的软肋。双方的疑虑、不信任很多,有的还很深。所以像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我们这个论坛也应该起到它的作用。关于战后日本的作用,温家宝总理今年4月在日本国会的讲话当中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中国政府的态度,我想也从根本上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一种声音。所以很多这一类的问题,我想我们还是需要交流,交流起来了,就会增进认识,从感情上我们就会更加接近。

吴健民、竹下亘

■ 在发生危机的时候,亚洲人只能自救


▶▶宫本雄二(日本驻中国大使)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下国家应该是为何而存在的。我认为,为生活在那里的国民创造能够充实生活的外在环境是国家的使命。为创造这样的环境而相互合作才是国与国之间应有的关系。中日之间虽然存在许多潜在的和显性的问题,但一定不能忘记在1978年缔结的和平友好条约中有相互确认都不谋求霸权这一条,中日关系的出发点应该在这里。

在交流的历史上亚洲与欧洲的情况大不相同。在亚洲,大规模的人员交流最近才开始。面对亚洲的现实,只能从能做的事情做起,努力地推进交流。

每个国家都应该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过上充实、满足的人生,我希望亚洲能成为这样的国家并存的集合体。现实的感受是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努力。

▶▶国分良成谢谢大使,接下来我们请吴建民院长发言。

▶▶吴建民(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刚才赵启正先生提出一个问题,亚洲为什么要合作?今年是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当时损失惨重,我那时在日内瓦工作,有人估计在那几天亚洲人损失了两万亿美元,当时很多人对亚洲的前途十分悲观,有些很有名望的经济学家断言,说亚洲的经济恢复过来起码要20年的时间。但是现在回头来看,不仅那些灾难性的预言没有实现,相反亚洲又成为了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地区。所以正如基辛格博士所讲的,世界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

我想讲两条。第一条,我们从亚洲金融危机当中学到了什么?我想大概有三点。

第一,在发生危机的时候,我们亚洲人只能自救。发生危机的时候,有些国家出了很多药方,有的国家吃了这个药方,没有效果。但是有的国家自己做了药方,中国坚持自己的方针,不仅减少了损失,而且推动了地区的增长,发生危机的时候,我们亚洲人只能自己救自己,这是第一点。

第二,在危机当中诞生了东亚合作。在地区合作问题上我们是滞后了欧洲,但是过去10年,东亚范围内的合作,突飞猛进。

第三,东亚地区对于我们走出危机,对于亚洲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是我讲的第一条。我们从亚洲金融危机当中学到了什么?孔夫子讲过,温故而知新,回顾这段历史是有益的。

周牧之:发展中日关系要有想象力,2007年2月1日《环球》杂志

■ 由东盟主导东亚地区的合作非常重要


▶▶吴建民第二条,为什么东亚合作搞的这么好?尽管我们滞后了,但是我们在10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关键在什么地方?我想有三点。

第一,东亚合作是东盟主导的,这个非常重要。为什么要东盟来主导,第一东盟是我们亚洲地区、东亚地区第一个搞地区合作的组织。第二,东盟主导比较开明,大家有什么意见东盟都愿意接受。第三,东盟来主导,大家都感到舒服。我看日本的报纸,欧盟的报纸,很多都说中国和日本在争夺主导权。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对主导权不感兴趣,邓小平早就讲过,不当头,这是邓小平给我们留下的一笔重要遗产。对于这个事情,我们不感兴趣,我说东盟来主导非常好,我们继续往前走。

第二,我们为什么成功?我想在合作的过程中,把注意力放在了共同点上很重要。我认为这是国家关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中国人很早就懂得这个道理,和而不同,我们能处在不同的位置看待我们的分歧。

第三,东亚地区的合作,我们奉行的是开放的共同主义。我在欧洲工作了10多年,比较了解欧盟的建设。我觉得我们东亚比欧盟要开放,这不是亚洲人的劣势,相反是亚洲人的优势。我们东亚搞合作,美国人有一点不放心。我有一次跟美国人谈,我说你们看一看,1997年的时候,东亚13国跟美国的贸易有多少,不过4300亿美元,现在多少?8000亿美元,我们东亚合作发展了,美国的利益不仅没有受到损害,反而得到了扩大。因为东亚人懂得要把东亚共同体建设起来,关起门来是不行的。所以我觉得,在亚洲金融危机10年的时候,回顾一下历史是有益的。

贾庆国、松本健一

■ 只有对话与合作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国分良成非常感谢吴院长清晰明了的发言,接下来日方的发言者是众议院议员竹下亘先生,他是竹下登前首相的弟弟,和中国有着特别的关系。

▶▶竹下亘(日本众议院议员,后来曾经担任复兴大臣)人们都说20世纪是一个战争的世纪,在座的各位可能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但是我觉得可以说的更大一点,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

21世纪也应该是环境的世纪,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6度。如果二氧化碳以这种速度增加的话,预计下个世纪气温将上升4~6度。对于大多数亚洲国家来说,这意味着人类的生存都将变得非常艰难。如何解决这个全球性的危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我们有必要更加认真地讨论这场有关人类生存的危机。

日本在环境领域很多的经验。例如,在水质、大气污染等领域都积累了一些成就。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光靠日本一个国家的努力,也不能够光靠中国一个国家的努力,这应该是全世界联手认真解决的问题。

过去中日之间曾经有过一段“政冷经热“的时期,但是在对立与抗争中什么建设性的东西都不会产生,只有对话与合作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中日之间现在大家都能明显感受到温度在变化,确确实实地能够感受到两国关系正在从对立与抗争向对话与合作转变。今后要不断积累对话与合作,把21世纪打造成和平的世纪世纪、亚洲的世纪、环境的世纪。

▶▶国分良成谢谢,接下来请非常有名的雄辩家,也是这所大学的老师,贾庆国老师来发言。

▶▶贾庆国我想谈这样一个看法,我觉得发展中日关系应该调整心态,这里可能需要做几个方面的调整。一个方面,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中国古人就讲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都包括了换位思考的内容。再一个,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来解读对方的言行,因为有的话可以从这方面理解,也可以从那方面理解,我想双方都以比较好的心态来理解的话,双方关系的处理会容易得多。第三就是要不断进行有效、平等的沟通。看到对方做出一些事情,说一些话,不太理解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积极和平等地进行沟通,好多事情成为矛盾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误解,我觉得人从根本上来讲不应该是坏人,他做的很多事情,他有自己的逻辑,只能通过沟通才能够发现。第四,要积极和建设性地推动两国关系,顺其自然是一种方式,积极和建设性的推动是另外一种方式。我觉得从两国的根本利益出发,两个国家都应该积极和建设性地来推动这个关系。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有效地进行沟通,探讨如何才能够积极和建设性地去解决问题。在不断的探讨过程当中,我们可能就会发现能源问题可以不成为中日之间冲突的根源,而且可以成为中日之间合作的机遇。比如说,中日两国都是能源消费大国,再加上美国,这三家能源消费大国如果能够合作的话,那么他们可以稳定这个世界的能源价格,就不会被有的能源国家牵着鼻子走。第二就是如果中日和美国这些能源消费大国能够合作,那么就可以保障能源的通道安全。对于中日两国来说,稳定的能源供应是非常有利的。如果中日两国能够积极推动合作,能够在节能、可替代能源这些方面共同开发、技术共享,这个又可以降低我们对能源的消耗,从而增加我们的能源安全。在合作的过程中,两国的关系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所以一个问题到底怎么看,怎么处理非常的关键,这可能就是我们选择冲突还是选择合作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我希望两个国家能够用一种比较积极和建设性的心态来处理之间存在的问题,使得两国的关系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

白岩松、上田勇

■ 应该设立亚洲货币基金来应对未来的金融危机


▶▶上田勇(日本众议院议员,原财务副大臣)公明党作为构成现在联合内阁的执政党之一是支持安倍内阁的,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公明党一贯积极致力于中日友好。我们的会长早在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前就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如何实现邦交正常化的会谈。

我认为今天很多日本国民都已经认识到中日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的经济交流不断发展,在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深,人员往来也越来越频繁,两国关系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果没有中日关系的持续稳定,就没有亚洲的发展和繁荣。东亚地区被称为世界发展的引擎,对于如此重要的地区而言,中日关系的改善和维持比什么都重要。

关于如何使中日关系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我认为首先要进一步加深中日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媒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也非常重要。第二是要认识到中日关系的互补性。各自要通过发展自己的长处,弥补对方的短板,努力构建起能够贡献亚洲地区的的关系。例如,日本在环境技术方面有自己的长处,而中国在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方面有很大的能量,从东亚地区整体来看,中国的人脉、技术等方面有非常优秀的一面。

第三,两国在内政上存在共同课题,有必要就如何解决这些共同课题进行合作。例如,日本已经步入少子高龄化社会,而在不远的将来,这也将成为中国的社会结构问题。环顾亚洲,今后还会出现其他共同的课题,拥有同样的问题意识很重要。

▶▶国分良成谢谢上田先生,接下来有请松本健一先生发言。

▶▶松本健一(丽泽大学教授,后来曾经担任日本内阁官房参与(东亚外交问题担当))21世纪被称为亚洲的世纪是在1990年代。1994年,我写了一篇题为《亚洲的世纪尚未到来》的论文。那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3年前,当时亚洲不仅在经济上还较脆弱,在政治上也被欧美指责为开发独裁。由于亚洲的货币并不稳定,如果欧美从亚洲地区撤回资金,亚洲的经济就可能会崩溃。所以当时我主张必须建立亚洲的货币基金。这个被称之为“亚洲公共基金”的方案,后来由于美国声称“不能允许没有美国的秩序”而成为泡沫。从这些经历出发,我认识到不仅是货币,应该在亚洲建立更广泛的共同框架,开始提倡“亚洲共同体”。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对国家的认同感很重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提出,在外部树立敌人可以团结民心,而我却认为这是一个“亨廷顿的陷阱”。我们在确立民族认同感的同时,还应确立对亚洲的认同感。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IMF开的药方让亚洲各国吃了大苦头。亚洲应该根据亚洲的特性设立亚洲货币基金来应对未来的金融危机。针对实际纷争和对立,亚洲还需要常设的机构进行协调,因此我主张要实现“亚洲共同体”。新加坡的李光耀首相和日本的中曾根首相等人也曾经提出要设立这样的常设机构。

▶▶国分良成感谢松本先生。到此为止,各位嘉宾都做了一轮发言。下面进入讨论环节,由周牧之先生担任主持。

第二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与亚洲未来”中日高层对话,2007年2月16日《环球》杂志

■ 相互承认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差异是发展中日两国关系的前提


▶▶周牧之:谢谢国分先生,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是讨论中日关系与亚洲未来,在上一个环节请各位嘉宾抛砖引玉,把他们的观点和思考展示给了大家,接下来想请学生们,用你们精彩的提问把研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我先讲一个期待,期待提问简短,少讲观点,直截了当地提问题。今天都是久经沙场的嘉宾,不怕问题尖锐,就怕问题模糊。请同学们讲清楚问题是对谁提的,也恳请嘉宾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简短,一个问题最好用一到两分钟来回答。

▶▶现场提问我是人民大学的学生,想问冈田先生一个问题。在中国,政府有相当大的能量,可以控制民族主义,那么日本政府有控制民族主义的能力吗?

