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述评】森本章伦:

森本章伦

早稻田大学教授


  1.未来城市的形象

  如何描绘未来城市的城市形象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倡的理想之城是住宅环绕在公园和绿植之中的“田园城市”。而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光辉城市》(1930年)一书中展示的是,鳞次栉比的超高层建筑群与公共空间并存的城市。虽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城市形象,但却都是为了解决当时因急速的城镇化而产生的城市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此后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在许多大城市的中心和郊外都可以发现这些城市形象的影响。

  在20世纪,得益于产业革命后各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不仅生产性大幅提升,持续流入的人口更使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特别是汽车的出现,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变,房地产开发向环境良好的郊外扩张,实现了富裕的城市新生活。但是另一方面,郊外无序的乱开发也对城市结构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对汽车的过度依赖,更使城市陷入了因严重的拥堵和交通事故造成的社会灾难,以至于至今都还在寻求解决途径。当然,在相当早的阶段就有关于这些问题对策的讨论,譬如近邻住区论(1924年),建议打造以汽车为前提的安全居住地区。此后,探索实现汽车与居住环境理想关系的城市形象倡议层出不穷,在世界各地也出现了许多示范案例。

  进入21世纪后,日本人口达到峰值,继而迎来了人口减少的时代。同时,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理想城市的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1987年联合国布伦特兰报告(The Brundtland Report:Our Common Future)中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模式,对日本的城市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日本致力于推行摆脱对汽车的过度依赖,建设富有魅力的城市中心,打造公共交通和徒步圈的紧凑城市政策。

  2.紧凑城市政策

  与过度依赖汽车的社会相比,紧凑城市作为追求对人和环境友好的、可徒步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越来越引人注目。紧凑城市的定义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包含以下要素。
  密度:保持一定的人口密度,提高市区效率。
  空间:将功能集中在一定区域,打造繁华街区。
  交通:重视公共交通,建设适宜人行走的城市。
  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重视历史文化和社区。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紧凑城市政策有一个特殊的文脉,就是应对已经到来的人口减少社会。预计到2050年,日本总人口将减少23%。随着超老龄化社会劳动年龄人口的不断减少,维持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的财政负担要比预想庞大得多。城市需要将在20世纪人口增长期扩大的市区适度收缩,谋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1 智慧城市图谱与案例

 

  3.智慧城市

  同时,利用科学技术推进新型的城市建设也在摸索之中。所谓智慧城市就是利用ICT等新技术,实现整体优化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或城区。

  智慧城市的概念原本是,从利用智能电网,优化输配电和电力消费,提高能源效率的角度出发, 2010年前后以民间企业为主扩散开来的。

  一开始,主要还局限在特定领域。但近年,开始增加横跨环境、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案例。更涌现国家主导的“新加坡智慧国家(Smart Nation Singapore)”,以及官民联合的加拿大城市开发项目“步行多伦多(Sidewalk Toronto)”等案例。

  智慧城市和紧凑城市有什么不同 ?从不同的视点对两个城市模式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各自的特征。首先,紧凑城市以城市空间为对象,智慧城市以信息作为对象;其次,前者存在于现实空间肉眼可见,后者却是虚拟空间的信息运动肉眼不可见;紧凑城市通过规划管理来达到压缩城市空间的目标,智慧城市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市场扩张。两者虽然都以可持续发展社会为目标,但其方法却大不相同。

表 紧凑城市vs智慧城市

 

  4.未来新的城市形象

  紧凑城市与智慧城市有一个共同点,即“共享”。 紧凑城市通过把市区集中在一定区域,追求共享城市空间。将人口密度保持在一定水平,促进居住空间的有效利用。利用巴士、路面电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占用道路空间,有效地共享移动空间。总之,紧凑城市谋求通过共享,提高居住和交通等城市活动的效率。

  智慧城市则是通过利用ICT,共享信息,实现提高城市活动效率。无论是在区域层面上的能源相互利用,亦或是跨领域的信息管理,如何实现不同类型信息的共享成为关键。例如,通过共享移动信息,今天可以实现诸如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之类的综合联运服务。

