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述评】武内和彦: 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综合发展指标

武内和彦

东京大学教授、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委员长、联合国大学原副校长


  在城镇化迅猛推进的中国,如何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在已经成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大国的中国,大气污染、水质污浊、交通拥堵等问题显著,不断扩大的城市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不良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自然资本劣化的问题日趋严峻。

  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亟需探索能够综合应对地球环境问题和改善环境污染的新机制。笔者主张应该将“3E”,即能源的低碳化(Energy)、水质和大气等的环境改善(Environment)、城市和自然的共生(Ecosystem)作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基准。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共同编撰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与“3E”基准高度契合,融汇全球性视野和区域性视角,是对国际社会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综合性城市指标。

  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3E基准需要制定三大社会发展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实现低碳社会。力争在推进能源的低碳化和缓和气候变化的同时,改善区域的水质和大气环境。特别是在发展中的亚洲城市,能源消费量仍然在不断增加,如果不大力推进向可再生能源的转换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很难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目标是实现循环社会。尽量减少天然资源使用量和废弃物排放量,遵循减少原料(reduce)、回收(recycle)和再利用(reuse)的3R原则,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中国,还需要特别注重促进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更新时的资源循环利用。

  第三个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社会。营造人与自然共生互动产生相乘效应的社会,特别要注重维护城市周边的森林、农地和水域,使城市一方面能够享受农村提供的生态服务,一方面也能够对农村提供各种支持和回馈,打造两者协调发展的自然共生社会。

  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代表,中国许多高速发展的大城市集中在三角洲和沿海地带。气候变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暴雨和洪水等极端天气都是能够给城市带来严重危害的灾害。因此需要认识到“3E”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基准,同时也是减轻气候变化危害的重要措施。政府和市民需要形成共识,采取切实对策,并监督执行效果。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从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追求可持续发展,并以自然生态、生活水平和发展活力等9个中项指标,环境负荷、生活服务、经济结构等27个小项指标构建起完整的城市综合发展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对中国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诊断,还能具体指出城市发展的方向。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另一大特色是运用大量富于表现力的图表,将庞大的信息以非常简明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何全面、综合地思考和把握复杂的城市系统,对于政府和市民都十分重要。这种“可视化指标”,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对中国城镇化现状的认识,还让作为与城市利益攸关的各方都能清晰地把握城市的特色和问题,为谋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简介

武内和彦(Kazuhiko Takeuchi)

东京大学教授、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委员长、联合国大学原副校长

  1951年出生。历任东京都立大学助手、东京大学农学部副教授、东京大学亚洲生物资源环境研究中心教授、东京大学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教授、东京大学国际高等研究所可持续发展学连携研究机构机构长、食料・农业・农村审议会会长代理。2013年起任现职。兼任Springer杂志编辑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