▶▶冈田克也日本是个自由社会,政府控制民族主义的能量相当有限。我认为首先政治家必须保持冷静,但是确实存在一部分煽动民族主义的政治家,冷静的应对是政治家的责任。

▶▶现场提问我是外交学院的学生,我的问题是提给松本健一先生的。最近安倍首相访问印度,中国媒体上报导说,安倍首相想建立一个以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家,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新的亚洲体系,我想问一下,这种意识形态的差异会对中日两国关系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

▶▶松本健一日本的年轻人大多认为70年前的战争是和美国打的,打输了,但却没有输给中国的认识和实感。那场战争既有与美国的帝国主义“间”战争的一面,又有对中国的帝国主义“式”侵略战争的一面。我们需要认识到,后者在日本正在逐渐被淡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有责任要让年轻人认识清楚这场战争的本质。

▶▶宫本雄二我来回答关于意识形态的问题。日本和中国是在明确的原则下构建起的两国关系,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都是在相互承认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差异这个前提下发展起来国与国的关系,这一框架至今完全没有改变。

▶▶冈田克也关于安倍首相在印度的发言,我认为如果是在说作为民主主义国家的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需要加强合作,这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如果有针对中国的含义的话,那就不可取了。

▶▶吴建民我讲两点,第一点,就是关于价值观的问题。我非常赞成王英凡大使刚才讲的一番话,价值观这个问题有共同的部分,也有分歧的部分,我认为,在当今这样一个世界上,各国在文化、宗教、历史、传统、发展阶段很不一样,如果都强调分歧,这个思路是不可取的。

第二点,要增进中日两国之间青年人的交往。就关于战争的问题而言,刚才松本先生讲,你们教科书让多数人不了解当时日本的真实情况,是不是你们在适当的时候应该跟日本老百姓讲一讲。我在外交学院也有很多日本学生,日本学生和中国学生处的很好,他们加深了互相之间的了解。胡锦涛主席非常强调青年人之间的来往,因为青年人是未来。所以我觉得政治家的眼光要看的远一点,不要只说来了事情我就保持冷静。

周牧之:亚洲的世纪,亚洲人准备好了吗?2007年9月16日《环球》杂志

■ 在对待中日关系的态度上,政治家个人的差异比政党大


▶▶现场提问我是人民大学的学生,请问日本的三位政治家,日本的各个党派在对中国的政策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竹下亘我认为在这一点上,除了共产党和社民党以外,各政党之间没有特别大的不同。我一直看着家兄竹下登为改善中日关系所做的努力,如果这样的政治家再多一些的话,是不会出现三年前的悲剧的。

▶▶冈田克也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政治家是有个人差异的,但是从政党来看,没有太大的差异,基本上是相同的。

▶▶国分良成在外交问题上,各个政党在最终目标上没有太大的差异,我认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上有着利益关系的差异。

▶▶现场提问我是外交学院的学生,请问松本先生,在构建东亚共同体时应该怎么考虑它的地理界定?

▶▶松本健一今天亚洲国家都取得了独立,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富裕,但是却没有一个解决由于民族主义造成的各种对立和冲突的场所。“北京—东京”论坛的这一场分论坛是唯一的一个讨论亚洲未来的场地。现今的国际机构大都是欧美国家建立的,亚洲需要建立解决自己问题的场所。

2007年8月29日,第三届“东京-北京论坛”上周牧之做大会发言

■ 目前的中日关系,是重新进入正常化的过程


▶▶周牧之接下来介绍中方的另一位嘉宾,白岩松先生。现在给白先生一个特权,3分钟,讲一讲你眼中的中日关系,特别是跟代表中国未来的学生们讲讲中日关系和亚洲的未来。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今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因为大家都在谈论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性纪念。但是我觉得对于目前的中日关系来说,是重新进入正常化的过程。

今年谈中日关系的正常化要比30年前谈更有实际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目前中日关系的问题,双方还很难用正常的心态面对对方。在80年代,好像我们经历了一次双方的蜜月期,就像一对青年男女热恋了一样,结果热恋了一段时间发现门不当,户不对,于是出现了问题。在过去的五六年里,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反目成仇,天天砸东西摔碗,日子没法过。突然有一天冷静下来,我觉得既不可能回到一个蜜月期的状态,也不可能像敌人,像对手一样去相处,我觉得目前中日应该建立第三种关系,既不是蜜月期的恋人关系,但是也不是敌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正常人的交往。

我觉得正常人交往最大的特色就是存在很多问题,并且能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去向前走。因此很多问题没必要过于的敏感,但是要有更远大的心态。如果我们都期待中日两国将来能有非常近距离的关系的话,就要从目前可以像正常人相处开始。我觉得中日两国将有起码5到10年的时间,要学会像正常人相处,才可能避免不成为敌人,才有可能或许未来大家可以重新像蜜月期一样拥有感情,我觉得这是目前中日之间最大的问题。 

▶▶现场提问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生,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宫本雄二先生。尊敬的宫本大使,您好,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刚才您也提到了中日关系总体来讲是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在此过程当中,就像贾庆国教授讲的那样,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基于双方的不了解、不理解、不信任,最后导致了误解。我在人民大学与日本的留学生有很多的交流,发现日本同学对中国并不是很了解,他们似乎对欧洲和美国更了解。我想您作为代表日本政府在中国工作的最高级别的政府官员,您认为日本政府在推动日本青年人对于中国有更深刻的了解方面应该做出哪些工作?如何让两国的青年人共同肩负起建设亚洲的重任?

▶▶宫本雄二我认为中日关系在短期内变得特别好是不可能的,就像儿童时代班里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学生很难要好一样。现在中日之间几乎所有的要素都在显示中日关系正在向友好的方向发展,我认为这是因为没有别的选择。去年以来,日本邀请了两千名中国青少年到日本访问,中国也邀请了一千名日本青年到中国来访问,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两国的青少年之间能够建立起友好的个人关系。

在此之后,“北京-东京”论坛继续了关于亚洲未来的中日高层对话,2008年9月15日第四届论坛上,(左起)周牧之、李肇星、赵启正、陈昊苏

■ 两国媒体和知识界要更积极地了解和报道对方


▶▶周牧之我们不光有现场的提问,中国日报网站还征集了网友的提问,有些问题很尖锐。我现在选一个最尖锐的问题,问问赵部长,而且他是点名要赵部长回答的。请问,中日两国媒体在对方国家的报道方面有什么不对?

▶▶赵启正我们每天在阅读日本的报纸,日本报纸对华的态度我们也十分清楚,这些报纸并不一致,有的报纸对华比较缓和,有的报纸则十分尖锐。的确,有的报道是很荒唐的,我不点名说是哪个报纸,因为这个报社的社长也是我的朋友,我也当面给他提出过意见。比如说有涉及我的报道,说对外宣传也好,对内宣传也好,在中国是由安全部门负责的,登在该报的第一版。我在和他们座谈的时候说,这样的荒唐恐怕也影响贵报的名誉吧,他指着旁边的人说,不是我的错,是这个部门报道出来的,是不是要惩罚他?

中国对中日关系的报道应当说相对的是友善的,实事求是的,日本方面对中国很有意见,就是日本对华援助ODA,说中国怎么老不报道?其实中国报纸,像《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都多次整版报道,但是日本媒体并没有传达。他们的中文没有宫本雄二先生那么好,也没有传达这些报道,其实中国媒体应该把整版的报纸拆开,一段一段地报道,这样也许更能引起日本的注意。包括我本人在内,曾经多次表达对于这种援助的感谢,但是在日本方面得不到传达。

这种情形并不是没有改善,我觉得在安倍首相任职之后有相当的改善,中日之间的交流也活跃起来了。我在担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时候和日本的记者座谈是最多的,在座谈上,也直率地交换意见,我想双方媒体都要担当起促进中日友好的责任,这是义不容辞的。

▶▶宫本雄二希望两国媒体和知识界能够更积极地了解和报道对方的国家。

2008年9月15日,参加第四届“北京—东京”论坛“亚洲未来”高层对话的中日嘉宾,上排左起:周牧之(中方主持人)、李肇星、赵启正、陈昊苏;下排左起:松本健一(日方主持人)、加藤纮一、冈田克也、盐崎恭久

■ 对受害者的痛苦不能感同身受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


▶▶现场提问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我有两个问题。我注意到,松本健一先生在演讲当中明确承认,日本的青少年并没有看到日本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我想问松本健一先生,到底日本的青少年对于60年前的战争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第二个问题是,日本在一百年前提出了亚洲共同家园这样一个概念,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在大东亚共荣圈概念下的战争,所以我想问今天日本提出的亚洲共同体要如何确保带给亚洲人民的是和平?

▶▶松本健一现在的日本青少年,虽然通过教科书的文字学习了与中国的战争,但却没有当做自己的痛苦来感受,因为日本教育没有把他们培养成能够到感受邻国的痛苦一代人。我是在美军基地的附近长大的,我所接受的教育是现在日本的和平和富裕都是美国带来的,我认为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历史问题上正是由于不能够把邻国的痛苦作为自己的苦难来感同身受,才会在受到来自中国的批评时产生情绪上的反弹。

▶▶冈田克也受害者与加害者的感受是不同的。与受害者相比,施害者更容易选择忘却。在二战中沦为激烈战场的冲绳,当地的人们对这场战争仍然有着铭心刻骨的情感。同为日本人,我们可能变得忘却了冲绳人的情感,甚至无法接受他们的情绪。但是,受害者的感受是必须受到重视的。

周牧之与国分良成共同主持对话

▶▶周牧之白岩松先生听了这么久了,学生今天对你也挺客气,大概是照顾你的旅途劳累,请你对目前为止的中日双方问答做一个小点评。

▶▶白岩松我提醒大家注意一个新的事实,这两天德国总理默克尔正好在中国,简直像是一个暗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中国的GDP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跟日本不仅是历史中的邻居,文化中的邻居,地理当中的邻居,还将成为世界大经济体的邻居,这是一个马上将要到来的变化。默克尔在离开中国之后要去日本,不知道会不会谈到这个问题。

我个人有这样一个感触,中国的存在对于日本和日本的存在对于中国,恰恰是这两个国家提升自己能变成真正大国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觉得我们应该感谢彼此的存在,大家可以去回头看这么多年的历史,如果在我们的身边没有这样的邻居的话,有很多提醒是不会有的。

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要去看看德国和法国的关系,我去德国看世界杯足球赛的时候,只要谁让法国队难受,德国人就支持谁。但是在外交上他们极其正常,我觉得理性非常重要。亚洲的文化是跟着感觉走,对情感非常在意,但是亚洲要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舞台的话,理性因素的添加极其重要,中日两国都责无旁贷。

▶▶赵启正今天下午的讨论不仅是中日之间的交流,也是台上台下的交流,也可以说是隔代的交流,这对我们有很多启示。让我们这些年纪比较大的人对中国的大学生有了很多思考,相信学生们将来会超过我们。今天你们和台上的日本朋友对话,能够这样平等地与日本的政治精英对话,好像还显得很平衡,让我对中国青年充满了信心。

▶▶宫本雄二非常感谢有与学生们对话的机会。客观、公正地看待对方,换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解中国人的痛苦时我会假设,70年前我本人如果在河北省的某一个村子里遭受到日本军队侵略,自己会是怎样的感受。

2007年8月28日晚,论坛主要嘉宾共聚一堂。中谷元(左二)、竹下亘(左三)、冈田克也(左四)、赵启正(左五)、戴秉国(左六)、小林阳太郎(左七)、福川伸次(右一)、朱灵(右二)、上田勇(右三)、仙谷由人(右四)、周牧之(右六)

■ 活力和开放是中国今天的象征,也是亚洲的象征


▶▶国分良成中日关系现在正在步入正常化,今后要如何构建战略互惠关系?我认为第一是要向前看,通过换位思考来增进互相理解,摸索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第二是要明确中日的共同利益所在。中国和日本需要明确表明各自的国家愿景,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的国家目标,以此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中国和日本本身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彼此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当中找到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如何让人类的生活更富裕、如何创造和平稳定、如何维护国际秩序、如何保持和平共处,如何互不干涉内政,这些都是需要珍惜的人类价值。中国现在很重视市场经济原理,日本也一样,两者有很多共同的价值。我想说的是合作的空间是无限的。

第三,在亚洲这个框架内,我们如何进行合作。历史告诉我们,在这个地区内,没有良好的中日关系,一切都是不会顺利的。

最后由周牧之先生来做总结。

▶▶周牧之我想利用我作为主持人的特权最后讲两点感想,从一开始我就讲现在是一个亚洲的新时代,亚洲的经济总量正在越来越大,亚洲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正在越来越多。其实这两个特征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过去亚洲的经济总量也很大,鸦片战争之前亚洲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了全球经济总量的一半,亚洲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也有过很频繁的交流。我们今天虽然身处一个新时代,但并不是一个历史上特殊的时代。所以我们要有历史感地来面对现在的亚洲新时代。在今天上午的会上宫本大使讲,亚洲的国家,特别是中日之间还缺乏迎接亚洲新时代的心理准备。我认为今天我们这个会,对酝酿和成就我们如何面对未来的心理准备是有一定作用的,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感想。

第二点感想就是今天有这么多的同学们举手提问。提问学生有两个特征,一个特征是特别踊跃,踊跃代表什么?代表着活力。第二个特征就是很多提问的同学们来自其他的大学,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北大的开放性。活力和开放是中国今天的象征,也是亚洲的象征。所以我想,我们今天这个会场充分地体现了活力和开放,充满了对未来的寓意。

最后我想请大家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来谢谢嘉宾们的坦率,谢谢同学们的踊跃参与,谢谢相关工作人员的勤劳工作,谢谢!