  总而言之,融合空间共享的紧凑城市与信息共享的智慧城市,能够描绘出崭新的城市形象。在徒步生活圈范围内打造紧凑城市空间,将这些空间用准时准点的、富有魅力的公共交通相连;集约区域的周边是绿意盎然的田园风景,无人驾驶汽车将人们送达到公共交通换乘站点;综合联运服务使出行能够共享各种交通工具,提高整个交通设施的效率,降低环境负荷;无论是平时和还是非常时期,人们都可以无缝连接高速信息网络,城市生活舒适而安全。

  这样的城市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


■简介

森本章伦(Akinori Morimoto)

早稻田大学教授。

  1964年出生。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工学博士。历任早稻田大学助理、宇都宫大学助理、副教授、教授、麻省理工大学(MIT)研究员,2014年起任早稻田大学教授。兼任日本都市计画学会常务理事、日本交通政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

 

1. 关于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


  世界步入大城市、超大城市时期正好与中国改革开放期高度吻合,期间中国在政策上走过了从逆城市化到发展小城镇,再到推行以城市群为基本形态的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旅程。中国也开启了大城市化和超大城市化的进程。
  上述1980-2015年期间全球城市人口增长250万人以上的92座城市中,中国城市多达30座,占近三分之一;人口增长500万人以上的35座城市中,中国城市有12座,超过三分之一;城市人口增长1000万人以上的11座城市中,中国城市占据5座席位,将近一半。
  期间,中国城市人口增加了3.8亿人,占全球同期城市人口增加总量的30%。中国30座城市人口增加了250万以上的城市,合计城市人口增加了1.7亿,占上述全球92座城市同期城市人口增加总量的33.4%。
  从上述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到,中国急速的城市化、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与全球趋势高度同频共振。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城市人口增长250万人以上的30座城市①都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和沿海城市。完全吻合了上述关于大城市化与中心城市、沿海城市关系的分析和推论。
  今天,上述30座城市常住人口总和与户籍人口总和的差额达到7,022万人,换而言之,就是有多达7千万外来人口居住在这30座城市之中。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这30座城市在全国GDP总量、货物出口总额、入境游客总量、有效专利授权总量所占份额分别高达39.2%、67.0%、58.1%和56.4%。全国主板上市公司中有66.3%集中在这30座城市。可以说,正是这些城市主导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本质上就是中心城市的竞争。通过发展和强化城市区域性、国家性、世界性的中心功能,提升吸引和聚集人、财、物的虹吸能力和承载能力是中心城市竞争的关键。因此,如何正确评价、培育和强化城市的中心功能,应该成为决胜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这一世界潮流的重要国家战略。基于这种认识,本报告在“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基础上研发和编撰“中国中心城市指数” 对中国城市的主要中心功能进行分类和评价,并对全国所有地级以上297个城市进行中心功能的排名分析。
   “中国中心城市指数”将“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中与城市中心功能评价相关性较强的数据重新组合为“城市地位、城市实力、辐射能力、广域枢纽、开放交流、商务环境、创新创业、生态资源环境、生活品质、文化教育”10个大项,并在每大项下分别设置3个中项指标,每个中项指标再由若干组指标数据支撑,以此构建体现中心城市的价值体系和评价城市中心功能的指标体系。

 

  2018年,云河都市研究院推出了“中国中心城市指数2017”,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好评。本报告在此指数的基础上,综合以上分析的问题意识,更进一步地强化了对都市圈的关注,推出“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全面评价中国都市圈的发展品质。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保持了原来中国中心城市指数的框架,覆盖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设置了“城市地位、都市圈实力、辐射能力、广域枢纽、开放交流、商务环境、创新创业、生态资源环境、生活品质、文化教育”10个大项指数和30个小项指数,由114组数据支撑。
  本报告主要将4个直辖市、22个省会城、5个自治区首府,以及5计划单列市,共36个城市作为对象,放在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进行评价。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结构图

 

