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线城市大排名!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出炉

  近日,由高端智库云河都市研究院编制的“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在北京正式发布。在综合排名的榜单上,北京、上海、深圳位列三甲,第4位到第10位的城市分别是广州、天津、成都、杭州、重庆、南京和武汉。

  该指数的一大特点是将4个直辖市、22个省会城市、5个自治区首府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共36座城市定义为“中心城市”来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放在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进行评价。
  根据指数分析显示,这36座“中心城市”,今天创造了全国39.7%的GDP、55.2%的货物出口、48.7%专利授权量,集中了全国25%的常住人口、41.4%的DID人口、71.6%的主板上市公司,拥有全国 94.8%的981&211高等学府、58.1%的五星级酒店、54.1%的三甲医院。


综合排名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综合排名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由“城市地位、都市圈实力、辐射能力、广域枢纽、开放交流、商务环境、创新创业、生态资源环境、生活品质、文化教育”等10个大项和30个小项组成,科学、系统、详尽地对中心城市的都市圈发展品质进行了全方位诊断,也是中国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结构图

 

城市地位


  城市地位大项排名前3位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排名第4位至第10位的城市分别是天津、重庆、南京、杭州、成都、深圳、武汉。
  城市地位大项设置行政功能、大城市群、一带一路3个小项指标。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在行政功能小项中占尽优势;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在大城市群小项中得分较高;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和贸易投资以及人员往来表现较佳的城市占据一带一路小项的上位。

城市地位大项排名示意图(综合排名前20位中心城市)

 

都市圈实力


  都市圈实力大项排名前3位的是北京、上海、深圳。排名第4位至第10位的城市分别是广州、天津、重庆、杭州、武汉、成都、南京。都市圈实力大项设置经济规模、都市圈质量、企业集聚3个小项指标。
  体量庞大的四大直辖市囊括了经济规模的前4位。北京、上海、深圳在企业集聚小项上以压倒性的优势雄踞前3位。上海、深圳、北京位居都市圈质量小项前3位。

都市圈实力大项排名示意图(综合排名前20位中心城市)

 

辐射能力


  辐射能力大项排名前3位的城市是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广州、杭州、南京、西安、武汉、天津分别排名第4位至第10位。辐射能力大项设置制造业·IT产业辐射力、科技金融·高等教育辐射力、生活文化服务辐射力3个小项指标。
  北京囊括了3个小项的第1位。上海位居科技金融·高等教育辐射力、生活文化服务辐射力两个小项的第2位,深圳位居制造业·IT产业辐射力小项第2位。广州和成都分别位居科技金融·高等教育辐射力、生活文化服务辐射力小项的第3位。

辐射能力大项排名示意图(综合排名前20位中心城市)

 

广域枢纽


  广域枢纽排名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屈居第4位,天津、宁波、青岛、武汉、厦门、成都分别排名第5位至第10位。广域枢纽大项设置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陆路运输3个小项指标。
  以上海、深圳、宁波、广州为首的临海城市囊括了水路运输小项的上位排名。上海、北京、广州3城市夺得航空运输小项前3甲。排名陆路运输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广州、武汉和北京。

广域枢纽大项排名示意图(综合排名前20位中心城市)

 

开放交流


  开放交流大项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广州、重庆、杭州、成都、青岛、宁波。
  开放交流大项设置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交流业绩3个小项指标。夺得国际贸易小项前3甲的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在国际投资小项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天津、上海、北京。交流业绩小项表现最佳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和广州。

开放交流大项排名示意图(综合排名前20位中心城市)

 

商务环境


  商务环境大项排名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天津、南京、厦门、重庆、武汉分别排名第4位至第10位。
  商务环境大项设置园区支持、商务支持、城市交通3个小项指标。园区支持小项排名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厦门。夺得商务支持小项前3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城市交通小项表现最佳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和广州。

商务环境大项排名示意图(综合排名前20位中心城市)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大项排名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天津、南京、成都、武汉、重庆分别排名第4位至第10位。创新创业大项设置研究集聚、创新创业活力、政策支持3个小项指标。
  获得研究集聚小项前3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创新创业活力小项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深圳、北京、上海。夺得政策支持小项前3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重庆,直辖市在政策支持上的表现耀眼。

创新创业大项排名示意图(综合排名前20位中心城市)

 

生态资源


  环境生态资源环境大项排名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重庆、厦门、杭州、成都、武汉分别排名第4位至第10位。
  生态资源环境大项设置资源环境品质、环境努力、资源效率3个小项指标。排名环境努力小项前3位的是北京、上海、重庆。资源效率小项表现最佳前3位的是上海、深圳、北京,3城市不仅DID人口规模大、密度高,而且企业总部云集。但是,在资源环境品质小项里,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36个对象城市中只有海口和厦门跻身全国前20位,分别位居第13位和第19位,其他城市表现欠佳。

生态资源环境大项排名示意图(综合排名前20位中心城市)

 

生活品质


  记者注意到,在和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品质大项排行榜上,北京、上海、广州位列前3位,深圳出人意料地跌落至第10位,天津、杭州、成都、南京、重庆、武汉分别排名第4至第9位。
  深圳排名靠后主要是受医疗福祉、安全宜居两个小项指标的拖累。上海、苏州、成都分别排名安全宜居小项的前3位;北京、上海、广州位居生活消费小项3甲;医疗福祉小项前3位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广州。

生活品质大项排名示意图(综合排名前20位中心城市)

 

文化教育


  在文化教育大项的排名上,深圳也表现欠佳,跌出了前10的榜单,北京、上海、广州位列3甲,南京、武汉、成都、天津、西安、重庆和杭州分别排名第4到第10位。
  该大项下设置了文化娱乐、人才培养、人文表现3个小项。其中,深圳在人才培育小项的表现排名全国第11位,人文表现小项更是屈居全国第73位。

文化教育大项排名示意图(综合排名前20位中心城市)

  运用“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的对标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观测、评判中心城市的发展情况,为中心城市的都市圈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抓手。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对记者表示,对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研究显示,中国城市的中心功能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而且越高端的功能其集中度越明显。“因此,培育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是中国决胜城市国际竞争时代的重要举措。”周牧之指出。

该文发表在2019年8月4日的中国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今日头条等媒体上


为什么说都市圈政策恰逢其时?

