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创新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在京举行

开放与创新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开放与创新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现场。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6月11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和云河都市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开放与创新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周南等多位嘉宾出席并发表演讲。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主持会议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主持会议。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主持本次研讨会。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在会上发布了《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报告。与会嘉宾围绕以高质量的城市化促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在主旨演讲中讲述了20多年前参与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的经历和体验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在主旨演讲中讲述了20多年前参与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的经历和体验。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赵启正表示,浦东开发伊始,就秉持着“站在地球仪边思考浦东开发”的理念。具体而言,就是指设定开发目标时,要思考浦东在上海应处于什么位置,上海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应处于什么位置。“我们的规划,包括功能规划和形态规划,都要达到足够高的国际水平。我们不能只吸收世界的资金和技术,还要吸收世界的经济智慧。”赵启正指出,浦东开发不只是经济开发,更是社会开发,是要追求达成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落实新区规划中,新区采取了严格管理土地、注重投资密度和效益等措施。同时,“勤政廉政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新区以一流党建带动了一流开发。
  赵启正表示,如果总结浦东新区开放的经验,“相比能看得见摸得着的GDP、税收、进出口额等‘硬成果’,那些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跨国合作、转变政府职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思路和经验更珍贵。”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发表演讲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发表演讲。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杨伟民在题为《树立空间发展理念 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化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任务,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杨伟民认为,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含义,是城市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实现均衡发展。对此,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树立“空间均衡发展”的理念,即在一定的空间内,实现“经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发展的均衡,既有财富增加,也能公平分享到所有人,还能保持自然再生。
  对于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杨伟民提出,可以实施进一步放宽户籍限制、完善农村建设用地产权制度、增加居住用地的供给、以都市圈为范围实现规划、要素流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旅游、能源、大数据等的一体化、编制可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空间规划等举措。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在研讨会上做专题演讲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在研讨会上做专题演讲。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2019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又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以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为抓手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以高质量的城市化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当下中国经济意义重大。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在题为《创新机制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专题演讲中表示,都市圈概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融合了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验的结果上形成的,是“客观规律”。
  《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应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周南认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需要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建设统一市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等六个方面下功夫。
  周南指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是现代化都市圈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政府要加快推动都市圈内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的进程,调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数量、结构和布局来适应人口增长带来的有效需求,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带动都市圈内人口迁移。”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在研讨会上做专题演讲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在研讨会上做专题演讲。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研讨会上,周牧之教授发布了由云河都市研究院编制的《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报告。
  排名显示,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综合排名中,北京、上海、深圳位列排行榜三甲,广州、天津、成都、杭州、重庆、南京和武汉分列4到10位。
  在从经济规模、都市圈质量、企业集聚等维度进行考察的都市圈实力排名中,北上深保持三甲位次,排名第4位至第10位的城市分别是广州、天津、重庆、杭州、武汉、成都和南京。而在比拼制造业、IT产业、金融、科技、高等教育、生活文化服务等领域的辐射力大项排名中,北上深依然雄踞三甲,成都位次上升至第四,广州、杭州、南京、西安、武汉、天津分别排名第5至第10位。
  在由货物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指数、入境游客、国际会议等指标构成的开放交流项目的排名中,上海拔得头筹,北京、深圳紧随其后,天津、广州、重庆、杭州、成都位列4至8位,青岛和宁波则跻身前十。在商务环境的大项排名中,上海、北京、广州表现优异,厦门升至第8位。在生态资源环境的排名中,上海力压北京成为冠军,深圳位列第三。在创新创业大项的排名中,北京、深圳、上海则夺得前三位。
  周牧之在解读《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报告时表示,都市圈政策的要义在于优化高密度集聚的人口,做大做强做优人口集中地区(DID),推动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互动发展格局,强化都市圈的辐射力,特别是国际交流的平台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全球城市大交流大竞争的时代。

  北京市朝阳区区长助理冯文主持“特别观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发展“”环节并做点评。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北京市朝阳区区长助理冯文主持“特别观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发展“”环节并做点评。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研讨会上,来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陆峰介绍了G60科创走廊的探索与实践。来自德国、法国、墨西哥、孟加拉国等国的外国嘉宾分享了他们感受到的中国城市的发展脉搏。北京朝阳区区长助理冯文点评称,在古城保护等方面,中国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中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之路,也为世界城市发展提供了参考案例。

  图为圆桌讨论。参与嘉宾从左到右依次为:张仲梁、杜平、杨伟民、赵启正、周牧之、邱晓华
图为圆桌讨论。参与嘉宾从左到右依次为:张仲梁、杜平、杨伟民、赵启正、周牧之、邱晓华。

  研讨会上,还进行了以“发展交流经济: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的圆桌讨论。云河都市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教授张仲梁主持,赵启正、杨伟民、周牧之、澳门城市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晓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杜平等嘉宾一起在台上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周牧之教授首先为嘉宾做了讨论背景地阐述。周牧之指出,在世界格局发展深刻调整与变化的背景下,城市繁荣的条件也发生了剧变: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交易经济,转变为以IT业为代表的交流经济。这要求我们打通技术的融合、产业的融合、地域的融合。
  赵启正指出,中国的地方政府要有服务意识,要注重实地调研,要顺潮流而动,同时,制定规划时不能太死板、而要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留有一定的余地。
  杨伟民认为,创新是未来再创造辉煌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做好体制的创新,即政府要做好自己的事,解决好政策、税收、营商环境等问题,从而更好地让市场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主体推动作用。
  杜平表示,繁荣条件发生了四大变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正在发生越来越严重的脱节;环境和生态正在逼近承载极限;贫富差距不断增加而导致民粹主义和恐怖主义抬头;曾是大家共识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遭到严重挑战。但越是在困难的条件下,政府越是需要创新思维,鼓足勇气,同时激发全社会的企业家精神。
  邱晓华认为,我们正在走向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时代,消费经济也正在取代投资经济而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在交流经济的主导下,我们正在迎接服务经济和跨国经济的时代,因此需要营造一个更加自由的环境和氛围。
  张仲良认为,交流经济的核心是以思想作为主要支撑力量的产业或者企业,更依赖于思想的交融和沟通,从而引发创造力的爆发。
  在对于如何用进一步开放交流决胜全球化2.0时代,赵启正指出,随着交通方式和数字经济的不断变革,未来城市可能有更多可能的形态;杨伟民认为,要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迎接数字经济时代,就必须得更加开放;杜平表示,要激活数字资源,用创意来在工业品、消费品上进行改变和提升,从而创造巨大的生长空间;邱晓华提出,还是应该打破市场和行政的分割,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否则无法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周牧之则指出,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政府一定要在税收上做一些前瞻性的制度化安排。张仲梁总结道,经济和社会都是多元化的,我们需要提升和丰富认识世界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