2.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综合排名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综合排名示意图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综合排名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排名第4位到第10位的城市分别是广州、天津、成都、杭州、重庆、南京、武汉。
  这36座城市,创造了全国39.7%的GDP、55.2%的货物出口、48.7%专利授权量,集中了全国25%的常住人口、41.4%的DID人口、71.6%的主板上市公司,拥有全国94.8%的981 & 211高等学校、34.1%的影剧院、58.1%的五星级酒店、54.1%的三甲医院。

中国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指数2018综合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覆盖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每一座城市都能在该指标中找到自己的长短和特色。指标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大项)综合评价中国城市的发展。每一个大项下设置3个中项,每个中项下设置3个小项,形成3×3×3结构。每个小项又由多个指标支撑。这些指标共由785组数据构成。其中,不仅包括统计数据,还有卫星遥感数据和互联网大数据。“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是能够运用不同领域的数据资源,可以用“五感”来高度感知和判断城市的,先进的多模态指标体系(Multimodal Index) 。


01|综合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综合排名前30位城市

综合排名北京、上海、深圳分别蝉联冠军、亚军、季军宝座

  北京、上海、深圳还各自蝉联了社会、经济、环境3个大项的全国榜首。
  北京在社会大项以绝对优势囊括生活品质、传承与交流、地位与治理3个中项指标全国首位;上海获得经济大项中经济质量、城市影响,以及环境大项中空间结构3个中项指标的全国首位;深圳在环境、经济和社会3个大项中表现较均衡,分别获第1位、第3位和第7位。但是从各项指标的表现也能看出,北京和上海在环境大项上还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课题。
  广州和天津亦保持着去年同样位势,分别获得综合排名第4位和第5位。两个城市在经济与社会两个大项中表现各具特色,但天津因受环境大项拖累,屈居广州之后。重庆、杭州、苏州、南京、成都分别名列综合排名第6位至第10位。
  值得注意的是,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京津冀大城市群和成渝4个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包揽了综合排名的前10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综合排名1位 – 30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综合排名31位 – 150位

02|环境大项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环境排名前30位城市

深圳蝉联环境冠军宝座,三亚和海口分列第2位和第3位

  深圳环境大项夺魁主要得益于其高水准的城镇化、便利的城市交通、高密度的人口分布和紧凑的空间结构。作为新兴的临海型超大城市,深圳在环境、社会、经济3个大项上发展相对均衡。
  环境大项第2位至第10位分别是三亚、海口、广州、上海、厦门、珠海、福州、重庆和苏州。
  环境大项前10位的城市中,重庆和苏州是长江沿线城市,其它8个城市是沿海城市。沿海沿江城市不仅在大交流大交易时代经济发展迅猛,而且在生态资源上具有天然优势,享有对外开放风气之先的这些城市在空间结构和环境质量上也表现卓越。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环境排名1位 – 30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环境排名 31位 – 150位

03|社会大项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社会排名前30位城市

社会排名北京蝉联榜首,上海和广州分列第2位和第3位

  社会排名北京蝉联榜首,上海和广州分列第2位和第3位。
  北京作为首都城市,在社会大项上的优势是其他城市无法比肩的。上海在社会大项生活品质、传承与交流、地位与治理三个中项指标中都排名第2位。广州除生活品质排名第3位外,其他都排名第4位。
  重庆、杭州、天津、深圳、南京、成都、西安分别名列社会大项第4位至第10位。
  社会大项前10位城市都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城市。除深圳是凭借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特区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之外,其它9城市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有北京、杭州、南京、西安4城市曾经是王朝古都。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京津冀大城市群和成渝4个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囊括了社会大项前9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社会排名1位 – 30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社会排名31位 – 150位

04|经济大项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经济排名前30位城市

经济排名上海、北京、深圳蝉联前3位的殊荣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领军蝉联了经济大项冠军宝座。北京虽然在经济质量和城市影响两个中项略逊上海,但发展活力中项表现位居全国首位。经济大项第3位的深圳经济质量、发展活力、城市影响3个中项都名列第3位。
  广州、天津、苏州、重庆、成都、杭州、南京分别排名经济大项第4位至第10位。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京津冀大城市群和成渝4个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包揽了经济排名的前10位。中国经济向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显著,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城市群化对中国国土空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经济排名1位 – 30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经济排名31位 – 150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覆盖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每一座城市都能在该指标中找到自己的长短和特色。指标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大项)综合评价中国城市的发展。每一个大项下设置3个中项,每个中项下设置3个小项,形成3×3×3结构。每个小项又由多个指标支撑。这些指标共由785组数据构成。其中,不仅包括统计数据,还有卫星遥感数据和互联网大数据。“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是能够运用不同领域的数据资源,可以用“五感”来高度感知和判断城市的,先进的多模态指标体系(Multimodal Index) 。