  2019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又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以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为抓手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以高质量的城市化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当下中国经济意义重大。2019年6月,在一场以“开放与创新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论坛”为主题的研讨会上,围绕如何培育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司副司长周南、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做了专题报告。


1. 都市圈的概念和由来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与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做专题演讲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与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做专题演讲。摄影:中国网记者 杨佳

  究竟什么是“都市圈”?来看看周南副司长给出的权威解释。周南指出,“都市圈”可以理解为以特大、超大城市或者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城镇数量较多、人口密度较高,相互联系紧密,同城态势明显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周南首先介绍了国际上都市圈发展的经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都经历了从一个城市慢慢发展成为都市圈的演进过程,如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都是在所在国城镇化率超过50%后,相继形成了以自身为中心、包括周边区域,大概面积在1.2—2万平方公里的都市圈的。
  周南以列表介绍称,东京、巴黎、伦敦等超大都市,都是以不足5%的国土集聚了所在国大概20%左右的人口和30%左右的经济总量。“都市圈既是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也是各类创新和高端要素集聚的重要载体,都市圈的发展是国际经验。”周南表示。
  再看看国内的探索和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将近60%,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周南指出,“大体上,每年增长出的城镇人口,相当于每年多出一个广州市。”城市数量也从不到200个,增加到673个;城市建成区面积从7438万平方公里增加到5.6万平方公里,增加了大概有八倍左右。
  在这样大背景下,国内很多地方已经开始都市圈的探索。周南介绍说,比如说杭州、厦门、西安,也取得了一些经验。
  《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应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周南认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需要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建设统一市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等六个方面下功夫。

2. 以东京都市圈的三个圈层为例
    注释产业协同发展


  都市圈的建设不是土木工程的扩张,更重要的应该是体制机制上的建设。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相互连通,也需要产业上的协同合作,加快形成统一的市场。
  周南强调,都市圈的本质是高度一体化的经济地域,城市功能互补、特别是产业协同发展是都市圈的重要动力。国际上著名的都市圈无不形成了合理有序的产业分工格局。以东京都市圈为例,形成了以东京为中心,周围三个圈层城市经济协同发展、合理布局的产业体系。
  具体而言,中间是核心圈,有一个大概十公里半径的核心区,主要是高端服务业、金融保险、总部基地。日本超6成的资本在一千亿日元以上大公司都在此核心圈之中。
  第二圈是半径为五十公里的范围,以通勤、物流、轻工业为主,主要和第一圈层配套,同时还在东京湾周边还配置了重化工业和能源基地主导的产业体系。
  第三个圈层,则是都市圈辐射带动区域,主要是60-160公里半径的外围区域。
  对比来看,我国目前都市圈区域内的城市之间,还存在不少问题。周南指出,首先,基本上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城市的产业功能和产业的构成同质化是非常严重的。“大家都一样,我有的你也有,你们没有的,我也没有。这样的情况下就没有沟通的动力,所以很难形成互补的格局。”

3.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都市圈成熟的标志


  除了产业同质化严重、尚未形成协同发展的互补格局之外,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和周边外围城市的相互交流和互相投资也远远不够。
  周南依然是举出了日本的例子。外围的三县一天与东京都的交往人口达到291万人次,但是我国的都市圈内城市间人口的往来的还是很少的。同时,71%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外围城市互相投资不到五十个亿,“大家都觉得没有吃饱,所以想辐射带动也有心无力。”周南指出。
  此外,在都市圈内进行民生公共服务及生态环保上的建设,也是重点任务。周南指出,这两项任务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都需要讨论成本分担机制的问题。“所以能不能做到公共服务的空间共享,能不能做到生态空间的共保共治,是都市圈是否成熟的标志。”
  周南在演讲中总结到,成熟的都市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不能急于求成,从国外经验看,至少需要经历二、三十年。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也是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课题,《意见》是今年才出的文件,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不断完善。“需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地把这个事情做好。”
  总之,都市圈的发展是恰逢其时,“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都市圈会成为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抓手和支撑点。”周南指出。

4. 为什么是都市圈政策?


  城镇化、城市群、都市圈,中国的城市发展历经了一个又一个阶段。18年前,举国还在谋划“小城镇大战略”之时,有一位专家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要谋求大城市群、大都市圈的发展道路。18年后,伴随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崛起,以及新出台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似乎都在印证18年前这位专家的先见之明。他就是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在当天的研讨会上,周教授再次对都市圈政策作出了精彩论断。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做专题演讲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做专题演讲。摄影:中国网记者 杨佳

  周牧之首先用详实的数据注释了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城镇化的表现。2016年,中国的GDP、人口、实际城区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增长或扩大到2000年的4.2倍、1.1倍、2.8倍、2.9倍,但是人口高密度集聚区(DID)人口同期却只增长了20%。“与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区实际面积的扩张,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大相比,高密度集聚人口的增长缓慢。土木建设先行的土地城镇化,造成中国城市普遍存在大规模的低密度扩张现象,拉低了城市的发展质量。”

  “解决过去急速城镇化留下的问题,都市圈政策的推出非常及时,”周牧之强调。

5. 与国际四大都市圈对标


  继而,周牧之将中国的四大都市圈和国际上的四大都市圈做了比较分析,指出东京都市圈的GDP是上海2.8倍,巴黎的人均GDP是深圳的3.8倍。但是,上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却是巴黎的21.2倍,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更达到后者的27.2倍。周牧之指出,“在城市结构、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上,中国城市与国际先进大都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周牧之还进一步将北京和东京都市圈在相同尺度下进行了对比分析,北京的行政区划面积比整个东京都市圈(一都三县)都要大,但是常驻人口却只有东京都市圈的60%,GDP规模也只有东京都市圈的3分之1,而碳排放总量却达到东京都市圈的1.2倍。人均数据的比较更加惊人,人均GDP北京是东京都市圈的一半,但是人均碳排放量却是东京都市圈的2.1倍,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更是东京都市圈的4.7倍。
  虽然人口数量比东京都市圈少,但是北京在能耗、碳排放量等数据上的表现却远不如东京都市圈。周牧之指出,“亟待通过都市圈的政策,提高中国城市的发展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6. 从DID看什么是都市圈


  周牧之认为,都市圈有三大要素:首先,它一定是通勤圈;第二是有大规模高密度的人口;第三是有发挥中心功能的中心城市,对周边有辐射力,特别是具有国际交流平台的能力。
  一说到“人口高密度”,大家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拥堵、环境污染、公共资源不足”等各种负面印象。周牧之指出,其实这其中存在较大的误区,亟待公众改变认知。
  为更好的解说都市圈,周牧之抛出了“DID人口”这个概念。DID(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即每平方公里5000人以上的人口高密度集聚区。周牧之说,“人口高密度集聚区的质量和规模,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品质。”

