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

 

1. 关于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


  世界步入大城市、超大城市时期正好与中国改革开放期高度吻合,期间中国在政策上走过了从逆城市化到发展小城镇,再到推行以城市群为基本形态的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旅程。中国也开启了大城市化和超大城市化的进程。
  上述1980-2015年期间全球城市人口增长250万人以上的92座城市中,中国城市多达30座,占近三分之一;人口增长500万人以上的35座城市中,中国城市有12座,超过三分之一;城市人口增长1000万人以上的11座城市中,中国城市占据5座席位,将近一半。
  期间,中国城市人口增加了3.8亿人,占全球同期城市人口增加总量的30%。中国30座城市人口增加了250万以上的城市,合计城市人口增加了1.7亿,占上述全球92座城市同期城市人口增加总量的33.4%。
  从上述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到,中国急速的城市化、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与全球趋势高度同频共振。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城市人口增长250万人以上的30座城市①都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和沿海城市。完全吻合了上述关于大城市化与中心城市、沿海城市关系的分析和推论。
  今天,上述30座城市常住人口总和与户籍人口总和的差额达到7,022万人,换而言之,就是有多达7千万外来人口居住在这30座城市之中。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这30座城市在全国GDP总量、货物出口总额、入境游客总量、有效专利授权总量所占份额分别高达39.2%、67.0%、58.1%和56.4%。全国主板上市公司中有66.3%集中在这30座城市。可以说,正是这些城市主导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本质上就是中心城市的竞争。通过发展和强化城市区域性、国家性、世界性的中心功能,提升吸引和聚集人、财、物的虹吸能力和承载能力是中心城市竞争的关键。因此,如何正确评价、培育和强化城市的中心功能,应该成为决胜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这一世界潮流的重要国家战略。基于这种认识,本报告在“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基础上研发和编撰“中国中心城市指数” 对中国城市的主要中心功能进行分类和评价,并对全国所有地级以上297个城市进行中心功能的排名分析。
   “中国中心城市指数”将“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中与城市中心功能评价相关性较强的数据重新组合为“城市地位、城市实力、辐射能力、广域枢纽、开放交流、商务环境、创新创业、生态资源环境、生活品质、文化教育”10个大项,并在每大项下分别设置3个中项指标,每个中项指标再由若干组指标数据支撑,以此构建体现中心城市的价值体系和评价城市中心功能的指标体系。

 

  2018年,云河都市研究院推出了“中国中心城市指数2017”,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好评。本报告在此指数的基础上,综合以上分析的问题意识,更进一步地强化了对都市圈的关注,推出“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全面评价中国都市圈的发展品质。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保持了原来中国中心城市指数的框架,覆盖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设置了“城市地位、都市圈实力、辐射能力、广域枢纽、开放交流、商务环境、创新创业、生态资源环境、生活品质、文化教育”10个大项指数和30个小项指数,由114组数据支撑。
  本报告主要将4个直辖市、22个省会城、5个自治区首府,以及5计划单列市,共36个城市作为对象,放在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进行评价。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结构图

 

2.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综合排名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综合排名示意图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综合排名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排名第4位到第10位的城市分别是广州、天津、成都、杭州、重庆、南京、武汉。
  这36座城市,创造了全国39.7%的GDP、55.2%的货物出口、48.7%专利授权量,集中了全国25%的常住人口、41.4%的DID人口、71.6%的主板上市公司,拥有全国94.8%的981 & 211高等学校、34.1%的影剧院、58.1%的五星级酒店、54.1%的三甲医院。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综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