01|综合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综合排名前20位城市

综合排名北京夺冠,上海和深圳分列第2位和第3位

  北京之所以能在综合排名中超越上海而居第1位,得益于在社会大项,特别是在传承与交流中项指标北京的表现超出上海较多。不过,北京在经济大项的表现稍逊于上海,在环境大项的表现也与上海有一定的距离。
  深圳紧随北京、上海之后,在综合排名中名列第3位。深圳的优势体现在环境大项和经济大项,特别在环境大项,深圳位居第1位。相对而言,作为新兴城市的深圳在社会大项的表现稍逊。
  广州和天津分列第4位和第5位,两个城市在社会大项和经济大项的表现各有千秋,但广州在环境大项的表现超出天津。
  苏州、杭州、重庆、南京和武汉分列第6位至第10位,在社会大项和经济大项,五市的排名都在前十位之内,但在环境大项,即使是表现最好的苏州,其排名也只是第20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综合排名1位 – 20位

02|环境大项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环境排名前20位城市

环境排名深圳荣登榜首,宁德和呼伦贝尔分列第2位和第3位

  深圳在环境大项排名中居首位,得益于各中项指标表现都较好,其中空间结构名列第3位,环境质量名列第10位,表现相对不甚理想的自然生态也名列第26位。
  宁德位名列环境大项第2位。虽然对宁德有了解的人不是很多,但宁德在气候舒适度、水资源、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指数等指标上,却有着骄人的表现。
呼伦贝尔在环境大项排名中位居第3位,是整个北方进入环境大项排名前二十位的唯一城市,森林、草原,还有清新的空气,为其赢得了这一殊荣。
  三亚、上海、南平、三明、汕尾、丽江、福州分别名列环境大项的第4位至第10位。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排名前十位城市中,只有深圳和上海进入环境大项前十位,表现次之的广州和苏州,则分别名列第11位和第20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环境排名1位 – 20位

03|社会大项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社会排名前20位城市

社会排名北京荣登榜首,上海和天津分列第2位和第3位

  北京和上海在社会大项排名中分列第1位和第2位。在传承与交流中项指标,北京的表现优于上海;在社会治理中项指标,上海超出北京;在生活品质中项指标,两个城市的表现可谓难分伯仲。
  天津、杭州、广州、重庆、南京、苏州、武汉和成都分列社会大项排名的第3位至第10位,八个城市的偏差值的差别不是很大,偏差值最大的天津为69.4,最小的成都为65.5。
  传承与交流中项指标是天津、广州、重庆的优势所在,生活品质中项指标对杭州、苏州的贡献较为出色,南京、武汉和成都在生活品质、传承与交流、社会治理三个中项指标的表现比较均衡。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社会排名1位 – 20位

04|经济大项排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经济排名前20位城市

经济排名上海荣登榜首,北京和深圳分列第2位和第3位

  上海和北京在经济大项排名中分列第1位和第2位。在经济质量和发展活力两个中项指标,上海的表现很为出色,但在城市影响中项指标,上海的表现则较北京略逊一筹。
  深圳、广州、天津和苏州分列经济大项排名的第3位至第6位。深圳在经济质量和发展活力两个中项指标都有上乘的表现,广州在城市影响中项指标的表现较为抢眼,天津和苏州在经济质量、发展活力、城市影响三个中项指标的表现较为均衡。
  杭州、重庆、南京、成都在经济大项中分列第7位至第10位,尽管四个城市的偏差值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经济质量中项指标,重庆的表现要更好一些,列第4位;在城市影响中项指标,杭州和成都的排名则靠前一些,分列第5位和第9位。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经济排名1位 – 30位