  周牧之团队对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DID人口指标与《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的9个中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DID人口与经济大项的城市影响、经济质量和发展活力三个中项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2、0.91、0.91,都呈显“完全相关关系”。DID人口与社会大项的传承与交流中项的相关系数也高达0.9,呈显“完全相关关系”。其与社会大项的地位与治理、生活品质两个中项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5和0.83,呈显“极强相关关系”。DID人口与环境大项的空间结构中项相关系数也达到0.82,呈显“极强相关关系”。但是,DID人口与环境大项的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的相关系数却只有0.32和0.05,相关关系微弱。

7. 高密不等于过密


  DID人口与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品质高度密切相关。周牧之团队的研究数据显示,北京人口密度最高的西城区,每平方公里3.8万人;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黄埔区,每平方公里5.9万人;东京人口密度最高的丰岛区,每平方公里2.4万人;纽约人口密度最高的曼哈顿,每平方公里10.9万人。周牧之指出,“这些地区都是这些城市里经济活跃和税收极高的好地方。当然并不是所有高密度集聚地都是好地方,例如贫民窟问题,因此高密不等于过密,过密也不等于高密。”
  周牧之认为,“所谓过密,只不过是相对管理能力和社会资本投入严重失衡的密度。人口密度不可怕,重要的是需要进行有效治理。”

8.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


  周牧之在讲演最后部分介绍了云河都市研究院用“城市地位、都市圈实力、辐射能力、广域枢纽、开放交流、商务环境、创新创业、生态资源环境、生活品质、文化教育”10个大项构建起来的《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
  周牧之团队对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研究显示,GDP排名前10位的城市占到全国GDP总量的近四分之一,排名前30位的城市,占据全国GDP总量的43.5%。
  DID人口排名前10位的城市,占到全国DID人口总数的22.8%,排名前30位的城市,占据全国DID人口总量的43.2%。
  货物出口排名前10位的城市,占到全国货物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排名前30位的城市,占据全国货物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三。
  入境游客数量排名前10位的城市,占到全国入境游客总数的43.8%,排名前30位的城市,占据全国入境游客总数的70.4%。
  主板IT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前10位的城市,占到全国主板IT上市公司总量的76.1%,排名前30位的城市,囊括主板IT上市公司总量的93.2%。
  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数量排名前3位的城市,占据全国总量的66.7%,排名前28位的城市包揽了世界500强入围的全部中国企业。
  周牧之表示,“凡此种种显示,中国城市的中心功能高度集中在一部分中心城市,而且越高端的功能其集中度越明显。因此,培育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是中国决胜城市国际竞争时代的重要法宝。”
  周牧之认为,都市圈政策的要义首先在于优化高密度集聚的人口,做大做强做优人口集中地区(DID);第二是推动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动发展格局;第三是强化都市圈的辐射力,特别是国际交流的平台能力。“这也是编制《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的核心思想。”

  最后,周牧之发布了《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综合排名,北京、上海、深圳位列三甲,广州、天津、成都、杭州、重庆、南京和武汉排行4到10位。

 

 

该文发表在2019年7月3日的中国网上

 


周牧之:18年前预言实现,这里将崛起中国最大都市圈!

1. 未来中国城镇化要走什么道路?


  18年前,举国还在谋划“小城镇大战略”之时,周牧之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要谋求大城市群、大都市圈的发展道路。

 

  18年后,珠三角、长三角与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强势崛起,人口、产业等高度聚集,粤港澳大湾区也横空出世。事实证明“大城市群“发展之路是必然的正确选择。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标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仅三天后,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城镇化下一程的发展战略。

  2019年6月15日,在佛山举行的《2019湾区极点驱动论坛》上,这位“预言家”——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博士登台讲演回顾和验证了18年前关于大城市群的预言和今天的现实。并提出,一个中国最大级的都市圈正在粤港澳崛起!

  2018年,中国的三大城市群GDP和货物出口分别占全国39%和68%,吸引了全国63%的外来人口流入,集结了全国35%的DID人口(每平方公里5000人以上密集地区的人口),培育了全国54%的主板上市企业(深沪港)。18年前,周牧之关于三大城市群将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预言已然成为现实。
  “社会科学界的预言,过去一百年,在全世界,很少能成为现实。但是我们关于中国大城市群崛起的预言是例外。“周牧之指出,这是在全球产业链大爆发的交易经济时代,中国以及沿海城市大开放的胜利。

2. 繁荣条件剧变下如何再造辉煌


  周牧之认为,如果全球供应链的爆发是全球化1.0版的话,以IT产业为代表的交流经济的大爆发则可以说是全球化的2.0版。
  论坛上,他对制造业辐射力和IT产业辐射力与城市的交通枢纽、开放交流、辐射力、以及DID人口规模这四大元素分别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周牧之进一步阐述,在交通枢纽方面,制造业的发展更依赖集装箱港口的条件,而IT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国际机场的支持;在开放交流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与货物进出口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与IT产业发展相关性最强的是国际会议;在城市辐射力方面,与IT产业发展相关度最高的是餐饮酒店辐射力,而制造业与餐饮酒店辐射力的相关系数要低得多,这也表明制造业人群对美食的敏感性要低得多;不仅如此,相对IT产业而言,制造业辐射力与高等教育辐射力、医疗辐射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也要低很多。
  根据云河都市研究院《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的分析,在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中,珠三角有8个城市入围。可以说,在全球化1.0版时代,珠三角成就辉煌。但是,在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中,珠三角却只有3个城市入围。周牧之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注重新时代繁荣条件的变化,只有如此才能再造辉煌。

3. 广-佛,中国最大都市圈崛起!