2009年11月3日《中国日报》,周牧之在北京—东京论坛上

周牧之:发展中日关系要有想象力


中日关系新年伊始便有耐人寻味的互动。先是安倍首相在出访欧洲四国的时候,要求欧盟不要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引发中方不满,并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本表明严重关切。其后,温家宝总理与安倍首相在菲律宾宿务东盟10+3会议上进行了会谈。两位领导人都表示了发展中日关系需要克服困难和问题的意愿。中日双方并就两国首脑年内互访达成了一致。

中日并列而为世界大国的时代来临,必然导致两国关系出现这种阴晴相间的气象。问题是,如何才能像两国领导人所表示的那样,克服两国关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两国关系保持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这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亚洲发生了三个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

第一个就是中国经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个是中国经济、亚洲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分工合作的机制之上,是开放型的发展。亚洲除了朝鲜以外所有国家的经济都在转型,转向开放的、合作的经济发展形态。今天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实际上都已经转向分工合作的发展形态。过去谁也没有想到2004年中国会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2005年日资企业在中国雇佣的中国雇员会超过1000万人。中日进入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第三个就是中日一边走向开放合作的经济,但同时国粹主义、国家主义却比以前更加突出了。

中国在变化,日本在变化,亚洲也在变化。过去,我们对今天的变化有很多没有预测到,为此付出了很多代价。今天中日应该对未来认真地做一些工作,看能不能谋求一个能够共同享受的、共同拥有的未来。

第一个问题,就是亚洲各国今后应该谋求什么样的发展,追求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应该一起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亚洲,能不能有一个比较接近的,能够互相共有的亚洲未来蓝图;第二个问题,是要找出中日共同的问题,共同的课题;第三个问题,是一起来创造一些机制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一些合作机制来促进中日能有一个共享的未来。

要讨论未来,首先就需要有想象力。这个想象力不是科幻小说的想象力,也不是武侠小说的想象力,而是对未来能负起高度责任的想象力,充满智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的前提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对变化的认识。我们常常觉得现实如果和我们过去的认识不一样,那肯定是现实错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变化的现实永远是正确的。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负责任的想象力。

讨论未来所需要的第二个要素是思维模式的转换,即需要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消极的思维模式。积极的思维模式就是能够把问题变成课题,能够把课题变成合作契机,能够把合作契机变成合作机制这样的思维模式。

第三个要素是激情和行动。你找到了问题,找到了课题就要行动起来,要把问题变成合作的契机和机制。

最后,我们要思考,中日之间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们共通的问题有很多,环境的、能源的、安全保障的等等非常之多,但是最根本的共同问题是互相信赖。我们互相不信任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历史的问题,过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问题,是历史造成的中日互相不信任的根源。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迅猛的社会变革带来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中日之间,给亚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紧密感。但是紧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紧张。

我们可以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来考虑这个问题。系统工程最重要的定理是反馈原理。一个系统要让它安定运行下去必须有反馈系统。反馈有两种,一种是叫正反馈,一种叫负反馈。系统在运行中不断会受到周围信号的干扰,正反馈的作用是把这些干扰信号放到到无限大,让这个系统崩溃。负反馈的作用是把这些信号缩小到最小,让它不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

系统工程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一条,怎么样消灭正反馈,建立有效的负反馈。如果把中日的信赖关系比喻成一个系统,为了维护中日信赖关系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行,我们需要营建负反馈,消灭正反馈,或者是排除正反馈,来保证中日之间的互相信赖,来营造中日之间的互相信赖。如果中日有互相信赖的话,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2007年2月1日《环球》杂志


周牧之:亚洲世纪,亚洲人准备好了吗


继战后日本经过高速经济增长发展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亚洲四小龙在70年代工业化成功后,中国也在1980年以后实现了长期的高速发展,成长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快速的发展使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2005年亚洲在全球GDP中所占的份额超过25%,许多预测表示在不久的将来可望超过50%。今天的亚洲是世界上最富活力,最富成长性的地区。这种趋势被各国舆论称之为“世界政治经济的重心转移”、“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

亚洲的政治经济格局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亚洲区域内分工合作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亚洲进入了大分工、大交流的相互依存的时代。中国被称之为新的世界工厂,实际上,紧密分工合作的东亚地区才是真正的世界工厂。

第二个特征是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的建设在亚洲还刚刚起步,民众之间的感情还不够好。特别是在东亚,既还没有能够克服历史遗留的问题,也还没有建立起能够应对大分工、大交流时代的合作机制和相互诚信。

亚洲的世纪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实际上在鸦片战争之前,亚洲一直在全球经济中比重过半,亚洲各国间交往频繁,相互影响深远。应该说鸦片战争后的160年才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亚洲的交流合作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的。但如今,面对亚洲的时代,亚洲人还没有做好真正的心里准备。

由中国日报、北京大学、日本言论NPO举办的北京—东京论坛为了营造这种心理准备,让中日双方精英一起来讨论亚洲的未来,为此设置了“中日关系与亚洲未来”的分会,希望建立一个中日双方对亚洲未来的对话机制,这是目前中日之间唯一的探讨未来的平台。

在去年取得了成功的基础之上,今年8月28日,论坛把这场讨论搬到了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大讲堂,与代表未来的大学生们一起探讨亚洲的未来。

讨论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中日嘉宾阐述了各自对亚洲未来的认识。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启正首先指出,与欧盟相比,亚洲在一体化进程上步伐缓慢,各国在认识上还很不足,并强调了中日关系决定亚洲未来;日本民主党原党首、众议院议员冈田克也表示了对排他的国粹主义的忧虑,也希望中国对战后作为“和平国家”和“民主国家”发展起来的日本以及日本对改善中日关系所作的努力予以评价;外交学院吴建民院长总结和回顾了亚洲金融危机后这十年“十加三”(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东亚合作机制的发展经验;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提出亚洲的合作机制建设要从能做的事做起;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英凡则介绍了把处理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发展成东北亚和平安全机制的设想和进程。

讨论会的第二部分是与学生的对话。到会的200多名大学生给中日双方的嘉宾们提出了许多尖锐的问题。例如,对日本的政治家而言,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日本各政党在对华政策上是否有差异,等等。中日双方的嘉宾对这些问题做了坦诚、简洁的回答,而在某些问题上双方嘉宾之间也有交锋。这场讨论不仅使中国学生零距离地感知了中日各界领袖对亚洲未来的见解,同时也使嘉宾们了解了中国青年的思想。

讨论会上学生们的提问质量非常高,这表示中国青年对中日问题,对亚洲未来非常关注,并且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提问的踊跃更是显示了中国青年的活力。通过提问还发现到会的学生很多来自北大以外的学校,这说明了北大的开放。

活力和开放是这场讨论的关键词,是论坛的写照,也是今天中国的写照,更是今天亚洲的写照。作为北京—东京论坛的发起人和这场讨论的主持人,笔者为对话的成功感到由衷的欣慰。

2007年9月16日《环球》杂志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9大排名

权威发布
根据由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共同开发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云河都市研究院近日发布了“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 2019”。本次发布是继2016年度以来,“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的第4次年度发布。

图为“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 ”年度系列出版物封面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覆盖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每一座城市都能在该指标中找到自己的长短和特色。指标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大项)综合评价中国城市的发展。每一个大项下设置3个中项,每个中项下设置3个小项,形成3×3×3结构。每个小项又由多个指标支撑。这些指标共由785组数据构成。其中,不仅包括统计数据,还有卫星遥感数据和互联网大数据。“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是能够运用不同领域的数据资源,可以用“五感”来高度感知和判断城市的,先进的多模态指标体系(Multimodal Index) 。


01|综合排名

北京连续4年蝉联综合排名首位,上海排名第2位,深圳排名第3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9”综合排名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杭州、成都、天津、南京和武汉。这10个城市分布在5个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3个城市、珠三角城市群2个城市、京津冀城市群2个城市、成渝城市群2个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1个城市。

在综合排名榜单中,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4个城市的地位稳固,综合实力超强,连续四年稳居前四。4个城市优势各异,北京市社会大项优势无人匹敌,上海市经济大项稳居全国之首,深圳市环境大项傲立群雄,广州市三个大项平衡稳定。

重庆市本年度成绩斐然,反超天津市与杭州市,从2018年的第7位上升至第5位,提高了两个位次。而在2018年度综合排名第5位的天津,跌到了第8位,其主要原因是其环境大项排名从2018年第21位狂跌至本年度的第40位。杭州、成都、南京和武汉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发展。

02|环境大项排名

深圳连续4年夺冠环境大项首位,上海和广州跃进至排名第2位和第3位。

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纳入到全国城市综合发展的评价是“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9”一大看点。通过多年的努力,云河都市研究院攻克了通过卫星数据解析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准确计算各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难关,大幅度地提高了城市评价的精准度与分析的深度。当然,将二氧化碳纳排放量这样一个重磅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对综合排名,特别是对环境排名必然性地产生了一定影响,引发了一定波动。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9”环境排名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广州、林芝、昌都、厦门、三亚、北京、日喀则和海口。

深圳连续4年蝉联环境大项冠军。上海和广州分别从2018年的第8位和第7位跃进到本年度的第2位和第3位。北京市下滑3个位次,由2018年度的第5位跌落至第8位。

在环境大项排名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挤入前十位的西藏自治区的林芝、昌都和日喀则三个城市。由于西藏各城市的数据逐渐完善,作为“最后一片净土”的西藏在环境大项上的先天优势凸显。

厦门、三亚和海口一直是排名前列的三个沿海城市。虽然本年度在环境大项前十位中,新晋了3座西藏城市,厦门却仍然能够连续三年守住第6位。三亚和海口分别位列第7位和第10位。

03|社会大项排名

北京、上海连续4年分别蝉联社会大项排名首位和第2位,广州连续3年守住第3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9”社会排名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成都、南京、武汉和天津。

北京、上海连续4年分别蝉联社会大项排名首位和第2位,广州市连续3年稳守社会大项排名第3位。

社会大项一直是深圳短板,但本年度有明显提升,从2018年度的第8位上升到本年度的第4位,提升了4个位次。南京市也从2018年的第10位上升两个位次,排名本年度社会大项第8位。

