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述评】横山祯德:“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的理想与追求

横山祯德

县立广岛大学经营专职大学院经营管理研究课(HBMS)研究科长、麦肯锡东京分社原社长


  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人们虽然身份各异,但无论是行政人员、普通市民、周边居民,还是商务人士和观光游客,都有着各自理想的城市形象。如何将对城市的追求抽象化成基本思想,再用翔实的数据具体地评价现实城市是城市指标体系的使命。

  对城市指标而言,能否得到不同身份人群的理解和认同至关重要。因此,它必须不仅清晰明快、通俗易懂,还要方便记忆。

  为此,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从抽象到具体,建立起了一套由“总体思想”、“使命”和“指标”构成的三层结构。

  总体思想不单以中国的城市为对象,更着眼于未来全球城市发展的方向。使命是指在总体思想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城市的发展阶段,梳理出来的重要课题。指标是总体思想和使命的数字化体现,分为大项、中项、小项三类。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只有三项大项指标,每一大项包含三项中项指标,每一中项包含三项小项指标。3×3×3结构简洁明快,便于记忆和讨论。

  城市是由超越道路、建筑物、绿植等可视形态的众多“社会系统”复合而成的。社会系统是指“为居民创造和提供价值的系统”,是将不同产业进行横向连接的系统。例如医疗的社会系统,不仅与医疗产业的医院和药店等有关,而且还通过其与IT、建筑、金融、保险等众多其他相关产业进行合作互动,创造和提供价值。城市之所以为城市,是众多社会系统互动的集合体。因此城市指标的设置需要综合和系统的思维。

  同时城市本身也不是孤立的存在,如何评价其与其他地区和城市,甚至与世界的关系也非常重要。

  城市的自然状况各具特点。指标的设置不仅要考虑气候水土等人类无法管理的自然条件,更要侧重评价城市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多样性、柔软性和持续性。

  作为人造物的城市持续地消费物质和能源,排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弃物,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自然的破坏。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本身是一个疑似有机体,拥有某种程度的自我调节功能。未来理想的城市是在重视自身的修复能力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循环系统,无害化这一消费、排泄和破坏的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的总体思想追求的是“市民的和谐”、“多样化的发展形态”和“以循环经济活动为本”的城市。其使命可以浓缩为“城市结构的合理性和经济发展的两立”、“缩小经济差距的机制”和“对世界以及周边地区关联性的重视”。在指标设置上更是特别注重“经济、环境、生活的品质”、“超越时代变化的可持续性”和“对周边的贡献”。

  对于城市而言,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追求和课题。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需要及时地把握时代的命脉,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指标的设置,保持指导和评价城市发展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简介

横山祯德(Yoshinori Yokoyama)

县立广岛大学经营专职大学院经营管理研究课(HBMS)研究科长、
麦肯锡东京分社原社长

  1942年出生。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美国哈佛大学城市设计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BA。曾就职于前川国男建筑设计事务所。1975年入职麦肯锡公司,担任东京分社社长。历任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上席研究员、日本产业再生机构监事、一桥大学研究生院国际企业战略研究科客座教授。2014年起任东京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