  周牧之还在演讲中着重解说了什么是都市圈?为什么是需要都市圈政策?都市圈政策的要义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周牧之提出,要打造广佛都市圈,将广佛都市圈营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旗舰,这是湾区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周牧之指出,广佛都市圈的DID人口从2000年的646.1万人到2016年的1437.6万人,增长到2.23倍。同时,超DID人口也从508.1万人到923.9万人,增长到1.82倍。迅速的人口集聚已经将广佛链接成一个都市圈的雏形。
  从GDP规模来看,广佛都市圈超过上海,已然是中国拥有最大经济规模的大都市圈。
  周牧之建议,要通过优化DID结构,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强化辐射力,特别是国际交流平台的能力,打造广佛都市圈,引领粤港大湾区发展。

  针对现在很多人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东京湾区作比较这一状况,周牧之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群,东京湾区只是一个大都市圈,不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因此,他把广佛都市圈与东京大都市圈对标。
  广佛都市圈的土地面积为东京都市圈的80%,常住人口和DID人口都为其60%,GDP只有后者的30%,但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却几乎相同。广佛都市圈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超过东京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城市结构的相对落后。
  周牧之进一步指出,目前广佛都市圈在国际会议、国际顶级餐厅、国际学校、国际顶级品牌门店的数量上,还与东京都市圈还有较大的差距,任重道远。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刚要,到2035年,一个比肩国际三大湾区的国际一流湾区将全面建成。
  下一个18年,又有一个什么样的预言将会实现?
  广佛都市圈的发展,值得全世界期待。

该文发表在6月16日的澎湃新闻上


“开放与创新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在京举行

开放与创新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开放与创新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现场。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6月11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和云河都市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开放与创新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周南等多位嘉宾出席并发表演讲。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主持会议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主持会议。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主持本次研讨会。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在会上发布了《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报告。与会嘉宾围绕以高质量的城市化促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在主旨演讲中讲述了20多年前参与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的经历和体验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在主旨演讲中讲述了20多年前参与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的经历和体验。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赵启正表示,浦东开发伊始,就秉持着“站在地球仪边思考浦东开发”的理念。具体而言,就是指设定开发目标时,要思考浦东在上海应处于什么位置,上海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应处于什么位置。“我们的规划,包括功能规划和形态规划,都要达到足够高的国际水平。我们不能只吸收世界的资金和技术,还要吸收世界的经济智慧。”赵启正指出,浦东开发不只是经济开发,更是社会开发,是要追求达成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落实新区规划中,新区采取了严格管理土地、注重投资密度和效益等措施。同时,“勤政廉政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新区以一流党建带动了一流开发。
  赵启正表示,如果总结浦东新区开放的经验,“相比能看得见摸得着的GDP、税收、进出口额等‘硬成果’,那些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跨国合作、转变政府职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思路和经验更珍贵。”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发表演讲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发表演讲。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杨伟民在题为《树立空间发展理念 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化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任务,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杨伟民认为,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含义,是城市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实现均衡发展。对此,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树立“空间均衡发展”的理念,即在一定的空间内,实现“经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发展的均衡,既有财富增加,也能公平分享到所有人,还能保持自然再生。
  对于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杨伟民提出,可以实施进一步放宽户籍限制、完善农村建设用地产权制度、增加居住用地的供给、以都市圈为范围实现规划、要素流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旅游、能源、大数据等的一体化、编制可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空间规划等举措。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在研讨会上做专题演讲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在研讨会上做专题演讲。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2019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又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以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为抓手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以高质量的城市化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当下中国经济意义重大。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在题为《创新机制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专题演讲中表示,都市圈概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融合了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验的结果上形成的,是“客观规律”。
  《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应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周南认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需要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建设统一市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等六个方面下功夫。
  周南指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是现代化都市圈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政府要加快推动都市圈内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的进程,调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数量、结构和布局来适应人口增长带来的有效需求,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带动都市圈内人口迁移。”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在研讨会上做专题演讲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在研讨会上做专题演讲。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研讨会上,周牧之教授发布了由云河都市研究院编制的《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报告。
  排名显示,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综合排名中,北京、上海、深圳位列排行榜三甲,广州、天津、成都、杭州、重庆、南京和武汉分列4到10位。
  在从经济规模、都市圈质量、企业集聚等维度进行考察的都市圈实力排名中,北上深保持三甲位次,排名第4位至第10位的城市分别是广州、天津、重庆、杭州、武汉、成都和南京。而在比拼制造业、IT产业、金融、科技、高等教育、生活文化服务等领域的辐射力大项排名中,北上深依然雄踞三甲,成都位次上升至第四,广州、杭州、南京、西安、武汉、天津分别排名第5至第10位。
  在由货物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指数、入境游客、国际会议等指标构成的开放交流项目的排名中,上海拔得头筹,北京、深圳紧随其后,天津、广州、重庆、杭州、成都位列4至8位,青岛和宁波则跻身前十。在商务环境的大项排名中,上海、北京、广州表现优异,厦门升至第8位。在生态资源环境的排名中,上海力压北京成为冠军,深圳位列第三。在创新创业大项的排名中,北京、深圳、上海则夺得前三位。
  周牧之在解读《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报告时表示,都市圈政策的要义在于优化高密度集聚的人口,做大做强做优人口集中地区(DID),推动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互动发展格局,强化都市圈的辐射力,特别是国际交流的平台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全球城市大交流大竞争的时代。

  北京市朝阳区区长助理冯文主持“特别观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发展“”环节并做点评。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北京市朝阳区区长助理冯文主持“特别观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发展“”环节并做点评。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

  研讨会上,来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陆峰介绍了G60科创走廊的探索与实践。来自德国、法国、墨西哥、孟加拉国等国的外国嘉宾分享了他们感受到的中国城市的发展脉搏。北京朝阳区区长助理冯文点评称,在古城保护等方面,中国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中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之路,也为世界城市发展提供了参考案例。

  图为圆桌讨论。参与嘉宾从左到右依次为:张仲梁、杜平、杨伟民、赵启正、周牧之、邱晓华
图为圆桌讨论。参与嘉宾从左到右依次为:张仲梁、杜平、杨伟民、赵启正、周牧之、邱晓华。