重庆、成都和武汉的社会大项排名都保持着2018年度的成绩,分别排名第6位、第7位和第9位。

杭州和天津的成绩略有下滑,其中杭州市下滑一个位次,排名第5位,天津市跌落5个位次,从2018年度的第5位下滑到本年度的第10位。

04|经济大项排名

上海连续4年蝉联经济大项冠军宝座,北京和深圳连续4年分别稳坐第2位和第3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9”经济排名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苏州、重庆、杭州、成都和南京。

在三个大项中,靠硬实力说话的经济大项其波动最小,第1位至第6位的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和苏州6个城市连续4年把持着各自的位置,杭州市连续两年排名第8位。

重庆和南京分别排名第7位和第10位,比2018年度分别上升了两个位次和1个位次。成都下滑两个位次,跌落至第9位。武汉有些起起伏伏,再次跌出前十,排名第11位。


该文发表在2020年12月1日的中国网上,被数十家主流媒体转载

十位大咖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下一程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研讨会

  编者按:2018年12月27日,由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召开。

  会议由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周南副司长主持。与会嘉宾对周牧之教授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报告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和宝贵的建议,高度评价了“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研究开发的意义,并指出了该指标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本集萃回放研讨会的精彩要点,再现嘉宾们对“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的鞭策和锤炼。
  周牧之的报告请参照人民出版社《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主报告。


赵启正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 (书面致辞)

  我认为“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提供了理解和治理城市的新的理念、话语和框架。我感到这是对中国市长和他们的助手用处很大的参考书。1990年代我本人在上海担任副市长期间,还兼任了浦东新区的主任和书记,负责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可惜当时我们没有这样好的参考书。
  人的成长需要有许多指标来描述。今天检查身体,至少有几十个重要的指标。三十年前,我们自己,甚至保健医生可能都对现在普通人都了然于心的健康指标不甚了解,何以能“科学治理”我们的身体?三十年前,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不到70岁,而现在,则接近80岁。这个变化过程,健康指标,功莫大焉。
  同样,几十年前,我们对城市这个“大健康系统”应该用什么指标来描述也并没有特别着重。我们只是很简单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方面做一些考虑,就制定了城市发展的规划。这在现在看显然就觉得有些粗糙、有点武断了。今天,如果要对城市进行比较精细地规划与管理,就必须对城市有清晰的概念与研究,就必须导入综合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因此,中国城市建设需要“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所提供的理念、合理性和综合性的框架,并在精密的数据分析和深入地研究后,指出应该做什么“治理”。这已是时代的呼唤。
  我相信云河都市研究院和相关研究学者一定会有许多事情要做,需要成就的事情很多,可以作为的空间很大。比如说,建立一个当代的或者现代的城市学,为城市研究提供一个科学的骨架,从而构建一套大家愿意采纳的基本概念、共同认可的术语和研究途径;及时出版对市长有用的手册和图书,并不断有新的文章发声;每年举办一两次“城市发展论坛”, 邀请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的部分市长和相关人士参加,共同提升和传播对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见解,探索中国城市发展的路径。
  当下,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三大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我们需要研究中国的城市群,也需要研究国外的城市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外城市群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城市群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这方面,作为国际智库的云河都市研究院应该大显身手。
  祝大家不断有新的贡献,祝“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更加为大家所知晓,为市长们所欢迎,这是我的期盼。


杨伟民

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和云河都市研究院研制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最具时代性、科学性、国际性、有用性的中国城市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也是对中国城市健康状况的一份综合“体检报告”,每个城市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城市哪些指标是健康的、哪些指标是亚健康的、哪些指标是不健康的。每个城市都可以据此或保持健康状态、或加强锻炼预防城市病、或加快治理城市病。既然是“体检报告”,就有必要年年“体检”,不断增加新指标,反映新情况,查找新问题。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中国城镇化的路程还很长远。同时,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历史潮流在汇合,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城市高质量发展了,整个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
  我们要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均衡。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是3个:一是经济发展,主要是GDP的增长;二是人的发展或社会发展,主要是增进人的幸福和社会进步;三是可持续发展,主要是自然再生或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不是仅就经济发展而言的。如果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很大、质量也很好,但生态环境很糟糕,雾霾频频光临,就不是高质量发展。同样,如果经济指标很好看,但连城市居民的居住问题都解决不好,多数人特别是常住外来人口甚至租不起功能比较完备的住房,人的发展也就谈不上。这样的城市是畸形的,不是高质量的。
  我们要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推动质量变革,就是要从主要依靠扩大产品产量实现发展,转向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发展。推动效率变革,就是要从主要依靠扩大要素投入规模实现发展,转向主要依靠提高要素效率实现发展,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能源效率、环境效率以及大数据的效率等等。推动动力变革,就是要从主要依靠旧动力,转向主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向科技创新要动力,更多依靠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带动,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的拉动。
  推动三大变革的主战场在城市。如果有一套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各个城市就会在三大变革中你追我赶,而不是在招商引资和GDP中你追我赶了。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有必要制定一套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引导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比学赶帮、争先创优。“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一功能,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第一,进一步增强时代性。指标要体现当代发展潮流。要体现当代中国发展大趋势,反映高质量、高效率、协同性、新动力;体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反映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智慧城市等的进步;体现改革开放,反映政府职能的转变、审批的减少、营商环境的改善;体现软环境的重要性,例如垃圾分类制度可能比硬件上建设多少垃圾处理设施更重要。
  第二,进一步增强科学性。目前国内对地区和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标已经有不少了,但也有不少争议,主要是科学性有欠缺。“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好就好在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纬度即三个发展来评价城市发展,体现了空间均衡。如果再增加反映高质量的指标,增加体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指标,就会进一步提高科学性,成为中国第一个全面反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会变成各地区高质量发展都要参照的指标体系。
  第三,进一步增强国际性。就是总体上要符合国际规则,也就是可以用这套指标同时评价世界上的其他城市,可以进行国际比较。
  第四,进一步增强有用性。指标既是对发展结果的评估,也是推动工作的准绳,能对指导城市工作有现实意义。为了增强有用性,“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可明确为检验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正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各城市对此的需求十分急迫。可由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并同步向各城市推荐。进一步挖掘指标价值,既要有数据比较,也要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给需要的城市开出高质量发展的“体检报告”。同时,可以向上和向下延伸评价,向上覆盖城市群、都市圈,形成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的评价。向下可以覆盖到县级市,中国城市数量的大头在中小城市。


徐 林

云河都市研究院副理事长、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原司长

  到现在,“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对外发布以来,走过了三个年头。三年来,“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不断完善,指标的选择有完善,评价的方法也有完善。因为完善,现在的指标体系对中国城市综合发展的评价越来越合理,也越来越凸显其价值。
  和过去比较,这次的报告有一些新的亮点,其中之一,就是对标城市密度、城市规模、城市辐射力展开了很为深入的探究分析,揭示了城市规模大的好处。
  最近,有一本书比较流行,这就是《规模》。《规模》用很大的篇幅论证城市规模大的好处,并提出:城市的规模越大,创新的密度越高,创新的成果就越大。这一判断和“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的判断殊途同归。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莫过如此。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构建起了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我以为,三个维度的框架,很好地彰显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举例讲,对经济的评价,现在的衡量尺度主要是静态指标,如GDP规模。这样的指标能够描述现在,但不一定能说明未来。所以,我觉得,接下来,有必要挖掘一些反映走势的指标,如此,“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不仅有现实性,而且还会更有预见性。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高质量发展,从数量转到质量,这是当今中国最大的课题。城市是高度复杂的,复杂的东西要转到高质量,挑战不小。
  城市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高度积极主动的创造力,一个新的园艺,一个街心的公园,一个新的建筑,都可能让人眼睛一亮,让人改变对这个城市的质量评价;另一面它又非常需要协调,不能因为一个方面的积极主动就把整体性破坏了。越是复杂的东西,越需要两个方面的兼顾。如果做比喻,可以想想交响乐。交响乐要求每个参与者都有创造力,都表现出创造力,但更重要的是和谐。
  理解城市的高质量,应该能从交响乐里头获得一些启发。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谱。这个谱不能太简单,复杂的活动不可能简单。交响乐的乐谱就非常复杂,除了总谱,还有分谱。牧之这几年构建的指标体系,就不简单,首先是三个大项,经济、社会和环境,然后是很多准则,再后是很多指标,就像交响乐的乐谱不是简谱,而是五线谱。而所以不简单,还在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一个复杂的生命体。
  其次,读谱能力很重要。城市的参与者涉及方方面面,有企业、家庭、开发商,还有规划和管理当局等等。他们的读谱能力怎么样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现在到处讲万亿俱乐部,省和省比,市和市比,比的是GDP总量。GDP指标很重要,但不等于全部。聚焦一个指标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指标变成目标,目标变成努力方向的过程,有可能会出问题。今天,如果还是这么简单地读谱,产生的问题会越来越大。
  这要求我们聚焦多个指标而不是一个两个指标。举例讲,我们可以将几个指标联系在一起,多维度思考问题。牧之提出了DID(即每平方公里5000人以上的地区定义为人口密集地区)指标,DID很重要,但不能就DID谈DID,而要跟产出,跟影响力,跟辐射力联到一起来讨论。

其实,DID本身就是多变量之间的一组关系。正是因为它是关系,才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例如修地铁,原来说300万人就可以修地铁。在大家看来,300万人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300平方公里300万人和6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完全是两码事,不考虑DID,在人口密度很低的情况下去修地铁,美其名日的投资不仅是现在的财政支出,还会是未来的财政支出。
  辐射力指标也非常重要。很多城市特别注重招资引商,就是想把人家的好东西挖过来,对于自己怎么给别人东西则不太当一回事。辐射力其实这是城市的核心功能,城市厉不厉害是看你能给人多少东西。
  所以,辐射力是城市的关键,其实好多城市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互相辐射的关系,通过互相辐射形成一个网络。我们最近在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到底什么是一体化?一体化就是苏州有好的东西,上海直接用苏州的,而不是自己搞;上海有比较优势的东西,苏州直接用上海的。
  我相信人均是一个可靠的参照数。人均高,本地消耗肯定高。但是人均不直接,最好是量出你给了别人多少东西,别人又给我了我多数东西。我给你,你给我,互相给,这就是网络和节点的概念。
  我们国家非常注意平衡的概念,我们经济学家总是讲说人类的发展是非均衡的,但是决策时就要考虑到平衡。怎样的平衡?人均的平衡而不是总量的平衡。比如日本的经济活动和人口向东京高度集中,但是东京和北海道的人均差距却没那么大。关注人均,得到的信息会完全不一样。
  总的讲,城市这个高度复杂的东西怎么从数量转向质量,需要有一个好的乐谱,需要提高读谱的能力。当然,除了好的乐谱和高的读谱能力,还得有好的指挥,减少一些盲目的指挥。


邱晓华

云河都市研究院副理事长、澳门城市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统计局原局长

编辑出版“中国城市综合指标”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想这个指标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它是一个罗盘。指标体系描绘了一个方向,确立了一个目标,给出了一个方向,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第二,它是一部年鉴。“指标”记载了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轨迹,描述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环节和领域,给运营和研究城市的官员、学者和社会各方面人士提供了把握城市发展变化的各种信息。
  第三,它也是一张诊断书。“指标”对城市是一次体检,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在一段时间的健康状况,帮助管理者和研究者理解城市。
  第四,它还是一份成绩单。“指标”从数据的视角概括了城市的发展的成就,而且,三百多个城市的发展和差距一目了然,跃然纸上。