  研讨会上,还进行了以“发展交流经济: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的圆桌讨论。云河都市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教授张仲梁主持,赵启正、杨伟民、周牧之、澳门城市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晓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杜平等嘉宾一起在台上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周牧之教授首先为嘉宾做了讨论背景地阐述。周牧之指出,在世界格局发展深刻调整与变化的背景下,城市繁荣的条件也发生了剧变: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交易经济,转变为以IT业为代表的交流经济。这要求我们打通技术的融合、产业的融合、地域的融合。
  赵启正指出,中国的地方政府要有服务意识,要注重实地调研,要顺潮流而动,同时,制定规划时不能太死板、而要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留有一定的余地。
  杨伟民认为,创新是未来再创造辉煌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做好体制的创新,即政府要做好自己的事,解决好政策、税收、营商环境等问题,从而更好地让市场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主体推动作用。
  杜平表示,繁荣条件发生了四大变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正在发生越来越严重的脱节;环境和生态正在逼近承载极限;贫富差距不断增加而导致民粹主义和恐怖主义抬头;曾是大家共识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遭到严重挑战。但越是在困难的条件下,政府越是需要创新思维,鼓足勇气,同时激发全社会的企业家精神。
  邱晓华认为,我们正在走向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时代,消费经济也正在取代投资经济而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在交流经济的主导下,我们正在迎接服务经济和跨国经济的时代,因此需要营造一个更加自由的环境和氛围。
  张仲良认为,交流经济的核心是以思想作为主要支撑力量的产业或者企业,更依赖于思想的交融和沟通,从而引发创造力的爆发。
  在对于如何用进一步开放交流决胜全球化2.0时代,赵启正指出,随着交通方式和数字经济的不断变革,未来城市可能有更多可能的形态;杨伟民认为,要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迎接数字经济时代,就必须得更加开放;杜平表示,要激活数字资源,用创意来在工业品、消费品上进行改变和提升,从而创造巨大的生长空间;邱晓华提出,还是应该打破市场和行政的分割,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否则无法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周牧之则指出,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政府一定要在税收上做一些前瞻性的制度化安排。张仲梁总结道,经济和社会都是多元化的,我们需要提升和丰富认识世界的维度。


周牧之:打造大都市圈,迎接交流经济时代

  城市的发展要聚焦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都市圈政策正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发展研究专家、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日前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近30年来,周牧之频繁往返于中国和日本之间从事相关调研,对中国的城市发展给予了持续关注,这一经历也使他对中国的城市发展的理解尤为深刻。

 


 

  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意见还指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又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1. 城市化进程应势推进


  20世纪90年代末,周牧之参与了中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前身)一项关于中国城镇化政策的国际研究项目。2001年,周牧之发布了研究报告,建议中国应该发展大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同时还成功预测了未来中国的经济和人口将向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集中,形成三个大城市群。

 

三大城市群在全国主要指标中的占比
三大城市群在全国主要指标中的占比(2018)

 

  根据周牧之研究显示,2018年,中国的三大城市群GDP和货物出口分别占全国39%和68%,吸引了全国63%的外来人口流入,集结了全国35%的人口密集地区人口,培育了全国54%的主板上市企业(深沪港)。人口密集地区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5000人的地区。
  周牧之还曾参与过世界上最大的湾区——日本东京湾再开发的多项研究和规划。他表示,和日本一样,大幅增长的出口和快速的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引擎,这在中国入世以来表现得尤为突出。
  2000年至2016年间,中国的GDP增长了3.3倍,人口增长了10%,市区面积增长了1.8倍。但在同一时期,中国的人口密集地区人口却只增长了20%。
  周牧之认为,这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这一阶段的城镇化是城市面积急剧扩张与高密度人口集聚脱节的城市化。

 

2. 城市繁荣条件因时而变


  除了从整体上衡量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周牧之还从城市个体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评价。
  周牧之还担任着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职务。作为一家专注城市发展的国际智库,自2016年以来,他带领的研究院团队已连续三年与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共同发布《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

 

  该指标由环境、社会、经济三个大项,9个中项,以及27个小项构成“3×3×3”金字塔结构,立体地评价和分析了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利用大数据、统计数据和卫星数据等大量数据,对复杂的城市状况进行全方位定量化和可视化分析,为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树立起一套“数字化”的标杆和参照系。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公布了以深圳、上海、东莞、苏州、佛山、广州、宁波、天津、杭州、厦门等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为代表的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的城市名单。这30座城市贡献了中国近75%的货物出口总额。

中国 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
中国 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2018)
IT产业辐射力与主要城市元素的相关分析
IT产业辐射力与主要城市元素的相关分析(2018)

  报告还公布了以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南京、广州、福州、济南、西安等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为代表的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的城市名单。
  周牧之指出,IT产业辐射力向排名前30位的城市集中收敛的程度更甚于制造业。这30座城市培育了93.2%的IT产业主板上市企业(深沪港),80%的IT产业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91.8%的IT产业创业板上市企业,集聚了69.9%的IT产业就业人员。

中国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
中国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2018)
制造业辐射力与主要城市元素的相关分析
制造业辐射力与主要城市元素的相关分析(2018)

 

  他还指出,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许多并未进入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榜单,这是由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交易经济和以IT产业为代表的交流经济的繁荣发展所需的条件发生了变化。
  云河都市研究院根据《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对制造业辐射力和IT产业辐射力与城市的交通枢纽、开放交流、辐射力、以及人口密集地区人口规模这四大元素分别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周牧之进一步阐述,在城市交通枢纽方面,制造业的发展注重集装箱港口的条件,而IT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国际机场的支持;在城市的开放交流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与货物进出口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与IT产业发展相关性最强的是国际会议;在城市辐射力方面,与IT产业发展相关度最高的是餐饮酒店辐射力,而制造业与餐饮酒店辐射力的相关系数要低得多,这也表明制造业人群对美食的敏感性要低得多;不仅如此,相对IT产业而言,制造业辐射力与高等教育辐射力、医疗辐射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也要低很多。

 

3. 敞开大门 迎接变化


  周牧之指出,相对交流经济而言,制造业的人口集聚在对教育水平和对城市服务水平的要求上要低很多。相反,在作为交流经济中心的国际大都市,人的集聚更多是为了思想的碰撞、技术的创新、内容的创造、商业模式的迭代,这需要吸引更高素质的人口集聚和交流,也需要高水准城市服务的支持。
  周牧之表示,随着世界迎来交流经济时代,城市繁荣发展所需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剧变。对此,他建议,中国需要优化中心城市的中心功能、城市结构、人口素质,打造带动区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圈,引领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他强调:“中国应该更进一步敞开大门、全面开放,因为开放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关键。”

 

该文发表在2019年4月19日的中国网上

 


周牧之:三问城市发展“牛鼻子”

究竟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城镇化、城市群、都市圈,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阶段,衡量城市发展的指标也“汗牛充栋”,那么,究竟什么要素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近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采访了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DID、辐射力、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应该成为重要的“牛鼻子”。

 


 

1. 吃得好究竟是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根据《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的分析,在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的城市几乎垄断了IT产业主板上市企业(深沪港)的93.2%,IT产业中小企业版上市企业的80%,IT产业创业板上市企业的91.8%,IT产业就业人数的69.9%,IT产业向上位城市集聚收敛特性之强烈令人着实震惊。

 

中国 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
中国 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2018)