  “中国城市综合指标”的价值和意义还体现在它对三个原则的运用和遵循上。
  第一是可比性。三百多个城市摆在一起,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历史人文放在一起,有可能掩盖差异性。如何在相同性和差异性之间有一个平衡,是一个问题。在这方面,“指标”处理得比较好,这就是既关注城市共同的特点,又关注城市不同的特质。
  第二是可用性。刚才讲的,“指标”有罗盘的功能、查询的功能、诊断的功能,还有记录的功能,为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数据架构。同时,“指标”还高度浓缩了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规律、成绩、问题、建议,为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思考架构。
  第三是连续性。一个指标体系,指标应该有连续性,否则,可比会成为问题。因此,我认为,指标应该相对稳定。但保持稳定,也需要呼应变化,否则,其价值会大打折扣。在这方面,“指标”有很好的应对,这就是保持基本指标的稳定,同时,根据需要,适当调整少量指标,在稳定和变化之间寻求一个均衡。


胡存智

中国土地估价师与土地登记代理人协会会长、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实际上是对中国城市发展现状的一个综合评价,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评价体系,环境、社会、经济三大范畴,“3×3×3”的指标体系。既简明又系统,很有新意,很有创意。
  在指标的选择上,“指标”很是独到。对这种评价,最担心的,最难处理的就是孰重孰轻,很是艰难的选择。但“指标”处理得很好,环境、社会、经济三大范畴的指标数量大致都在三分之一左右,展示了三大范畴不相上下的重要性。在数据来源上,“指标”的处理也很有特点,官方统计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互联网大数据基本上是三分天下,尽最大努力利用可以利用的数据资源。
  “指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突出了城市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性,反映了空间结构。这在其他的城市评价中是不多见的,原因主要是相关数据难以获取,但“指标”通过运用卫星遥感数据解决了这个问题。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反映写了研究者对城市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比如,城市的辐射能力很重要。辐射能力是城市发展质量的一个尺度,也是城市发展活力的一种表达。
  比如,城市DID人口是理解城市的一个重要维度。刚才,牧之分析了DID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有这样的分析,很多东西的理解就顺理成章了。
  还有,城市群不是简单地划一个圈。对于城市群,最重要的是城市群里面的协作关系,相互辐射形成整体发展。


杜 平

云河都市研究院副理事长、国家信息中心原常务副主任

  多年来,各类涉及中国城镇化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充牛汗栋,有一些报告曾发挥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已经是第三本年度报告),就是一个已经在国内外造成重要影响(已出版日文全版)的指标体系,并且对于国内主管部门决策者们,地方政府,学术界,企业界,以及社会各界关注人士都带来了重要参考和启迪价值。
  多年来,各级政府为了促进城市协调发展,陆续地认认真真地提供了包括战略设计,规划制订,政策配套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总体上看,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实践中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局部地区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若从投入产出率,发展可持续性和人民群众获得感这三个维度进行客观评价,还有许多不足。
  所以,需要进一步总结过往中国城镇化道路中的偏差或失误。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的城市发展进行量化评价和评估,找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规律性东西来,这对于各城市发扬光大之所长、不断升级对照目标、找到差距加快改,十分必要和迫切。
  我之所以欣然参与“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的研究开发,也就是认为这个指标的研发者们,能够连续多年静下心来,不求利益回报,通过精心构建指标体系来对我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进行量化评价评估,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品牌价值逐步提升,真是可喜可贺。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有着独特的亮点。
  一是,比较好地解决了数据欠缺和数据失真的问题。凡研发建立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都必须首先解决好能够表征指标体系的数据是否具有可获得性和及时性,以及数据分析样本数量和数据结构合理性等问题。但是显然,我国现有统计体系的数据来源、指标定义、标准化格式、事后归集等基本特征,都是无法满足基于复杂数据结构、规摸化数据和时效性采集等来支撑城镇化指标体系研究的需求。
  另外,一些研究者为规避统计体系缺陷而力图设计出一套可自行采集并用于建立指标体系的抽样调查系统,但是,这在中国则又是一件难度更大甚至是无法达到设计者诉求的事情,比如调查表的主观设计缺陷,受访者的公正客观性无法保障,样板量严重不足等等问题。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关于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报告,都会由于没有较好地解决可用数据的获得性、及时性和基本样本数量,导致其论据不科学,论证出偏差,论断有岐义。
  为此,“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开创性地设计了一套集成三大类数据源的数据采集归集及其加工利用系统。即:30%左右选取于统计数据,30%左右获取于卫星遥感数据,40%左右采集于互联网大数据。从数据功效上来看,我认为统计数据可以用来定义一些关键性可标化的常规现象,并且建立基本回归模型;卫星遥感形成的时空大数据可以用来客观表征空间变化与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关联性;互联网上包括人们消费、商务、通讯、娱乐、社交以及电子政务等客观行为所自动生成的大数据和任何可在线自动传输信息的终端设备数据,则可以用来描述隐藏在人人互联、人物互联、物物互联这一时代的经济社会关系。所以从建立城镇化指标体系所首先需要解决的要害问题而言,该指标体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保障数据获取的及时性、精准度和数据量,以及其结构的合理性。
  二是,基于数据可获得、可比较和可回归,“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研发出一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的,表现为“3×3×3”架构的指标体系。可以认为,地球就是一个由天、地、人、众生万物共同构成的一个巨系统,中国古代哲理大师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抽象地概况了这个巨大系统的变化规律。显然,“3×3×3”架构暗合了这一规律,任何试图构建一套评价评估巨系统变化的指标体系,都必须定位于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并且不断迭代升级的指标体系。由于人类活动主要在城市空间集中集聚,因而对城市物理空间和生态系统的人为干预力度及其滞后影响更大。为此,对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说更加需要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针对性,当然也只能坚持一个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目标定位。
  我以为,“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在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念、指标间逻辑关系、体系架构等方面,力图揭示城市内部各子系统上下左右的关联性及其城市与外部各系统间的关联性。即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抽象出来,作为表征城市变化的顶层指标,往下再具体分解为9个中项指标,再往下继续分解为27个小项指标,同时用785组数据集来定义这些指标。基于上述可以看到,既有利于综合反映城市大系统的变化趋势,又有利于评价评估城市各子系统的变化值及其结构,相信对判断和指导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是,“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设计了一些创造性的新指标,更进一步揭示了现代城市发展趋势。例如从“DID人口”看城市发展的总量和品质;从“制造业幅射力”和“IT商业幅射力”与开放交流等元素的相关关系分析看产业发展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要。
  四是,国际比较。《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通过对比北京与东京两大都市圈在进入21世纪以后各类主要指标表现的变化,客观和有效地勾画出我国大都市圈发展的问题和方向。
  所以说,“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是一套可以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照系的指标体系。


穆荣平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首先我同意牧之的观点,要重视人口政策,这里面,重要的有两个指标,第一个是每年人口净流入量,第二个指标是人均收入。
  我觉得“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总体是非常好的,经济、社会加上环境,三个方面比较全面,指标设置上大体我是同意的。但我觉得可以再适当补充一些反映动态的指标,例如增量数据。
  还有,我觉得科技创新相关的指标少了一些,这是一个反映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从逻辑上讲,需要从创新要素的角度来反映城市发展的相对质量,以为科技投入产出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分析提供支撑。


李 昕

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

  梁思成先生曾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
  随着城市迅速发展,尤其人口激增导致的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困难等诸多的“城市病”突显。这些问题都是比较复杂的,尤其像北京这样超大城市更是如此,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现有学科的专业边界或极限。倘若从任何单一的专业角度去研究城市问题,都似盲人摸象,只是能看到城市的一个侧面。所以,城市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但规律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规律。
  城市是有生命的,具有复杂性的同时还有其自组织性。生命体都具有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系统性的基本特征,这是与非生命体的根本区别。城市的组织结构和演化发展过程也同样具有这些特征。若非要试着给一个定义:城市发展演变就是建立在复杂的自组织和系统整体开放基础上的空间运动,其结果是促使城市功能、人口结构、空间和形态不断地发展和系统地组合。通俗讲可以理解成为城市的系统整体性不等于各个部分的简单叠加。
  因此在分析研究城市问题时,仍按常规思路“机械还原论”的方法,即把一个复合的问题简单分解为不同领域的专业问题,然后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分头研究分解之后的那一部分,显然就会屏蔽了城市系统的自适应性,得出的结论也就必然会有偏差。
  由此可以判断,目前城市问题研究已不再是过去城市规划从业者所能独立解决的了。这个领域的研究一定是跨多种学科且需要在一个共同开放的平台上进行探讨,必须是诸多专业拿出全部力量来配合才有可能完成的事情,还需要从实证分析和经验判断更多地走向工具理性化、或者数值模拟化。或许也是国际研究一个趋势。
  非常值得欣喜的是2016年,由杨伟民主任领衔首席专家,周牧之教授、徐林司长主持,历时四年多研究开发完成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正式发布。由跨多种学科的中外专家结合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城市发展最新理念,经反复研讨构建了以环境、经济、社会三个维度,确立以生态优先、重视经济发展质量、追求社会服务均衡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综合评价体系。而且这套指标体系是开放的,并针对发展需求,可以不断调整完善设置。例如指标数量从2016年的133项,2017年增加至176项、2018年确定为178项。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利用具有实际价值的统计数据、卫星数据与地理的空间数据,对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的城市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引入偏差值(与相对平均值的偏差数值),反映每个城市的各项指标与所有城市均值对比后的水平,某种程度上对中国城市发展状况做了一次全面评估。从而既可看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也能揭示出同一个地区或城市群内部空间发展的不均衡。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还分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等大城市群发展特征与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改革的预见。
  我认为,指标的量化不仅可以反映城市的特点、同时更能反映城市规划及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应该从问题出发考虑城市发展战略。


李春生

人民出版社副社长

  感谢牧之教授把这么好的一本书给我们出版,这本书我们出版以后,在日本也出版了,反响很大。
  我们说这本书是好书,有三点。第一点是符合当前需要,它对中国城市发展有评价和指导作用。
  第二点是这本书肯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个指标体系本身它是合理的,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会更加完善。
  第三点就是可读性,有受众。这是一本学术书,但是图文并茂,而且我们专业人士,关心城市建设发展的人肯定会看。所以说这本书是一本好书。
  如何更加完善这本书,今天我还提点建议。这本书现在包括三个维度的指标,经济、社会和环境,这当然很好。但是从改革开放到现在40年了,过去我们国家一直关注经济问题,现在我们开始关心文化了。
  指标体系中现在把文化放在社会大项里面,尽管也有文化,但是文化它没有作为一个支柱性的东西凸显出来。我建议把文化拿出来,单独变成第四个大项。也就是说,把三个维度变成个四个维度,经济、社会、环境、文化。
  第二个建议是加强分析和解读。比如北京雾霾,有可能是经济结构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城市规划的问题。所以光有指标还不够,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分析和解读。


张仲梁

云河都市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教授

  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牧之的报告,还有“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发表了感悟、观点和建言,振聋发聩,到现在还余音绕梁。结束以前把今天的精彩再回放一下,我讲几个画面。
  第一个画面是牧之报告主题所讲的集中与分化的趋势,集中和分化就是城镇化发展到今天走过来的道路,我相信也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集中势不可挡,分化也是无可奈何。
  周牧之讲的DID,以及对DID人口与经济、社会和环境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给我感悟最深的是他讲DID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非常重要,但是跟环境质量、生态的直接关联都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说不要害怕大,不要害怕密。确实这是对城镇化发展逻辑、发展规律的一种崭新认识。
  我想跟大家回顾的第二个画面是大家对报告的肯定。杨伟民主任讲这套指标“意义非凡”,是对中国城市的一个体检报告。邱晓华把这个报告概括成为是见证,是记录,是成绩单,也是诊断。胡存智部长讲这个报告,认为最难处理的数据的权重问题,也处理得很好,把数据的分布做得既简明又直观。胡部长还讲这套指标的一大特点是对城市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评估。杜平提到数据来源的特点,既有统计数据、网络数据、还有卫星遥感数据,特别提到不要让这些特点埋没了,数据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奠定了报告的独特性,所以今后要强调数据的独特性。
  同时大家还肯定了报告一些很重要的观点。徐林司长有一段话我记忆犹新,我理解他的意思是,你可以不喜欢城市大,但是不可以忽视大城市。
  这个报告给了我们一系列的概念、逻辑和观点,使得指标和数据更有意义,的确这里面有牧之的思想。
  第三个画面,大家对报告的未来走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实际上这一点徐林一开始就讲了,现在可能还不完美,但正是因为不完美我们才需要继续往前走,真的完美了也就到此为止了,也就不需要在这开会了。所以大家对怎么走向完美发表了非常好的意见。
  特别是杨伟民主任的意见非常客观,也讲得非常好。他建议将“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明确为检验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他讲了要如何推动城市走向高质量,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指标,挖掘具有时代性、科学性、逻辑性、可行性的指标,他还特别讲到要关心体制和改革意义上的“高度”、“温度”、“湿度”等。这些对我们非常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邱晓华讲到要多考虑数据的可用性和可持续性,提到要考虑一些风险关联指标。胡部长讲到加强分析,特别是还要深化对城市群的分析研究。
  杜平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结构和数据的特点,李昕提出研究城市要赋予城市生命体的概念。
  徐林、穆荣平都谈到,我们要更多地考虑一些体现成长性的动态指标。荣平的观念我一直比较赞成,简单简单再简单,人口的净流入加上人均收入。
  我自己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搞一期关于“人的城市化”主报告。我们都是从农民变过来的,农民变市民的速度太快,现在很多人生活在城市里,思维和生活方式却还是农民。其实人的城市化才是最重的城市化,我们现在人本身的城镇化远不如我们政府口中的城镇化,或者政府文件里的城市化。
  第四个画面大家围绕如何用好“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赵启正主任讲要积极向市长们推荐,让市长们用起来。杨伟民建议可由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并同步向各城市推荐,可以给需要的城市开出高质量发展的“体检报告”。同时还可以向上和向下延伸评价,向上覆盖城市群、都市圈,形成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的评价。
  周其仁、邱晓华、胡部长都讲要通过更一步做好解读和分析的工作,让更多的人理解它,让更多的城市用好它。
  周其仁还讲给别人东西的能力是城市的价值所在,更是城市的未来所在。这让我想起来一位思想家的一句话:对于会思想的人而言,思想的响应就是你的新财产。


该文发表在2019年12月19日的中国网上

如何打造生物医疗科创高地? 百位大咖云集广东中山把脉论道

  12月,“第十四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2019年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大会”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现场,高朋满座、大咖云集。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广东省政协副主席黄武,卫生部原副部长朱庆生,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理事长晓萌等嘉宾出席颁奖大会,强伯勤、赫捷、孟安明、孙颖浩、董晨、顾东风、王松灵等十多位医疗卫生领域的院士出席会议。现场还有来自国内外的医药学领域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共计 600 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作为论坛的重磅活动之一,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院士,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卞修武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中山市常务副市长杨文龙等嘉宾围绕“构建湾区创新共同体”展开高端对话。

 

“健康中山” 迎生物医疗产业
发展历史机遇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中,“支持中山推进生物医疗科技创新”是重要抓手之一。
  中山市常务副市长杨文龙介绍,中山市于1994年获得国家颁授“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正向着中山第四大的产业集群迈进。今后,中山将重点在三方面发力:首先,建设国际生物医药合作创新区;其次,为企业药物研发、医药和药品器械制造、医药成果转化提供支持;第三,中山正积极创办中山科技大学、积极推进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来中山合作办学。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指出,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而言非常重要,“位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的中山市,发展健康医药产业既有历史渊源又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发展医疗健康产业
促进交流经济腾飞


  有了清晰的定位,中山应当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周牧之提出,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的资源将来如何能在中山转化落地,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搞科研的人不一定能搞企业”,如何才能将这样好的医疗发展机会和机缘落地中山?周牧之认为,需要一批有全球视野的“产业保姆” 来助力转化落地。“中山目前在医疗领域还不算前沿,还有巨大空间需要冲刺”。周牧之运用云河都市研究院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开发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分析指出,中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用脚投票”的时代,步入21世纪后,中山市的人口增加了近百万,而且未来,人口还会继续增加。随着医疗产业的发展,聚集起来的人群,与此前靠制造业发展而聚集起来的人群,在诉求上将会有巨大的差异。

 

图片来源:《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人民出版社)

  周牧之运用指标分析指出, 2018年全国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的城市实现了中国四分之三的货物出口,粤港澳大湾区广东9个城市中有8个城市跻身制造业辐射力前30位,中山市排名第13位。周牧之强调“在全球产业链大爆发的交易经济时代,中国的沿海城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0年以后,中国的出口规模增长了9倍,中山市也可谓战果辉煌。”
  但是,从对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制造业辐射力相关关系分析来看,制造业辐射力与医疗辐射力的相关关系并不高。周牧之认为,这是因为制造业相关人群对医疗服务的诉求不高导致的。
  与此相反,IT产业辐射力与医疗辐射力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周牧之认为这是IT产业相关人群对医疗服务的诉求较高造成的。同时也可以说,没有好的医疗服务水平就不能满足IT产业人群的需求,也无法真正发展好IT产业。

 

图片来源:《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人民出版社)

  周牧之运用指标进一步分析指出,2018年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的城市,拥有全国70%的IT就业人数和93%的主板(深沪港)IT上市公司。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广东9城市中只有深圳、广州、珠海3个城市跻身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中山市屈居第50位。

 

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巨变
IT产业发展滞后城市要猛醒直追


  周牧之强调,“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巨变,领跑者已经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交易经济,转变成以IT产业为代表的交流经济。与其在制造业发展的辉煌成绩相比,IT产业发展滞后的城市需要猛醒直追。”
  在医疗产业与IT发展已进入强相关的时代,发展医疗产业有望带动更多交流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无独有偶,IT产业辐射力与餐饮酒店辐射力、文化体育娱乐辐射力更是达到了“完全相关关系”。周牧之指出,“发展交流经济需要思想的碰撞、技术的创新、内容的创造、商业模式的迭代,需要吸引更高素质的人口集聚和交流,这就需要更高水准城市服务的支持。”
  比较制造业辐射力、IT产业辐射力与城市功能的相关关系差异还可以看到,在城市交通枢纽方面,制造业的发展最注重集装箱港口的条件,而IT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国际机场的支持。
  杨文龙对此表示,“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到深圳机场仅需20多分钟,深圳机场就在我们眼前,中山在1个半小时可通达珠海、澳门、香港、广州、深圳5大机场。”

 

  在本次论坛上,中山市人民政府和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共同签订了《建设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大会会址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山成为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大会永久会址。这将给中山建设国际生物医药合作创新区,打造国际医疗高端合作大平台带来重大的契机。

(会议图片由王保胜摄影)

 

 

该文发表在2019年12月13日的中国网上

 


城市发展迎“无废”时代 描绘美丽中国愿景

城市发展迎来“无废”时代

 

  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接近60%,每年新增固体废物约100亿吨左右,“垃圾围城”成为部分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提高城市生活的品质,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刻不容缓的议题。“无废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近日,在长沙远大城举行的“第四届亚太低碳论坛(ALC)”上,一场聚焦“无废城市”议题的平行分会吸引了诸多目光,来自日本、加拿大和中国的专家普遍认为,实现“无废城市”应当从城市评价指标、空间规划、能源结构、交通布局、建筑建材革命等多角度入手,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推动。

 


 

1. 新型城镇化:“无废城市”推广势在必行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方案指出,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主持论坛。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作为“无废城市”平行分会的主持人,在阐述中国城市的发展背景时指出,从1980年到今天短短近40年,全球人口净增长250万以上的城市大约有117个,其中1/3在中国。这117个城市新增人口超过6.3亿。所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如何安排好高密度大规模的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周牧之认为“无废城市”这个概念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中国的城市管理水平还亟待提高。ITDP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中国区主任刘闰辉提出,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城市公交系统的人口覆盖比例是重要指标。例如,北京的地铁系统可以覆盖大约60%的人口,而有的大城市地铁系统只能覆盖不到20%的人口。“这说明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分裂,一个突出问题是交通系统、土地利用和人口之间的不协调、不对等。”刘闰辉认为,对城市空间不够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也属于一种浪费。
  五矿地产总经理刘波用数据指出了“建筑垃圾”的危害。目前建筑垃圾已经占到我国城市垃圾总量的30%到40%,2020年将达到30亿吨的新峰值。而我国建筑垃圾的利用率仅有5%左右,欧盟是90%,日本则高达95%,差距明显。此外,尾矿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能会带来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行‘无废城市’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

 

2. 实现“无废城市”指标评价应先导先行


  那么如何才能从顶层设计着手,真正实现“无废城市”?
  周牧之认为,首先需要对城市的发展进行科学系统地“体检”。城市发展早已告别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应从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但面对一个体量庞大、千变万化的城市,其发展的长处与短板,又该如何去认知呢?
  周牧之认为,由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联合开发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该指标从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出发,每个大项下面又分别分为3个中项和3个小项,以3x3x3的立体结构,构成对于城市综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将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评价置于环境大项的三个中项之一,城市结构是否紧凑、交通网络是否合理、城市设施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准等考核项均涵盖其中。用这套指标对中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综合排名后发现,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得好,环境排名却不尽如人意,这是未来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课题。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还着重分析了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问题。2016年北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0年增长了2.6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近2.3倍,“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45%。”这也显示出中国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但如果将北京与东京进行对比分析,2016年北京人均GDP是东京都市圈的一半,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东京的2.1倍,单位GDP能耗虽然已经下降了45%,但还是比东京都市圈还要高出6.4倍。周牧之表示,日本在“311大地震”之后,基本停止了核电的使用,但还能保持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不变,“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横滨位于东京都市圈,也是日本第二大城市,因垃圾减量政策收效明显。2018年,7座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中两个被废除,一个停产。该市还提出了“到2050年要基本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的口号。京都府和东京都也有同样的雄心壮志,计划以2050年为目标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与东京和京都等城市相比,北京还存在着巨大的降耗潜力,周牧之认为,“通过对标比较,我们可以找到差距,更好地改进和提升。”

 

3. 交通、能源、科技、建材…… 全面助攻“无废城市”


  建立“无废社会”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目标。如日本提倡推进建设循环经济社会,欧盟委员会发布了“迈向循环经济:欧洲零废物计划”等措施。
  在交通、能源和科技、建材等各相关领域,国内的领军企业和行业专家都在为“无废城市”探索解决方案。

 

图为分论坛现场,嘉宾进行讨论。

  刘闰辉提出应当以TOD的方式来对城市进行开发。具体而言,可充分对轨道交通车站周边空间进行开发和利用,既提升交通系统的效率,又增加开发强度和效益。“让老百姓享受到便利,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
  “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日益兴起,颠覆性创新日益出现,如果没有绿色理念,将非常危险。”科技部原副部长、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副主席张景安强调说,智能化和5G技术是下一轮大国竞争的焦点,目前中国在世界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将绿色发展的理念与这些创新技术紧密结合,共同缔造“无废城市”和美丽家园。
  刘波认为,建筑业也势必将迎来革命。首先是材料上,例如由远大科技集团研发的不锈钢芯板,能将建筑物的耐用年限提高到上千年,从而彻底消除建筑垃圾;其次是建造方式上,装配式建筑和3D打印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流。材料和建造方式的双重变革,将为彻底削减建筑垃圾提供极佳的解决方案。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Kamiel S·Gabriel介绍了加拿大“变废为宝”的经验。多伦多每年通过固废发电可减少几十万吨固废,发电产生的热能还可用于房屋供热。同时,教育也是助推全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因素。