  对于IT产业的发展而言,城市的什么要素最为重要?利用《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云河都市研究院分别对IT产业辐射力和制造业辐射力与城市的交通枢纽、开放交流、辐射力,以及DID人口规模这四大元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IT产业辐射力与主要城市元素的相关分析
IT产业辐射力与主要城市元素的相关分析

  结果发现,在IT产业辐射力与诸多产业辐射力的相关关系中,相关度最高的竟然是餐饮酒店辐射力,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恐怖的0.9,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着“完全相关关系”。
  “吃得好”竟然如此重要!周牧之解释说IT产业是典型的交流经济,收入高、见识广的IT产业主导者们大多“好吃”,“吃”本身无疑也是他们“交流”的一个重要的场景。周牧之还举了一个自身的例子,他自己在波士顿时,经常会驱车数百公里到纽约,仅仅为了一碗面。
  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南京、广州,是IT产业辐射力最强大的前7位城市,这些城市无疑都是中国的美食之城。吃得好是城市发展交流经济不容忽视的“重要生产力”。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制造业辐射力与餐饮酒店辐射力的相关系数竟然大幅度地下降到0.68。显然,制造业人群对美食的敏感性要低得多。

中国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
中国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2018)

  除了餐饮酒店因素外,两大行业的相关因素差异也特别大。对城市的交通枢纽而言,制造业是“港口优先”,以深圳、上海、东莞、苏州、佛山、广州、宁波、天津、杭州、厦门等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为代表,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的城市绝大多数是沿海城市。相反IT业则是“机场优先”, 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的城市都拥有良好的机场便利性。

制造业辐射力与主要城市元素的相关分析
制造业辐射力与主要城市元素的相关分析

 

  对于城市的开放交流元素而言,与制造业辐射力相关关系最强的是货物进出口。相反与IT产业辐射力相关关系最强的竟然是国际会议。
  为什么制造业辐射力与IT产业辐射力的上位城市名单相差如此之大?为什么两个产业与城市各类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大相径庭呢?
  周牧之给出了答案:这是两种经济形态的差异。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交易经济更多针对的是物,以物的生产为起点,以物的交付为终点,周而复始,可预期、可标准化;而以IT产业为代表的交流经济则不同,以人的交流为起点,以碰撞火花为中点,以内容为终点,随机性强、个性化明显。
  周牧之表示,四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赶上了以制造业供应链全球扩张为背景的全球化浪潮,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与巨大的市场前景,成为交易经济的最大玩家。然而四十年后的今天,过去的成功经验也可能成为“桎梏”,因为交流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繁荣的条件已然剧变。
  周牧之表示,新一轮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国际化、更好的城市服务、更高的生活品质,以及更优秀的人口素质。因为交流经济最大的载体是人,最重要的生产力是人与人的交流。而高效率的交流需要丰富多元的知识背景、随机偶遇的智慧碰撞,以及便捷可达的沟通场景。国际大都市在交流经济中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
  以动辄上十万人工厂的富士康为代表,制造业当然也需要人的集聚,但那仅仅是物理上的集聚,是为实现大规模集约化生产的集聚。它既不需要丰富多元的知识背景,更不需要智慧的碰撞。相对IT产业而言,制造业辐射力与高等教育辐射力、医疗辐射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要低得多。
  周牧之指出,相对交流经济而言,制造业的人口集聚在对教育水平和对城市的服务水平的要求上要低很多。相反,在纽约、东京、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人的集聚更多是为了思想的碰撞、技术的创新、内容的创造、商业模式的迭代,需要吸引更高素质的人口集聚和交流,这需要高水准城市服务的支持。

 

2. 城市高质量发展要不要做大做强领头羊?


  马太效应指的是强者恒强,赢家通吃的局面,那么在城市高质量发展问题上,究竟应该做大做强领头羊,还是应该多点全面开花?
  回顾历史,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先是经历了几十年的逆城市化政策,再到小城镇发展政策,直到近年才明确了以城市群作为基本形态的新型城镇化政策,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认识到大城市以及城市群的作用,但是对高密度人口集聚的积极意义仍然缺乏认识。
  好在2019年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官网发布关于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其中,专门提到了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通知指出,实施《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并探索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都市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
  那么如何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交流经济发展呢,是否高质量发展呢?周牧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测指标,那就是DID。
  2018年12月27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对中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全方位的量化评价。其中应用DID这一概念,揭示了人口密度与城市各类指标表现之间的规律,为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报告将每平方公里5000人以上的地区定义为人口密集地区(DID),并将DID人口与城市主要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DID人口与城市的发展活力和发展品质高度相关。
  周牧之解释说,实际上,DID人口规模越大、结构越好的地方,经济发展越好,社会治理能力和环境治理能力也越强。
  报告数据也可以说明问题。从2000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然而在GDP增长3.3倍,市区面积增大1.8倍的情况下,DID人口却只增加了0.2倍。这说明这一阶段的城镇化是城市面积急剧膨胀与高密度人口集聚脱节的城市化。同时,报告的数据还指出在这一期间,中国的CO₂排放量也增加了2.1倍,显然,这一阶段的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周牧之强调说,中国亟待提高城市的DID人口规模、优化DID结构,特别要通过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中国经济和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2000-2016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与课题
2000-2016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与课题

 

3. 人口规模大密度高是否必然带来大城市病?


  大家经常诟病“大城市病”,涉及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物价过高等诸多“症状”。这也引发了究竟应该“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的争论。
  在周牧之看来,“大城市病”的内在逻辑是缺乏“城市智力”,也就是说城市的发展表现与城市治理所需要的智力水平密切相关。空间规划只是一个环节,还有基础设施水平、财富分配、交通组织、能源组织、生活组织、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一个城市智力水平的具体体现。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都存在大城市病,例如巴西圣保罗、印度孟买、尼日利亚拉各斯等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很大,也面临着严峻的贫民窟等问题。
  但周牧之认为,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并不必然带来大城市病。例如,东京大都市圈在1000万人级别的时候,“大城市病”非常严重,但是,今天其人口规模达到3800万,“大城市病” 却大多得到很好的治理。
  周牧之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在更多情况下,高DID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例如东京大都市圈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日本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报告从人口、GDP、二氧化碳排放量、PM2.5等方面的表现,对东亚两大都市圈:北京都市圈(北京市域)和东京大都市圈(由东京都、神奈川县、琦玉县、千叶县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
  分析表明,北京的市域面积约为东京都市圈的1.2倍,常住人口和DID人口都约为东京都市圈的60%,北京的GDP大致只是东京都市圈的三成,人均GDP也还只有东京都市圈的一半。但是,北京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东京都市圈的4.7倍。结果导致,人口规模和GDP规模都远低于东京都市圈的北京,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是前者的1.2倍。

 

北京大都市圈vs东京大都市圈
北京大都市圈vs东京大都市圈

  周牧之指出,由此可见,与东京都市圈相比,北京亟待通过落实都市圈发展战略,优化城市DID空间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周牧之还强调,DID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相关性是极强的,虽然会给环境生态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中国的专家学者过分强调后者,而忽略了前者的重要性。

该文发表在2019年4月15日的中国发展网上


以生态文明促高质量发展 中日合作迎来新机遇

  2015年,中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2018年,日本政府通过了第五次《环境基本计划》,提出了“地方循环共生圈”的概念,力求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问题的同步解决。两国均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事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

图为研讨会现场
图为研讨会现场

  在此背景下,由日本东京经济大学主办的“交流经济与地域循环共生圈”国际研讨会于近日在东京举行,探讨在生态文明促高质量发展领域的中日合作新机遇。来自中日两国产官学界的200多名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左)和日本环境事务次官森本英香发表演讲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左)和日本环境事务次官森本英香发表演讲

  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作了题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主题演讲。杨伟民从空间发展、空间均衡、承载能力、生态产品、主体功能、空间格局、空间结构、开发强度、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等十个方面出发,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
  其中,杨伟民向在场的日方嘉宾重点介绍了中国正在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制度。杨伟民表示,根据制度安排,中国的国土空间按照开发方式分成了四类地区:即优化开发地区、重点开发地区、限制开发地区和禁止开发地区。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地区的愿景目标,就是希望能发展成为北京或东京这样的发达的城市化地区。而与此同时,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最终要成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南开大学教授张仲梁(左)和澳门城市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晓华教授发表演讲
南开大学教授张仲梁(左)和澳门城市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晓华教授发表演讲

  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南开大学教授张仲梁 在发言中表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国策,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开始显现效果。
  张仲梁认为,要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最重要的是区域内领衔的城市要有胸怀,胸怀自己所在的都市圈。领衔的城市要展现出辐射效应,帮助群内城市成长,推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张仲梁表示,无论是中国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日本政府主张的地域循环共生圈,都强调经济、环境、社会的协同发展。但光有政府施策还不够,还需要企业、市民和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全民都必须提升意识和认识。
  澳门城市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晓华教授则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总体上,中国已经进入了发展型消费、改善型消费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全面迎来数字经济的时代,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模式均在发生根本性改变。邱晓华指出,数字资源正在成为继土地、人口、资本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谁拥有更强的数据获得能力和挖掘能力,谁就拥有未来。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左)和日本环境省综合环境政策统括官中井德太郎发表演讲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左)和日本环境省综合环境政策统括官中井德太郎发表演讲

  研讨会上,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运用由他亲自主持开发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诠释和演绎了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交流经济”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都市圈资源效用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周牧之指出,通过指标分析发现,在全球城市化越演越烈的同时,人类步入了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的时代。大城市的发展得益于全球化推动的交流交易经济大爆发。日本的东京大都市圈,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个大城市群正是交流交易经济快速发展的代表地区。
  周牧之介绍,通过《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在中国,作为交流经济的代表产业之一的IT产业发展迅速,正在成为领军产业。例如,在上海、深圳、香港三大主板上市的IT企业,有高达94%集中在排名前30位的城市。城市的IT辐射力不仅与机场、入境游客人数、国际会议数等密切相关,更与科技、酒店、餐饮、高等教育等辐射力高度相关。周牧之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企业、人才、资金向大城市狂奔的现象还将愈演愈烈。
  周牧之使用指标数据,比较了北京和东京大都市圈在2000年以后各项重要指标的表现。
  他指出,北京与东京大都市圈相比,其城市面积是东京大都市圈的1.2倍,人口却只有6成,人均GDP只有一半,人均CO2排放量却是2.1倍,单位GDP能源消耗更是高达4.7倍。东京的入境游客数是北京的5.6倍,国际会议数是北京的17.4倍,全球顶级餐厅数是北京的近10倍。他认为,北京和东京大都市圈在交流经济的发展上还存在很大差距。
  周牧之表示,中国在城市治理上过分强调人口规模和密度给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带来的压力,但恰恰缺乏对高密度人口是城市发展活力重要基础的认知。“未来中国在城市治理方面应有重新认识,”周牧之表示。
  周牧之教授的主张也获得了与会嘉宾的广泛认同。中国驻日大使馆的阮湘平公使指出,“中国将一如既往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继续与日本在环境自然保护领域开展更全面的交流合作”。
  日本环境事务次官森本英香表示,中日两国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合作和人才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相信未来两国的合作共赢将成就新篇章,创造新未来。

 

 

该文发表在2019年2月19日中国网上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发布 城市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研讨会”于2018年1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发布了《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报告。报告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全面地对中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298个)进行了量化评价,为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树立起了一套“数字化的标杆和参照系”。

  报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共同编制。继2016年、2017年报告以“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为主题之后,2018年报告聚焦“大都市圈发展战略”,梳理和探讨了中国大都市圈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排名综合、环境、经济、社会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综合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综合排名

  按照报告,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综合排名,北京、上海、深圳分别列前三位,广州、天津、杭州、重庆、成都、南京、武汉则位居第4位到第10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环境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环境排名

  深圳、三亚、海口位列环境大项排名的前三位,普洱、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福州、重庆则位居第4位到第10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社会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社会排名

  北京、上海、广州位列社会大项排名的前三位,杭州、天津、重庆、成都、深圳、武汉、南京则位居第4位到第10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经济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经济排名

  上海、北京和深圳位列经济大项排名的前三位,广州、天津、苏州、成都 、杭州、重庆、武汉则位居第4位到第10位。

 

2. 各项功能高度向大城市集中


  “综合考察各项指标,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各项功能高度向大城市集中的倾向,城市的两极分化非常明显”,“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专家组组长、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教授在报告解读时指出。

 

按照GDP规模,排名前30位城市的GDP全国占比达到42.5%;

按主板上市企业数量,排名前30位城市的全国占比高达69.7%,其中排名前三位城市的全国占比达39.6%;

按照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的货物出口全国占比高达74.9%;

按机场便利性,排名前30位城市的旅客吞吐量高达81.3%;