 

4. “无废城市”的微观样板:远大城


  长沙“远大城”不仅是先进的科技产业园,更是“无废园区”。远大科技集团总裁张跃介绍说,整个园区处处践行“绿色环保、减排无废”的理念。集团研发的可用上千年的高科技芯板、非电空调等材料设备用于园区建设,园区内种植的蔬菜全部施用有机化肥,甚至连园区内的洗手液都是用食用碱调配。集团的员工都厉行节约,用餐时连一粒粮食都不会浪费。员工们都非常清楚,他们的行为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这个地球,为子孙后代的未来。在远大城工作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行为,有朝一日都会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样板。

 

 

本文发表在2019年10月28日的中国网上,并被中国日报网、光明网、国际在线、中国台湾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周牧之:发挥人才优势 用交流经济和对外开放促城市发展


  “亚洲城市2050:高质量建造与可持续城市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建造4.0国际创新论坛”近日在长沙召开。来自日本、加拿大、荷兰等多国的绿色建筑、能源、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展开研讨。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在题为“交流经济与国际化:中国城市发展下一程”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城市发展主要动力已经开始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交易经济,向以IT行业为代表的交流经济转变,要适应这种转变,关键是要发挥人才的作用和价值。


 

1. 从交易经济向交流经济转变

  此前,由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共同编撰并发布了《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作为指标专家组组长,周牧之运用这项指标的研究结果,展示并分析了中国城市在交易经济与交流经济上的不同表现。

 

周牧之教授
图为周牧之教授在论坛做主旨演讲

  周牧之表示,交易经济指的是全球产业链大爆发所带动的工业贸易。“这场大爆发正好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频共振,造就了中国出口经济的蓬勃发展。”周牧之指出,2018年,中国的出口额规模达到2000年的10倍,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的城市
图为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的城市(出自《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

  根据《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的结果显示,在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制造业辐射力(即城市制造业对外部服务程度的指数)排名前30位的城市,在全国货物出口总额的占比高达75%。从这些城市的分布来看,多为沿海城市。周牧之强调,在全球产业链大爆发的交易经济时代,中国能成为最大赢家,与沿海城市的开放程度之深息息相关。但遗憾的是,此次会议主办地湖南长沙没能跻身前30位之中。

 

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的城市
图为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的城市(出自《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

2. 人才是根本

  周牧之表示,长沙拥有一批全国985和211高校,高等教育辐射力全国排名第7位,良好的教育资源为这座城市积累了丰厚的人才资源。长沙凭借全国排名第15位的R&D人力资源,缔造全国排名第12位的主板上市企业,全国排名第11位的创业板·新三板上市企业,展现了很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的测算结果显示,长沙的文化大师指数全国排名第12位,奥运冠军指数全国排名第 8 位,文化体育娱乐辐射力全国排名第12位。周牧之认为,这些数据反映了长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湖南人争强好胜、“好玩”与“会玩”的个性。

3. 用进一步的开放决胜未来

  周牧之说,湖南最大的资源就是人,但是湖南人需要见世面和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曾国藩将湖南人从沟里坝里带出来在全国征战,让湖南人见到了世面,激发了活力,造就了百年来湖南人在近现代史上的光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湖南人是那种给你一点阳光就灿烂的族群。
  周牧之最后强调,今天,国际化就是湖南人最需要的阳光,如果湖南能够通过进一步的开放推动与国际的交流接轨,湖南人所迸发出的潜能一定会成就长沙更大的繁荣。

 

 

该文发表在2019年10月18日的中国网和中国日报网上

 


周牧之:18年前预言实现,这里将崛起中国最大都市圈!

1. 未来中国城镇化要走什么道路?


  18年前,举国还在谋划“小城镇大战略”之时,周牧之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要谋求大城市群、大都市圈的发展道路。

 

  18年后,珠三角、长三角与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强势崛起,人口、产业等高度聚集,粤港澳大湾区也横空出世。事实证明“大城市群“发展之路是必然的正确选择。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标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仅三天后,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城镇化下一程的发展战略。

  2019年6月15日,在佛山举行的《2019湾区极点驱动论坛》上,这位“预言家”——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博士登台讲演回顾和验证了18年前关于大城市群的预言和今天的现实。并提出,一个中国最大级的都市圈正在粤港澳崛起!

  2018年,中国的三大城市群GDP和货物出口分别占全国39%和68%,吸引了全国63%的外来人口流入,集结了全国35%的DID人口(每平方公里5000人以上密集地区的人口),培育了全国54%的主板上市企业(深沪港)。18年前,周牧之关于三大城市群将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
  “社会科学界的预言,过去一百年,在全世界,很少能成为现实。但是我们关于中国大城市群崛起的预言是例外。“周牧之指出,这是在全球产业链大爆发的交易经济时代,中国以及沿海城市大开放的胜利。

2. 繁荣条件剧变下如何再造辉煌


  周牧之认为,如果全球供应链的爆发是全球化1.0版的话,以IT产业为代表的交流经济的大爆发则可以说是全球化的2.0版。
  论坛上,他对制造业辐射力和IT产业辐射力与城市的交通枢纽、开放交流、辐射力、以及DID人口规模这四大元素分别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周牧之进一步阐述,在交通枢纽方面,制造业的发展更依赖集装箱港口的条件,而IT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国际机场的支持;在开放交流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与货物进出口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与IT产业发展相关性最强的是国际会议;在城市辐射力方面,与IT产业发展相关度最高的是餐饮酒店辐射力,而制造业与餐饮酒店辐射力的相关系数要低得多,这也表明制造业人群对美食的敏感性要低得多;不仅如此,相对IT产业而言,制造业辐射力与高等教育辐射力、医疗辐射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也要低很多。
  根据云河都市研究院《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的分析,在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中,珠三角有8个城市入围。可以说,在全球化1.0版时代,珠三角成就辉煌。但是,在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中,珠三角却只有3个城市入围。周牧之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注重新时代繁荣条件的变化,只有如此才能再造辉煌。

3. 广-佛,中国最大都市圈崛起!


  周牧之还在演讲中着重解说了什么是都市圈?为什么是需要都市圈政策?都市圈政策的要义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周牧之提出,要打造广佛都市圈,将广佛都市圈营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旗舰,这是湾区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周牧之指出,广佛都市圈的DID人口从2000年的646.1万人到2016年的1437.6万人,增长到2.23倍。同时,超DID人口也从508.1万人到923.9万人,增长到1.82倍。迅速的人口集聚已经将广佛链接成一个都市圈的雏形。
  从GDP规模来看,广佛都市圈超过上海,已然是中国拥有最大经济规模的大都市圈。
  周牧之建议,要通过优化DID结构,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强化辐射力,特别是国际交流平台的能力,打造广佛都市圈,引领粤港大湾区发展。

  针对现在很多人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东京湾区作比较这一状况,周牧之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群,东京湾区只是一个大都市圈,不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因此,他把广佛都市圈与东京大都市圈对标。
  广佛都市圈的土地面积为东京都市圈的80%,常住人口和DID人口都为其60%,GDP只有后者的30%,但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却几乎相同。广佛都市圈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超过东京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城市结构的相对落后。
  周牧之进一步指出,目前广佛都市圈在国际会议、国际顶级餐厅、国际学校、国际顶级品牌门店的数量上,还与东京都市圈还有较大的差距,任重道远。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刚要,到2035年,一个比肩国际三大湾区的国际一流湾区将全面建成。
  下一个18年,又有一个什么样的预言将会实现?
  广佛都市圈的发展,值得全世界期待。

该文发表在6月16日的澎湃新闻上


“开放与创新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在京举行

开放与创新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开放与创新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现场。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6月11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和云河都市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开放与创新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周南等多位嘉宾出席并发表演讲。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主持会议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主持会议。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主持本次研讨会。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在会上发布了《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报告。与会嘉宾围绕以高质量的城市化促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在主旨演讲中讲述了20多年前参与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的经历和体验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在主旨演讲中讲述了20多年前参与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的经历和体验。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赵启正表示,浦东开发伊始,就秉持着“站在地球仪边思考浦东开发”的理念。具体而言,就是指设定开发目标时,要思考浦东在上海应处于什么位置,上海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应处于什么位置。“我们的规划,包括功能规划和形态规划,都要达到足够高的国际水平。我们不能只吸收世界的资金和技术,还要吸收世界的经济智慧。”赵启正指出,浦东开发不只是经济开发,更是社会开发,是要追求达成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落实新区规划中,新区采取了严格管理土地、注重投资密度和效益等措施。同时,“勤政廉政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新区以一流党建带动了一流开发。
  赵启正表示,如果总结浦东新区开放的经验,“相比能看得见摸得着的GDP、税收、进出口额等‘硬成果’,那些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跨国合作、转变政府职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思路和经验更珍贵。”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发表演讲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发表演讲。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杨伟民在题为《树立空间发展理念 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化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任务,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杨伟民认为,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含义,是城市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实现均衡发展。对此,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树立“空间均衡发展”的理念,即在一定的空间内,实现“经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发展的均衡,既有财富增加,也能公平分享到所有人,还能保持自然再生。
  对于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杨伟民提出,可以实施进一步放宽户籍限制、完善农村建设用地产权制度、增加居住用地的供给、以都市圈为范围实现规划、要素流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旅游、能源、大数据等的一体化、编制可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空间规划等举措。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在研讨会上做专题演讲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在研讨会上做专题演讲。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2019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又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以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为抓手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以高质量的城市化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当下中国经济意义重大。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在题为《创新机制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专题演讲中表示,都市圈概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融合了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验的结果上形成的,是“客观规律”。
  《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应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周南认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需要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建设统一市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等六个方面下功夫。
  周南指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是现代化都市圈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政府要加快推动都市圈内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的进程,调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数量、结构和布局来适应人口增长带来的有效需求,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带动都市圈内人口迁移。”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在研讨会上做专题演讲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在研讨会上做专题演讲。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研讨会上,周牧之教授发布了由云河都市研究院编制的《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报告。
  排名显示,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综合排名中,北京、上海、深圳位列排行榜三甲,广州、天津、成都、杭州、重庆、南京和武汉分列4到10位。
  在从经济规模、都市圈质量、企业集聚等维度进行考察的都市圈实力排名中,北上深保持三甲位次,排名第4位至第10位的城市分别是广州、天津、重庆、杭州、武汉、成都和南京。而在比拼制造业、IT产业、金融、科技、高等教育、生活文化服务等领域的辐射力大项排名中,北上深依然雄踞三甲,成都位次上升至第四,广州、杭州、南京、西安、武汉、天津分别排名第5至第10位。
  在由货物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指数、入境游客、国际会议等指标构成的开放交流项目的排名中,上海拔得头筹,北京、深圳紧随其后,天津、广州、重庆、杭州、成都位列4至8位,青岛和宁波则跻身前十。在商务环境的大项排名中,上海、北京、广州表现优异,厦门升至第8位。在生态资源环境的排名中,上海力压北京成为冠军,深圳位列第三。在创新创业大项的排名中,北京、深圳、上海则夺得前三位。
  周牧之在解读《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报告时表示,都市圈政策的要义在于优化高密度集聚的人口,做大做强做优人口集中地区(DID),推动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互动发展格局,强化都市圈的辐射力,特别是国际交流的平台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全球城市大交流大竞争的时代。