按集装箱港口便利性,排名前30位城市的集装箱吞吐量高达97.8%。

按高等教育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的211&985大学数量全国占比高达92.8%;

 

3. 提高DID质量和规模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报告的一大特色是引入DID(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人口概念,分析中国城市的发展品质。报告将每平方公里5000人以上的地区定义为人口密集地区(DID),并将DID人口与主要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DID人口与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品质高度相关。
  对此,周牧之教授指出:“中国在城市治理上过分强调人口规模和密度给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带来的压力,缺乏对高密度人口是城市发展活力重要基础的认知。未来中国必须纠正这种错误认识,提升城市治理的智力,通过提高DID的质量和规模,提升城市的发展活力和品质”。
  “中国经济真正的大发展始于步入21世纪以后,推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有两大原动力,一个是WTO加盟以后的国际贸易;一个就是城镇化”,周牧之指出。
  报告对2000年至2016年间中国城镇化的关键指标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其间,中国的实际GDP增长了约3.3倍、城市市区面积增长了约1.8倍,但DID人口只增长了约20%。“由此可见,土地城镇化远超人口城镇化”,周牧之解读。
  同时,在此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4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30%。但是人均能耗却大幅上升,例如人均电力消耗量增长了约3.3倍,结果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升高约2.1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量大国。“因此,中国亟待提升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品质”,周牧之指出。

 

4. 北京VS东京


  报告还从人口、GDP、二氧化碳排放量、PM2.5等方面,对东亚两大都市圈—北京都市圈(北京市域)和东京都市圈(由东京都、神奈川县、琦玉县、千叶县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
  分析表明,北京的市域面积约为东京都市圈的1.2倍,常住人口和DID人口都约为东京都市圈的60%,北京的GDP大致只是东京都市圈的三成,人均GDP也还只有东京都市圈的一半。但是,北京的单位GDP能耗是东京都的7.4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东京都市圈的4.7倍。结果导致,人口规模和GDP规模都远低于东京都市圈的北京,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是前者的1.2倍。
  “由此可见,与东京都市圈相比,北京亟待通过落实都市圈发展战略,优化城市DID空间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周牧之指出。

 

5. 中国城市应如何治理指标提供参考


  曾出任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在寄语中讲:“我认为,报告提供了理解和治理城市的新的理念、话语和框架。我感到这是一本对中国市长和他们的助手很有用的参考书。”
  赵启正在寄语中谈到,就像人的健康程度需要有许多重要指标来描述一样,城市这个“大身体”也应该用指标来衡量,如果只是很简单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方面做一些考虑,就去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显然是有些粗糙、有点武断了。
  赵启正还说,“今天,中国城市建设需要《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所提供的理念、合理性和综合性的框架,并在精密的数据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后,指出应该做什么“治理”。这是时代的呼唤”。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到会讲话。杨伟民指出,报告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视角评价城市发展,体现了空间均衡的理念,有利于引导城市发展得更全面、更协调、更可持续。
  “因此,报告不仅是评价,也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杨伟民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胡存智、澳门城市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晓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杜平、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司长张仲梁、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李昕、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李春生等50多位城市问题专家和媒体人士参加研讨会,并围绕如何评价和引领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展开了交流。

 

该文发表在2018年12月中国网及今日头条上

 


中日产学官精英齐聚东京 祝贺《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在日本发行

  发展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共同编撰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下称“指标”)由日本NTT出版株式会社出版,在日本正式发布。19日晚,中日产学官各界精英聚首东京,举办了隆重的研讨会纪念指标正式登陆日本,并针对指标对中国城市发展和中日交流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热烈探讨。


 

研讨会现场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由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以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徐林领衔开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担任首席专家,开发团队集结了由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胡存智、日本学术会议原会长大西隆、东京大学EMP特任教授横山祯德等一大批国内外顶级专家。

 

 

  指标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立体地评价和分析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数据覆盖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由环境、社会、经济三个大项,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空间结构、生活品质、传承与交流、社会治理、经济质量、发展活力、城市影响九个中项,以及27个小项的“3×3×3”金字塔结构,简洁明快地对复杂的城市状况进行全方位定量化和可视化分析,为中国的城镇化树立起一套“数字化”的标杆和参照系。

 


 

  会上,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阮湘平、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委员长杉本和行、日本环境事务次官森本英香、东洋大学理事长福川伸次、日本环境卫生中心理事长南川秀树、日本环境省综合环境政策统括官中井德太郎、7银行特别顾问安斋隆、日立造船顾问古川实、LUMIRE会长新井良亮、FANCL副会长宫岛和美、日本东京放送TBS会长武田信二、早稻田大学教授森本章伦、日本电信电话副社长岛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专务竹冈伦示、MTI社长前多俊宏等众多中日产学官精英,以及参与了指标开发和研究的老朋友到场祝贺并致辞。

 

研讨”为什么需要《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  从左到右依次为:竹冈伦示日本经济新闻社专务执行董事、横山祯德东京大学EMP特聘教授、大西隆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校长、周牧之东京经济大学教授
研讨会上大西隆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校长(左)、东京经济大学周牧之教授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由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长、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致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杨伟民在书面致辞谈到,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日文版的出版发行,是城市化领域学术研究的一件大事。作为首席专家,深知许多中日专家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是两国学术研究的共同结晶。并指出《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观察中国的城市化,对认识评价这一过程中的成果和代价,对归纳总结这一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探索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城市化道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日文版的出版,将为更多的日本人民了解中国的城市化,进而了解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提供一个很好的窗口。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徐林书面致辞说,

  日本是城市化先进国家,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日本城市都曾经面临过,有些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些还在继续努力。中国要认真学习日本城市在技术应用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形成更多新的合作交流机会。

 

  国家信息中心原常务副主任长杜平也在书面致辞中指出,

  对于几十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非常需要客观地科学地认真总结和深刻分析。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和云河都市发展研究院共同编制《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事情,而且还因为其权威性、客观性、国际性和学术性,在中国的品牌价值和决策影响定将不断扩大。

 

  在讨论环节,中日专家学者对全彩印精美装帧的日文版《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书能给中日两国的城市交流和产业合作提供崭新的价值体系。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是中国发布的首个被国际社会认可的、集权威性、综合性、可操作性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发展评价指标。其日文版的发行将对全球的研究机构、企业和公众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城市的综合发展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该文发表在7月20日的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上,作者:记者 杨汀 胡俊凯)

官网上线了!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网站上线了。

今后将在本站发布最新动态,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