  北京市朝阳区区长助理冯文主持“特别观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发展“”环节并做点评。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北京市朝阳区区长助理冯文主持“特别观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发展“”环节并做点评。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研讨会上,来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陆峰介绍了G60科创走廊的探索与实践。来自德国、法国、墨西哥、孟加拉国等国的外国嘉宾分享了他们感受到的中国城市的发展脉搏。北京朝阳区区长助理冯文点评称,在古城保护等方面,中国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中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之路,也为世界城市发展提供了参考案例。

  图为圆桌讨论。参与嘉宾从左到右依次为:张仲梁、杜平、杨伟民、赵启正、周牧之、邱晓华
图为圆桌讨论。参与嘉宾从左到右依次为:张仲梁、杜平、杨伟民、赵启正、周牧之、邱晓华。

  研讨会上,还进行了以“发展交流经济: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的圆桌讨论。云河都市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教授张仲梁主持,赵启正、杨伟民、周牧之、澳门城市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晓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杜平等嘉宾一起在台上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周牧之教授首先为嘉宾做了讨论背景地阐述。周牧之指出,在世界格局发展深刻调整与变化的背景下,城市繁荣的条件也发生了剧变: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交易经济,转变为以IT业为代表的交流经济。这要求我们打通技术的融合、产业的融合、地域的融合。
  赵启正指出,中国的地方政府要有服务意识,要注重实地调研,要顺潮流而动,同时,制定规划时不能太死板、而要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留有一定的余地。
  杨伟民认为,创新是未来再创造辉煌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做好体制的创新,即政府要做好自己的事,解决好政策、税收、营商环境等问题,从而更好地让市场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主体推动作用。
  杜平表示,繁荣条件发生了四大变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正在发生越来越严重的脱节;环境和生态正在逼近承载极限;贫富差距不断增加而导致民粹主义和恐怖主义抬头;曾是大家共识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遭到严重挑战。但越是在困难的条件下,政府越是需要创新思维,鼓足勇气,同时激发全社会的企业家精神。
  邱晓华认为,我们正在走向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时代,消费经济也正在取代投资经济而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在交流经济的主导下,我们正在迎接服务经济和跨国经济的时代,因此需要营造一个更加自由的环境和氛围。
  张仲良认为,交流经济的核心是以思想作为主要支撑力量的产业或者企业,更依赖于思想的交融和沟通,从而引发创造力的爆发。
  在对于如何用进一步开放交流决胜全球化2.0时代,赵启正指出,随着交通方式和数字经济的不断变革,未来城市可能有更多可能的形态;杨伟民认为,要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迎接数字经济时代,就必须得更加开放;杜平表示,要激活数字资源,用创意来在工业品、消费品上进行改变和提升,从而创造巨大的生长空间;邱晓华提出,还是应该打破市场和行政的分割,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否则无法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周牧之则指出,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政府一定要在税收上做一些前瞻性的制度化安排。张仲梁总结道,经济和社会都是多元化的,我们需要提升和丰富认识世界的维度。


以生态文明促高质量发展 中日合作迎来新机遇

  2015年,中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2018年,日本政府通过了第五次《环境基本计划》,提出了“地方循环共生圈”的概念,力求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问题的同步解决。两国均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事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

图为研讨会现场
图为研讨会现场

  在此背景下,由日本东京经济大学主办的“交流经济与地域循环共生圈”国际研讨会于近日在东京举行,探讨在生态文明促高质量发展领域的中日合作新机遇。来自中日两国产官学界的200多名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左)和日本环境事务次官森本英香发表演讲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左)和日本环境事务次官森本英香发表演讲

  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作了题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主题演讲。杨伟民从空间发展、空间均衡、承载能力、生态产品、主体功能、空间格局、空间结构、开发强度、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等十个方面出发,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
  其中,杨伟民向在场的日方嘉宾重点介绍了中国正在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制度。杨伟民表示,根据制度安排,中国的国土空间按照开发方式分成了四类地区:即优化开发地区、重点开发地区、限制开发地区和禁止开发地区。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地区的愿景目标,就是希望能发展成为北京或东京这样的发达的城市化地区。而与此同时,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最终要成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南开大学教授张仲梁(左)和澳门城市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晓华教授发表演讲
南开大学教授张仲梁(左)和澳门城市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晓华教授发表演讲

  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南开大学教授张仲梁 在发言中表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国策,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开始显现效果。
  张仲梁认为,要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最重要的是区域内领衔的城市要有胸怀,胸怀自己所在的都市圈。领衔的城市要展现出辐射效应,帮助群内城市成长,推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张仲梁表示,无论是中国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日本政府主张的地域循环共生圈,都强调经济、环境、社会的协同发展。但光有政府施策还不够,还需要企业、市民和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全民都必须提升意识和认识。
  澳门城市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晓华教授则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总体上,中国已经进入了发展型消费、改善型消费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全面迎来数字经济的时代,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模式均在发生根本性改变。邱晓华指出,数字资源正在成为继土地、人口、资本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谁拥有更强的数据获得能力和挖掘能力,谁就拥有未来。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左)和日本环境省综合环境政策统括官中井德太郎发表演讲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左)和日本环境省综合环境政策统括官中井德太郎发表演讲

  研讨会上,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运用由他亲自主持开发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诠释和演绎了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交流经济”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都市圈资源效用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周牧之指出,通过指标分析发现,在全球城市化越演越烈的同时,人类步入了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的时代。大城市的发展得益于全球化推动的交流交易经济大爆发。日本的东京大都市圈,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个大城市群正是交流交易经济快速发展的代表地区。
  周牧之介绍,通过《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在中国,作为交流经济的代表产业之一的IT产业发展迅速,正在成为领军产业。例如,在上海、深圳、香港三大主板上市的IT企业,有高达94%集中在排名前30位的城市。城市的IT辐射力不仅与机场、入境游客人数、国际会议数等密切相关,更与科技、酒店、餐饮、高等教育等辐射力高度相关。周牧之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企业、人才、资金向大城市狂奔的现象还将愈演愈烈。
  周牧之使用指标数据,比较了北京和东京大都市圈在2000年以后各项重要指标的表现。
  他指出,北京与东京大都市圈相比,其城市面积是东京大都市圈的1.2倍,人口却只有6成,人均GDP只有一半,人均CO2排放量却是2.1倍,单位GDP能源消耗更是高达4.7倍。东京的入境游客数是北京的5.6倍,国际会议数是北京的17.4倍,全球顶级餐厅数是北京的近10倍。他认为,北京和东京大都市圈在交流经济的发展上还存在很大差距。
  周牧之表示,中国在城市治理上过分强调人口规模和密度给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带来的压力,但恰恰缺乏对高密度人口是城市发展活力重要基础的认知。“未来中国在城市治理方面应有重新认识,”周牧之表示。
  周牧之教授的主张也获得了与会嘉宾的广泛认同。中国驻日大使馆的阮湘平公使指出,“中国将一如既往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继续与日本在环境自然保护领域开展更全面的交流合作”。
  日本环境事务次官森本英香表示,中日两国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合作和人才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相信未来两国的合作共赢将成就新篇章,创造新未来。

 

 

该文发表在2019年2月19日中国网上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发布 城市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研讨会”于2018年1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发布了《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报告。报告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全面地对中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298个)进行了量化评价,为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树立起了一套“数字化的标杆和参照系”。

  报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共同编制。继2016年、2017年报告以“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为主题之后,2018年报告聚焦“大都市圈发展战略”,梳理和探讨了中国大都市圈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排名综合、环境、经济、社会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综合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综合排名

  按照报告,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综合排名,北京、上海、深圳分别列前三位,广州、天津、杭州、重庆、成都、南京、武汉则位居第4位到第10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环境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环境排名

  深圳、三亚、海口位列环境大项排名的前三位,普洱、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福州、重庆则位居第4位到第10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社会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社会排名

  北京、上海、广州位列社会大项排名的前三位,杭州、天津、重庆、成都、深圳、武汉、南京则位居第4位到第10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经济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经济排名

  上海、北京和深圳位列经济大项排名的前三位,广州、天津、苏州、成都 、杭州、重庆、武汉则位居第4位到第10位。

 

2. 各项功能高度向大城市集中


  “综合考察各项指标,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各项功能高度向大城市集中的倾向,城市的两极分化非常明显”,“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专家组组长、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教授在报告解读时指出。

 

按照GDP规模,排名前30位城市的GDP全国占比达到42.5%;

按主板上市企业数量,排名前30位城市的全国占比高达69.7%,其中排名前三位城市的全国占比达39.6%;

按照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的货物出口全国占比高达74.9%;

按机场便利性,排名前30位城市的旅客吞吐量高达81.3%;

按集装箱港口便利性,排名前30位城市的集装箱吞吐量高达97.8%。

按高等教育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的211&985大学数量全国占比高达92.8%;

 

3. 提高DID质量和规模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报告的一大特色是引入DID(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人口概念,分析中国城市的发展品质。报告将每平方公里5000人以上的地区定义为人口密集地区(DID),并将DID人口与主要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DID人口与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品质高度相关。
  对此,周牧之教授指出:“中国在城市治理上过分强调人口规模和密度给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带来的压力,缺乏对高密度人口是城市发展活力重要基础的认知。未来中国必须纠正这种错误认识,提升城市治理的智力,通过提高DID的质量和规模,提升城市的发展活力和品质”。
  “中国经济真正的大发展始于步入21世纪以后,推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有两大原动力,一个是WTO加盟以后的国际贸易;一个就是城镇化”,周牧之指出。
  报告对2000年至2016年间中国城镇化的关键指标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其间,中国的实际GDP增长了约3.3倍、城市市区面积增长了约1.8倍,但DID人口只增长了约20%。“由此可见,土地城镇化远超人口城镇化”,周牧之解读。
  同时,在此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4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30%。但是人均能耗却大幅上升,例如人均电力消耗量增长了约3.3倍,结果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升高约2.1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量大国。“因此,中国亟待提升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品质”,周牧之指出。

 

4. 北京VS东京


  报告还从人口、GDP、二氧化碳排放量、PM2.5等方面,对东亚两大都市圈—北京都市圈(北京市域)和东京都市圈(由东京都、神奈川县、琦玉县、千叶县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
  分析表明,北京的市域面积约为东京都市圈的1.2倍,常住人口和DID人口都约为东京都市圈的60%,北京的GDP大致只是东京都市圈的三成,人均GDP也还只有东京都市圈的一半。但是,北京的单位GDP能耗是东京都的7.4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东京都市圈的4.7倍。结果导致,人口规模和GDP规模都远低于东京都市圈的北京,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是前者的1.2倍。
  “由此可见,与东京都市圈相比,北京亟待通过落实都市圈发展战略,优化城市DID空间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周牧之指出。

 

5. 中国城市应如何治理指标提供参考


  曾出任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在寄语中讲:“我认为,报告提供了理解和治理城市的新的理念、话语和框架。我感到这是一本对中国市长和他们的助手很有用的参考书。”
  赵启正在寄语中谈到,就像人的健康程度需要有许多重要指标来描述一样,城市这个“大身体”也应该用指标来衡量,如果只是很简单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方面做一些考虑,就去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显然是有些粗糙、有点武断了。
  赵启正还说,“今天,中国城市建设需要《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所提供的理念、合理性和综合性的框架,并在精密的数据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后,指出应该做什么“治理”。这是时代的呼唤”。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到会讲话。杨伟民指出,报告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视角评价城市发展,体现了空间均衡的理念,有利于引导城市发展得更全面、更协调、更可持续。
  “因此,报告不仅是评价,也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杨伟民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胡存智、澳门城市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晓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杜平、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司长张仲梁、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李昕、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李春生等50多位城市问题专家和媒体人士参加研讨会,并围绕如何评价和引领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展开了交流。

 

该文发表在2018年12月中国网及今日头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